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还是“思恋”?

2018-11-01 15:46王沛婧
牡丹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刘半农字面全诗

王沛婧

由刘半农作于1920年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是20世纪白话文运动兴起后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关于此诗的意涵,学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言爱国,二说相思,历来围绕着“她”的具体对象意为何物展开论述。对此,本文援引布拉克墨尔的“姿势语”相关理论,从具体文本出发,尝试对全诗做出在“她”之外的解读。此种研究方法有利于引导研究者从新的角度认识该诗,对诗歌意象做出新的评判,挖掘新的诗意,为研究者解读同类型诗歌提供另一种路径。

刘半农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音律和谐,富有文学魅力。关于该诗核心情感的解读,通常囿于“她”是谁,是什么,诗歌究竟表达了对谁的什么感情这一范围内。笔者以为,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的解读,除了对“她”所代表的具体对象身份的讨论,应当还有其他的切入点。例如,美国文论家布拉克墨尔提出的“姿势语”这一重要诗学概念,就可以用于从新角度解释该诗。布拉克墨尔认为,“语言是词语构成,姿势是动作构成……反过来也成立:词语形成动作反应,而姿势由语言构成——语言之下的语言,语言之外的语言,与语言并列的语言。词语的语言达不到目的时,我们就用姿势语……可以进一步说,词语的语言变成姿势语时才最成功。”布拉克墨尔将“姿势语”定义为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效果,即“语言中姿势是内在的形象化的意义得到向外的戏剧的表现”。它使“文字暂时丧失其正常的意义,倾向于变成姿势,就像暂时超过了正常意义的文字”。

可以说,所谓的“姿势语”就是对具体文本中的语言符号的一种别样的解读。它是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效果,这种语言“丧失”字面意义,但是超越字面意义,变成一种姿势。例如,拟声词本身可能并没有意义,现代汉语中对拟声词的理解,通常就是将之归为虚词,汉字只用来表音,而无关乎字义。但在“姿势语”的表述范围内,就可以通过重叠使用和“非语义化”的拟声词句传达出更深层的意义。当文字跳脱出字面含义而成为一种姿势时,文本的本来面貌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呈现。同样地,笔者以为,诗歌中被反复使用的句子,也能够起到拟声词句所拥有的暗示、强调的作用,甚至可以产生语音层面的声音效果,以此成为一种姿态的载体,而不仅仅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记录一段文字。诗歌中所使用的反复的修辞手法,能够通过语音的重复达到一种“拟声”,让该诗句暂时丧失语句本来的文字含义,将情感的表达和宣泄最大化,更倾向于变成一种姿势而不仅是一个表示“我要做什么”的宣言。

将这种姿势语理论运用到对刘半农这首诗的解读中,可发现“啊”和“教我如何不想她”应该是此诗中的姿势语。在具体分析姿势语对这首诗的整体建构起到的作用之前,可先将其暂且搁置,主要分析各节的场景描绘。在第一节中,天地间的微云与微风,不仅吹动了“我”的头发,也纷扰了“我”的思绪。第二节中,月光与海洋之间相互倾慕,营造出一个“蜜也似的银夜”。第三节的“水面落花慢慢流”则套用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落花流水”烘托出了一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情态,“水底鱼儿慢慢游”亦化用了“鱼水”的意象,展现出对“她”依恋之情,思念之情。最后一节的枯树冷风,暮色野火与西天残霞一起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整体来看,全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思念、爱恋的情感。这些情感除了通过情景传达,姿势语也起到了使诗歌意境更深的作用。

在全诗的四个小节里,“啊”的四次重复构成了一种戏剧化的感叹。既可以视作四个并列的感叹,分别强调每一节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认为这四个“啊”字之间是递进关系,强调同一种感情——如国歌里的“前进!前进!前进进!”那样,展露出一种向更深层次迈进的姿态。这让文本本身呈现出一种张力——四节中展示的情境和而不同,彼此相互依托又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的每一节又可以独立成诗。在这里,“啊”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叹词,而是经拟声丢弃、超越了字面意义,成为了节与节之间触碰更深一层含义的阶梯。如果将“啊”换成“噢”再进入文本,不难发现,虽然在语音层面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对文本而言,仍然能展示出一种向前的姿势,维持文本的内部运动。

而每节末尾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亦可以由外部的戏剧的表现向内构建形象化的意义,以更姿态化的形式,或者说一种姿势表现出更纯粹的意义。很明显,“教我如何不想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这些真让我想她”,如果仅理解字面意思,重点就还会落在“她”上。譬如,在解读《教我如何不想她》时,如果不使用姿势语理论,仅围绕“她”字,很容易由着自己的推论,给“她”编织出一个身份,对诗歌做出解读。或将刘半农的革命者身份投射到诗歌中去,把“我”看作一个爱国的革命者,直接推论出“她”代表祖国:“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只当作爱情诗来欣赏,只去感受诗人笔下那美景浓情,那么就会感到诗歌似乎稍嫌浅露单薄。如果我们在初获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再细加品味咀嚼,将不难发现诗中的‘她决不仅仅是个值得思念的女性,而是别有寄托的形象载体。”或因“她”是刘半农所创作的用来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就将法语语法和汉语语法“通用”,得出“‘祖国一词是阴性名词,刘半农用刚刚创造的新字、第三人称阴性代词‘她来比喻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的结论。同样地,认为这首诗讲述的是爱情的人,比如当年沉浸在浪漫爱情里的青年学生,将“她”视为一位女性,如果是從这个角度研读,这首诗就成为“我”对一位女性不断诉说“我”对她的思念与爱的情诗。

虽然以上种种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仍然是“知人论世”“以我观物”,并不算是完全坚守了文本第一性的分析原则。正如审美标准应该多样化那样,对诗歌的理解也应该经由文本推导出诗歌的“元语言”,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其文学的特征。本着这一原则,在进入文本时,不能只理解文本的字面含义,更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以外所隐含的信息。作为这首诗的姿势语,就算对“教我如何不想她”这句话做一个变形,把每节末尾都改作“这些真让我想她”,其在文本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整体上是相似的:都呈现出一种思慕的姿态,通过重复使用,为作品整体塑造出不断加强、不断重申思念与爱恋的姿势倾向。这种渴求得到回应的姿势倾向,并不需要一个被笃定的诉求的对象,而是为了展示文本所表达出的情谊。因此,当“教我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被反复使用,成为一种重复时,其所展现的“想”的动作远超过“想她”这一有对象的诉求。

同“啊”相呼应的是,这两个姿势语所展示的共有部分,也就是“想”的姿勢,都与文本意象所展示的思恋的纷繁思绪相互融合。两者都可以既各自对诗歌的表情达意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够联合成一个整体:当他们分开使用时,每一个“啊”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动作,显示出强烈的呼唤姿态,应和每一节的语境。彼此之间亦能够相互呼应,起到回环往复的效果。而每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单独看来可以表意,也可以只看其文字之外的“想”,再一次抒发“我”的炽热情感,展示出“想”的姿势。当这些姿势语联合起来时,全诗所包含的意象,所营造出的情境,既可以为更好地塑造出“想”的姿态服务,又一定程度上被它们所加强。诗歌不再是固定在纸上的文字,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作为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它应该是一套由小的动作汇聚出的大的动势。无论是“天上飘着些微云”还是“西天还有些儿残霞”,不仅是可以独立成意的个体,也可以成为“啊”与“叫我如何不想她”的影像。既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单元,也可以汇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看到姿势语所传递的“想”的姿态时,人们也应该看到全诗所呈现的“想”的动势,整体把握词语的语言变成姿势语的动态过程,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诗歌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综上所述,如果采用姿势语的理论进入文本,《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核心主题应该就是为了传递“想”的情感,“想谁”并不是该诗的唯一主题。但是,即便是已经有所推论,笔者仍不能够笃定自己所证出的结论就是所谓的“真理”。正如开头所说,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为研究者解读同类型诗歌提供另一种路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很有可能在当时的语境下成立,然彼此间又存在二律背反的可能。同一事物在不同维度也许会产生有无数的变异,展示出重合、交叉、背离和平行的各种姿态,成为一种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立体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并不是学艺不精的产物,它是审美多样化的产儿。这种结果正是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所真正需要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独断态度和个人独语,并不是学问。学问是追求真理,真理个人不得而私,真理属于许多学者不同路径的探讨过程和结果。”“爱国”还是“相思”,也许并不是一道选择题。它们同其他的答案一起,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共同编织出完整的诗篇。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许人们除了不断地“想”,再不能创造出什么板上钉钉的说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刘半农字面全诗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教我如何不想她
金缕衣
劝学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刘半农“找骂”
别误会这些英语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善为意外之举的刘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