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40年崛起的绿色长城

2018-11-01 01:26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三北造林工程

耿国彪

中国的三北即指西北、华北和东北。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被世人誉为“绿色长城”。这条绿色长城横跨三北,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

三北,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然而,数千年过量索取,过于沉重的现实负担,使三北疲倦了,衰老了。曾经的翠绿日渐黯淡,到20世纪70年代放眼三北万里疆土,到处是漫漫黄沙和荒山秃岭。三北草场载畜量大幅降低,三北一半省份粮食不能自给。问三北大地,何时能重现往日的苍翠?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工程建设区横跨中国半壁江山,规划建设73年,目标是通过大规模造林种草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重塑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当代人类最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

今天,三北工程已经走过了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20.98亿立方米。北中国辽阔的疆土上,正在经历着由黄到绿的神奇转换。在三北工程建成区,成片成网的林木连山覆原护农促牧色彩丰赡,春花如霞夏绿如茵秋黄如金。这是生命的色彩,让孤独者感受温暖,让艰难者看到希望,让三北大地焕发青春。当我们回望这40年的时光,一个个令人感慨的故事不断冲击着心胸和眼窝……

与沙漠搏命

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高举在七双粗糙大手中,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黄沙扑面,白日惨淡。

“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酒碗相撞,一饮而尽。

4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外号“石灰锤”的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成了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七勇士大战毛乌素沙地,就此开创一段石破天惊的历史。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石灰锤”,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

“七勇士”壮大到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終于大获全胜。

那天,英雄们喝光了方圆20里内的苞谷酒。3斤酒下肚,石光银翻身骑上枣红骡子,到地里撒草籽。刚撒了几把,便醉倒在骡背上。那骡子走30多里路回家,脑袋顶开房门,卧下,把石光银轻轻放到地上。骡子活了25岁,2004年殁了,石光银把老伙计埋在已然满目青葱的“狼窝沙”,祭上两瓶烧酒,大哭一场……

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英雄与大树并肩而立。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内蒙古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咬牙卖了她的全部财产,换回200多棵树苗……

为了生存,为了子孙,一代造林人殊死奋战,在三北大地谱写了一部叱咤风云、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位于三北工程线东部的黑龙江拜泉,曾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30年前,这里的水土流失触目惊心。照这样下去,200年后,拜泉将无地可耕。

时任县长的王树清像一位将军,排兵布阵,给全县3600平方公里土地划上网格,带领56万大军奋战在绿化战场。一天下午上工,谁也找不到王县长。饲养员发现,他在马槽里睡着了。

王树清带领大伙儿发展生态农业,将拜泉打造成全国平原地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远涉重洋前来参观的美国密执安大学校长拥抱他:“这是宏大的工程,你是了不起的领导者。”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为三北造林人开辟了广阔的时代空间。王树清说,是改革春风,吹绿了拜泉。石光银感慨,没有联产承包,就没有我“石灰锤”的今天。张生英说,没有体制改革,哈巴湖畔仍是一片荒漠。

在宁夏哈巴湖林场,张生英坚定地推动改革。实行责任制,打破“大锅饭”,让上千名职工吃饱了肚子,也让昔日沙丘一片湖光山色。

一个被改革触动利益的人酒后一刀,砍瞎了张生英妻子一只眼睛。多年后,砍人者刑满释放,走投无路时,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被重新接纳回林场。这人再次走进林场场长张生英的家,一进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张生英向他伸出双手……

英雄之心,比大漠更宽广;英雄之泪,如岁月般苍凉。

为了治沙,石光银的独子石占军在运树苗途中车祸遇难。那天是植树节。当年石占军栽下的树,如今已成广袤林带,郁郁葱葱,随风起伏。

奋斗20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这是一个改革大潮奔涌的时代,这是一个造林英雄辈出的时代。

宁夏盐池,有一片自古叫做“一棵树”的沙窝子。当白春兰举家迁来时,那棵不知年岁、四人合抱的老榆树已被砍掉。风沙依旧茫茫,夫妇俩在原址种下了他们的第一棵树,一棵矮小而坚硬的榆树。

要种粮,先治沙。挖个浅坑把3岁女儿往里一放,白春兰和丈夫冒贤沿着沙丘种树,娃娃烫了一屁股泡也顾不上。第四年,苗苗终于长成小树,树旁的三亩地居然也打出了四麻袋小麦。这可是能磨出白面的麦子啊!夫妇俩喜笑颜开,赶着驴车把麦子运回家。

“粮食种出来了!”每见到路边一丛灌木,丈夫都要大声吼叫;路过一块石头,他还要再吼,驴却抢先吼了一嗓子。两个“疯子”,一头老驴。那一天,寂静的荒漠上,笑声与吼声随风远去。

英雄在世,充满传奇;英雄谢世,宛如悲歌。

甘肃古浪种树老汉张润元接二连三地失去伙伴。联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受风沙侵害下的一段河流内蒙古林业厅提供治沙20多年的“古浪六老汉”,如今已走了3人,三座坟茔都面朝生前种了半辈子树的“八步沙”。他心中的最后归宿,也是朝着那个方向。那是他永久的眷恋。

山西吉县造林队失去了一位带头人。吉县林业局长郭天才倒在他视如生命的山林下,全城百姓自发送葬,十里长街白花如雪。

辽宁固沙所首任所长刘斌临终前最大的遗愿,是让他永久地看护试验林地。如今,他的墓地,静静地坐落在那片万亩林间……

那一处处曾经拒绝生命的荒原上,造林人的印迹,化为抹不去的生命标记。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这些树按株距3米排成单行,可绕地球赤道2300圈。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三北地区,全国83%的沙化土地在三北地区,沙化土地曾经每年扩展数干平方公里。与燥风狂沙抗争,多少三北人殚精竭虑,一代人的艰辛付出,亿万株绿树与黄沙的较量,治理沙化土地28万平方公里,数千万亩沙地变为良田、果园和牧场,改善、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也改变了亿万三北人的命运。

沙里淘金

三北工程建设,让大自然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雄浑美丽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三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出绿色希望。三北人民植绿树,拔穷根,把生态治理同自己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造一片林子,绿一处荒沙,富一方百姓,荒沙秃岭变成了金沙银山、财富之源,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满树紫红的小花,在宁夏白芨滩林场最高处绽放,迎风狂舞。这种灌木学名花棒,林场场长王有德却称它为“沙漠姑娘”。不仅如此,每种植物在他嘴里都有昵称。杨柴,叫“沙漠小丫头”;樟子松,叫“美人松”。

荒芜贫瘠之地,心灵之花盛开得如此绚丽。造林人将生命色彩带给大地,他们的人生也变得斑斓夺目。

采访中,王有德带我们登上高坡,看他亲手绘就的“画卷”:一条仿古长城,为的是激励后人;一条绿色长城,护卫着古老的黄河。此刻,他豪情溢于言表:“二十多年来,我就干了两件事:让沙丘绿起来,让职工富起来。”

一件大红上衣,一条油黑辫子,一辆大越野车——殷玉珍就像一团火,从沙漠深处一路燃烧到我们面前。这个当年穷得卖羊羔换树苗的农家女,指点着自己的6万亩林场,指点着正在兴建的沙漠生态园旅游区,神采飞扬,顾盼生辉。如今,她生活富足,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一个国际奖项的评语这样称赞她一勇气、耐心、坚持的光辉典范,一位令人尊敬的沙漠绿化专家。

当年挣扎求生的大漠农民,如今许多已经蜚声遐迩。石光银、王有德是“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则以86个国内外奖项,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女性。

似乎每一片丛林,都蕴藏着童话与魔力。黄昏时分,白春兰带我们走进她的树林。在那条野花烂漫的林间小道上,她时而停下来,这儿指一下,那儿指一下,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花,一边笑着,一边蹦蹦跳跳向前走。此刻,金色的余晖映透了林梢,把一片诗意般的祥和抖落在莽原之上,抖落在白春兰的发梢和肩上。望着她的背影,我们宛如走进童话般的境地,不禁怦然心动:是什么魔力,让这60多岁的老人青春重现,宛若十几岁的少女?

这个两次失去亲人而满心凄苦的女人,在亲手栽下的草木之间找回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只有在这里,她的心灵才能够如此自由地徜徉,她的生命才迸发出如此神奇的色彩。生命的色彩,让孤独者感受温暖,让悲哀者获得慰藉,让伤痛者重获生机,让艰难者看到希望。

在库布其沙漠,内蒙古亿利集团“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科学治沙造林,尽可能使林区形成自我循环、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同时,以“公司+农户”方式开发沙产业,不仅实现植树造林的可持续发展,还使大沙漠变成农牧民的“钱袋子”。

从毁林垦植到治沙种树,从惧怕沙漠到亲近沙漠,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数十年来,三北人精神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自然的单纯抗争,演化为和谐的对话与交融。

饱蘸生命的颜料,造林人一笔一画勾勒出人生的画图。万千动人的色块,拼成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

据国家林业局三北工程负责人介绍,三北工程建设让各族群众告别了在恶劣生态环境中苦熬的窘境,他们奋起抗争,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燕山山地等建设了一批特色林果业产业带,成为所在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目前,三北地区经济林面积达667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产值达到1200亿元,约1500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绿色带来了物阜民丰,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農民纯收入的50%以上。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三北地区新增经济林面积267万公顷,新增产量1200万吨,新增产值500多亿元,433万人依靠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逐梦三北

三北人民既是三北工程的建设者,也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他们长期饱受生态恶化之苦,充满着对改善生存环境的强烈期望。他们把这种期望化为建设绿色家园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三北工程,形成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9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一侧屋中,老母亲正绣着布老虎枕头……

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一次,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牛玉琴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痛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

我们问:奋斗几十年,日子好了,荒漠绿了,你早年的梦想实现了,还有更大的梦想吗?牛玉琴把头抬了起来,眼睛在夕照中熠熠生辉:“我想回到当年,一个人,站在沙漠上。”

半生坎坷,终成正果,渴望的却是重返人生的起点,依然在灵魂深处召唤着壮烈和孤寂。这是怎样的女人?奋力拼搏,从不止步,超越极限,又重返人生的起点——这,就是牛玉琴。

三北逐梦人共同的秉性——心气高,脾气倔,韧劲足。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梦想,他们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敢为。

另一位逐梦人殷玉珍,就住在牛玉琴家6公里外。

当初,殷玉珍嫁进沙漠,40天后才看见一个外人,兴奋得挥手大叫,结果把人家吓跑了。她找到那人的脚印,用脸盆扣起来,一连十来天,就和脚印聊天:“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跟我一样苦命吗……”

少女时代对爱情和生活玫瑰色的憧憬,破碎为一片黄沙。她暗下狠劲:“宁肯种树累死,不叫沙子欺负死!”

栽树累得早产。狂风怒号,黄沙扑面,她靠墙根站着,长辫子皎在嘴里,一使劲,孩子掉落在沙子上。她剪断脐带,一拍屁股,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儿啊,你命大,像娘。”

又一个背树苗进沙窝的春天,殷玉珍流产了。孩子埋在沙梁下,她围着小坟栽下一圈杨树苗,对还没见过世间绿色的孩子说:“娘对不起你,娘一定把你身边这些树栽活……”

爱与恨,笑与泪,生与死——梦想,与三北人血脉相连。

易解放,一位上海母亲,原本在国外过着舒适的生活。2000年,风华正茂的儿子突然去世,将她抛入了绝望深渊。

痛不欲生地煎熬了两年,她猛地想起,儿子生前说过:“去内蒙古种树吧?”于是,她变卖家产,来到“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

第一次栽下树苗,她心急火燎地等雨,整夜整夜睡不着,一听到风声,就从床上一跃而起,赤脚冲向门外。第5天,终于下雨啦!站在雨中,泪水雨水一起滴进脚下的黄沙。她久久地仰望着科尔沁沙地的天空,哦,我的儿子,是你在冥冥中护佑着妈妈吗7

7年义务造林1万亩,儿子的遗愿完成了,易解放却不愿止步,她想为天下孩子留下更多的绿色。

每个造林人,都是绿色梦的追逐者。一次次伤痕累累,一次次浴火重生,即便功成名就抵达终点,又都义无反顾地选择返回人生的起点——重新出发。

在三北,每一棵树都是一个人,每一片林子都有数不清的故事。40年逐梦,他们带着青春的翅膀、河流的回声与森林的光芒在这里集结:40年逐梦,他们发下誓言,将自己种成一棵树,用理想和信念染绿每一个春天。

40年来,三北人战天斗地,谱写了人与自然重修旧好的动人篇章。

据不完全统计,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至2017年,完成总投资548.3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35.89亿元,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312.47亿元。

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806.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扭转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连续10年呈现了“双缩减”。

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近966.2万公顷。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从1999年的31.6%增加到59.6%,6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600多条小流域得到了有效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

累计营造农田防护林280.6万公顷,有效庇护农田2248.6万公顷,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8%。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和完善使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基本得到根除,保证了粮食稳产高产。据测定,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保护作用,粮食亩均增产15%~20%。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国家引导,群众参与,三北人民间出了生态建设的中国道路。

顽强生存,追逐梦想,三北人民彰显了无愧时代的中国精神。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三北人民凝聚了不可战胜的中國力量。

民族复兴道路不会平坦,三北工程也进入“啃硬骨头”关键阶段。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文明,难点在三北,希望在三北。

三北绿色梦,与中国梦同行!

新闻链接:

三北工程启动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是我国实施的第一项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国务院在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禾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范围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里山口,东至黑龙江省的宾县,北达国界线,南沿海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区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1978~2000年、2001~2020年、2021~2050年)八期(1978~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0年为前三期,以后每10年为一期)工程进行建设。主要战略目标是: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4.95%;林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平原和绿洲的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三北工程自启动以来,已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持续走过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02%,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2098亿立方米,在我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经过近40年的建设,现如今防护林体系已初具规模,生态状况显著改变、生态面貌大为改观,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平原农区初步实现了林网化,从总体上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建起了一批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三北造林工程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刍议“三北”地区莱窖安全管理策略
自家林地充“三北”“村官”骗补想得美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