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痴儿西木传》中流浪汉形象特征

2018-11-01 15:46苏畅
牡丹 2018年21期
关键词:隐士流浪汉信仰

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得宣扬宗教观念的巴洛克文学登上文学舞台,巴洛克文学作为西方17世纪的重要文学思潮,实质上是宗教统治下的文学最后的光彩绽放。小说《痴儿西木传》作为巴洛克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尽管贯穿全书的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但是宗教崇拜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西木始终无法逃离宗教对他的操控。无论是懵懂时期因为隐士的教诲而皈依宗教,还是小说最后西木因厌恶现世而选择宗教作为归宿,他对宗教的信仰皆不是来自于内心真正的虔诚,西木仅仅是作为一个宣扬宗教的“工具”,被神学世界所掌控。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主人公多为流浪汉,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其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体的形式。诞生于17世纪的《痴儿西木传》延续了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以主人公西木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塑造人物的手法。然而,由于16世纪德国教会宗教改革的影响,《痴儿西木传》在创作背景上异于其他流浪汉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在描写西木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穿插着他对于宗教的态度。西木无论是作为宗教的信仰者还是背离者,他成长的一生始终无法摆脱宗教对他的影响。

一、西木形象特征的形成原因

天主教与新教的激烈冲突,战火纷飞的局面共同构成了《痴儿西木传》的创作背景。《痴儿西木传》由格里美尔斯豪森发表于1669年,作者用其朴素、诙谐的语言描写了西木一生的遭遇。西木一生中扮演了很多角色,但无论是痴儿、小丑还是长官、骗子,他的身影始终笼罩在宗教的掌控之中。这不仅体现了巴洛克文学的特色,还基于罗马教会改革的需求。教会通过这一系列世俗形象进一步拉近自身与信徒之间的距离。通过这部小说,天主教的形象不再高不可攀,每个人都有信仰天主教的权利,无论是尊贵的将军还是低贱的痴儿。

《痴儿西木传》诞生于一系列思想、宗教运动兴盛之时,不仅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流浪汉小说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巴洛克文学作为宣扬宗教的工具,在这一点上,《痴儿西木传》表现出有别于其他流浪汉小说的特征。《痴儿西木传》中不仅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其人生经历过程中绽放的人性光辉,也可以看到主人公的经历始终无法完全脱离宗教的影子。

二、西木的流浪汉形象特征分析

从西木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阶段,分别为少年时期的隐居山林、进入社会以及最终再次归隐。

(一)西木早期的宗教信仰行为

西木在斯贝塞的童年时期,是一个“既不知神,也不知人,既不知天堂,也不知地狱……既不辨善,也不识恶”的蒙昧时期。由于战火的蔓延,西木的家园受到侵害,在颠沛流离中,西木遇到山林间的隐士,并在隐士的教育下成为基督徒。西木成为基督徒的契机是他遇到了虔诚的基督信徒。在山林中,当时西木能够接触到的只有基督教,因此他完全没有其他选择余地,成为了基督教徒。在西木的早期经历中,宗教作为一种启蒙形象出现在其世界中,开化了一直处于“痴儿”状态的西木。在这一阶段,西木由于处在一种近乎封闭的状态,外界的信息无法感染到他,使得他一开始的宗教信仰是虔诚的。

而西木的这种虔诚似乎在隐士去世的时候达到了一种顶峰。隐士死前告诫西木“认识自己,不与坏人为伍和保持坚定”,隐士的死令西木对生活产生了迷茫。这时的他,已经压抑不住自身想要离开隐居生活的想法。他在离开树林与留下的抉择中犹豫不决,从而懈怠了祈祷。西木这样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并非出于自身的虔诚。最后,西木选择离开树林,开始了他对宗教信仰的背离。

(二)西木入世后的行为

西木入世的经历中,他对宗教信仰的心境经历了几次变化。首先,初入世之时,西木这张白纸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用自身虔诚的信仰去衡量世间的一切行为,结果却使他十分诧异。如今的现世,已经无法为虔诚的宗教徒提供信仰的土壤。军队中的胡作非为、群魔乱舞、邪恶的偶像崇拜,每一件事都是对上帝意愿的背离。在这样的环境下,西木的虔诚只会让他沦为“小丑”,供人戏弄。因此,西木的行为开始发生转变,从开始衷心的传教渐渐开始选择对上帝的背离。西木一步步放弃宗教信仰最先体现在他将女修道院喻为“天堂”,这个天堂带给西木的并不是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而是一个能够填饱辘辘饥肠的“天堂”。此后,西木渐渐开始融入世间,通过自身的才智成为“猎兵”,却也因此学会偷盗、欺骗。他化身“魔鬼”,去偷盗教士的食物,站到了上帝的反面,完全放弃了宗教的信仰。但是,在入世经历中,有一段时间,西木试图重新找回自己丢失已久的虔诚。西木的朋友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救赎,一心想要去艾恩西德尔恩朝圣。西木选择作伴一同去朝圣,但并非出于信仰而是因为担心上帝的惩罚。当逐渐忘记敌人带给他的恐惧时,他再一次松懈自己的信仰。

在这段入世的过程中,西木从以宗教为行为准绳到完全背离宗教,西木身上的人性光辉开始大放异彩,他学会拥有世俗人的欲望。但从西木选择与海尔茨布鲁德去朝圣的行为来看,西木始终没有摆脱宗教对他的影响。西木只是在需要时才会想起宗教这一归宿,作恶时便毫不犹豫地将宗教抛至一边。

(三)西木再次归隐的行为

小说后面的篇章中,作者曾不遗余力地描写了西木游览魔魔湖的情节。这时的西木已经看清世俗的生活,在战争的背景下,现实生活充满了欺骗、肮脏,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都不择手段。在离开魔魔湖回到地面后,西木通过大量的阅读再次发现了神学的好处,这时的西木有着皈依宗教的念头。然而这个念头再一次败给了世俗。西木再一次流落战场,学会了制作火药,又过上一阵摒弃信仰的生活。这一次经历成为西木再次归隐的导火索,当他最终回到家乡,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时,下定决心离开尘世的西木又一次选择了皈依宗教。

从一生的经历不難看出,西木始终没有逃离宗教对他的掌控。尽管其间西木曾数次背离信仰,但是无论怎样,最终西木都会重新回到宗教的拳掌之下。西木自身这一人性、神性交织的特点使得他成为流浪汉小说中具有绝对代表性的形象,这双重属性使得西木形象更加饱满。

三、西木形象对后世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诞生于17世纪,《痴儿西木传》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原有的叙事结构形式。在吸收了《小癞子》的特征后,格里美尔斯豪森创造了一个对现实彻底失望从而皈依宗教的形象。而在中国的西方文学研究领域,有学者指出:《痴儿历险记》师承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又独创出德国式的叙述一个人发展过程的教育小说,乃是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先驱,这部小说又成了德国教育小说的雏形。并且在《痴儿西木传》中,人们还能看到德国文学中一种典型的人物形象——愚人形象,这部小说孕育出了后世德国文学的一种重要人物形象。

(河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苏畅(1993-),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隐士流浪汉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流浪汉与流浪猫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桥下那位流浪汉教会了我什么?
隐士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