“中国英语”在新闻报道中的特色研究

2018-11-01 07:00葛靖
求知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新词新闻报道

葛靖

一、贴近人民日常生活

近年来,中国英语也频现于国际知名英语媒体上。2013年,“dama”(大妈)一词登上了美国《华尔街日报》,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同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为“tuhao”(土豪)做了一档名为“Tuhao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bling”的专题节目。2014年,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了中国网络流行语“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英语翻译“no zuo no die”。不仅如此,一贯以规范著称的《牛津英语词典》逐步收录发源于汉语的中国英语词汇,词汇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如guanxi(关系)等。事实表明,中国英语在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中成为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其跨文化交际功能不容小觑。同样这种贴近老百姓生活而又幽默的特点,也能起到谴责不良社会现象的作用。例如,“To succeed,Mr.Ellis‘became totally Chinesebecoming fluent in Mandarin and dutifully mastering guanxi,or connections.”(《纽约日报》2010年1月10日AR11版的报道)“关系”一词,是地道的中国词汇,而且也多次出现在美国的各大主流媒体之中。这个例子中采用了音译的“guanxi”,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有着一定的幽默感,而且还将那种鞭笞与调侃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出来。

二、鲜明的中国文化传播

语言交际的主要目的是向他人明确表达真实意图,同时使他人准确理解。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新闻语言中的汉语词汇能够准确地展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同时让观众接受和领悟。

1.文化标记功能

随着英语本土化的加速,中国英语将中国特色语言转化为一种新的语言,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国情,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象征。此外,中国英语的不断进步完全符合中国多方面和世界各地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英语词汇,它反映了中国时代的特点,凸显了我国的文化价值观。

2.交流促进功能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中国英语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认同的建构和意识形态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如果说文化标记的功能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事物、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能力,那么传播促进的功能就表明了中国英语积极建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英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出口,提高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和多元性。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我们习惯于单方面克服文化差异,学习西方语言文化,严格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则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国文化的推广和文化交流的增多,我们开始大胆地展现我们的思维习惯,从忠实的英语学习模仿者到平等对话传播者,弘扬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应成为实现中西文化信息有效交流的有力工具。

三、来自于受众而迎合受众

任何一种新闻报道都有固定的目标读者,这个群体随着新闻媒体的出现而设置。正是由于这一目标群体的建立,新闻报道具有很大的指示性,从而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指示性和针对性已成为新闻媒体影响力和忠诚度的源泉。因此,有必要迎合目标受众对文化的理解。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新词“中国英语”并不少见。如中国日报网2015年3月11日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标题“‘Tiny house:Homelessness gets new$40 solution”。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蜗居:40美元有家可归”。“tiny house”的本义为“狭小的住所”,而在这里是指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定文化意味和语境的词语——蜗居。也正因为这样,才必须将“homelessness”这个本义为“无家可归的,无安身之地的”意思,进行了意义相反的翻译,即必须翻译为“有家可归”才能符合表达逻辑与含义,从而将40美元便可以解决无家可归的人的安身问题的意思,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杜丽娟,陈文亮.中国日报網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新词应用探讨[J].蚌埠学院学报,2016(6).

[2]陈媛媛,许明武.新闻英语新词特点及其翻译[J].外语教育,2005(00).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新词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声音·数字·新词 等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学诗偶感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