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熊召政

2018-11-01 01:26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8年3期
关键词:书法文化

耿国彪

在诗坛,他以“愤怒诗人”的姿态出现,26岁便以《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获得全国首届新诗奖;在文坛,他历经十年潜心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又以全票通过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在书法界,他的书法不但受到藏家的追捧,赢得“南熊(召政)北贾(平凹)”的美誉,是中国作协出国访问的馈赠礼物,而且受到业界高度认可。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

中国文化传承者

我国历代总有一些薪火传承的智者,以及一些坚守文化理想的人,不停地将我们的经典推向前进。经典的传承,在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精神坚守。“坚守”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一种精神,做起来更是难以想象的艰难。熊召政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坚守的人。

“11岁时,我到英山毕升中学(英山一中)门口,大门口有两个标语,一个是‘欢迎你,未来的科学家,一个是‘欢迎你,未来的文学家。我就站到了文学家那边。老师问每个人的理想,大家回答五花八门,有的想当拖拉机手,有的想当售货员,有的想当工人。我的理想是当诗人。”熊召政为什么想当诗人?因为他5岁就开始学旧体诗,而且让他最早走入文坛的也是诗。熊召政认为,能够在五千年泱泱华夏的诗之大国里保有一个“诗人”的身份,这是对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坚守。

“中华民族曾经用泥土和树叶征服了整个世界,直到18世纪,全世界白银的百分之七十在中国,靠的就是泥土和树叶。泥土是陶瓷,树叶是蚕丝。国外的汉学家,只要真正研究进去了,就像吃了鸦片出不来了。我碰到的国外的汉学家,有一个扬州口音很浓,有一个说文言文。”熊召政认为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屈指可数、最聪明的几个民族之一。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熊召政笑言:“在中国要当一个学者很难,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要学习,有的国家只有百年的历史,就很好学。”他认为传统文化广义上讲为“四风”即风气、风俗、风情、风尚,这“四风”规范我们的精神物质和生活。风气、风俗激荡而成风尚。风俗是文化恒定、传承的,风尚则是时代特有的文化创新。

熊召政推崇先秦文学和楚文化,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眼中“周朝是几何学的、古典的:楚国是彩色学的、现代的。楚国、齐国创造了新文化,是当时‘文化界的牛仔。”对于“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熊召政的解释为:“为什么是楚狂人笑孔子,而不是别国人?因为楚文化和鲁文化是对立的。当时鲁国比齐国小,齐国比楚国小,当时楚国是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熊召政指出:“黄老之学来自于齐,庄骚之学来自楚,庄子说:既不做朽木也不做栋梁。这既是政治又是文学,既是智慧,又是知识。”

熊召政认为,每个国家在自身文化的精神、风格和气派上都有优越的独立性。1996年,俄罗斯之行时,一间街头的书屋令他印象深刻。这间书屋专卖普希金的诗集,各种年代、各种版本一应俱全。“那时的俄罗斯正处于艰难的时期,国民生活非常困难。”熊召政说,他当时很疑惑,因为这种单一的经营显然会影响收益。因此他问书屋的女主人,如果改变经营方式是否能赚更多的钱,女主人回答说,钱会有很多,但普希金只有一个。这件事情给了熊召政很大的触动。“任何一个民族最精粹的文化是不能用经济的方式来衡量的。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格调的高低。”

熊召政自幼喜欢书法,并勤加练习,创作颇丰,不仅出版了《熊召政诗文书法展作品集》等还经常举办自己的书法作品展,在业界广受好评。作家杜爱民曾这样评价他的书法作品:熊召政早期的书风,多受南帖的影响,秀润飘逸,不失灵动。近年来,广取北方碑石墓铭之长,润秀中又见厚穆和骨刚,以动取势,以虚取韵,多了一些雄强。

“书法的支撑点有两个:一为技术,二为境界。前者保证了法度的确立:后者则决定书法的艺术精神高度,它展示人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它超越于技术之上,是决定书法品质中那一层形而上意义的更加重要的因素。”熊召政对记者说。

纵观中国历史中书法的生成及发展,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这就是它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依靠传统学问来滋养。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探知中国人文精神的通衢,书法恰恰是在这些学问的蕴含之中,才滋长出那份隽永蕴藉的内涵,拥有了那份独特的“高尚意趣”的“文人气”。

熊召政坦言:“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我到了很多地方,在国外看它的招牌,它们的美不是英文字母的美,而是设计、构图的广告的美。中国的很多广告本身字就是一种美妙的沟通,这种结构之美也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灵。”

熊召政向记者强调,文化的属性与单纯的经济GDP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市场能推广文化,“但是如果我们用增长GDP的方式来从事文化将伤害本国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熊召政看来,一個国家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首先来源于文化人的自觉、自强和自信。“文化人没有这种精神,国家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将无从谈起,而文化人这种精神的塑造,在当今社会形态之下,尤其需要以自律作为约束。”熊召政说。

中华文化守护者

2013年,熊召政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此后的五年间,他几乎所有的建议都和文化有关。如何找寻丢失的传统文化?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去滋养年轻人、滋养老百姓,从而保证我们的文化竞争力?熊召政有着自己的思考。

熊召政表示,诗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样式之一,也是最迷人的文体之一。在古代,诗歌表达了老百姓的想法和生活现状,通过广泛地读诗,可以了解自然知识、民间疾苦。

“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思想和信息的作用,古代通过诗来认知世界。”熊召政建议,年轻人应该背诵诗词名篇,虽然不一定专门研究诗词,但诗词应该成为年轻人的人文修养功课。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新”与“旧”,两者该怎样更好地融合?对此,熊召政表示,“新”、“旧”都是相对的说法,文化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他以穿衣为例,从古至今,人们的穿着从兽皮到锦衣华服,衣服的面料、制作工艺都在创新,但衣服用来遮体的基本功能是亘古不变的。文化也是一样,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内涵怎样延伸,但服务对象始终是人。

在中华文化史上,堪称经典的作品灿若星河,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创造更多经典作品?“经典的传承与创作在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借鉴传统文化与历史,来构建更加契合现代实际的经典;同时精神坚守也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却非常难实现。”熊召政表示。

熊召政曾以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问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自1998年动笔起,前后撰写三稿,150万字的小说耗费了他整整十年时间。后来,为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担任编剧,又花了两年的时间。熊召政坦言,为了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他耗去了生命中最为饱满的十二年。但他同时表示,让历史中的張居正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值得这样殚精竭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在这位推崇对历史保持敬畏感的知名作家看来,“现在一些作品与历史严重不符,易将原本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年轻人引入错误的方向,无法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只要社会喜欢看的,就去写,去拍摄,去表现。”分析文化低俗化的诱因,熊召政认为,单纯以“票房第一”“效益为王”的商业理念去衡量文化价值,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危害很大。

“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作家、剧作家,都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具有为民族找回尊严、为民族传承经典的职业初心。文学作品不论变换成电影还是电视的形式,都应该继续保持文学的尊严和崇高性。”熊召政如是说。

熊召政表示:“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催生文化产业的时候忽略了文化守望者的责任,唤醒市场意识的同时,没有唤醒他们的道德尊严,我们让文化服从GDP思维的同时没有强调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

在谈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时,熊召政说:“中国文化作品要走出去,不能一味揣摩西方审美心理,以他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这对中国文化反而是一种伤害。”熊召政说,文化人要建立两个认同,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这两者完美结合而产生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也是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的力量。

当下主流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熊召政认为,它既承继了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又凝聚了当下中国的精神诉求。

熊召政说,中国古代有一个政统与道统的区分。政统是国家管理者以法来推行价值观,道统是知识分子以德来维护价值观。价值观在民间成为风俗,在庙堂成为风气。“风俗自下而上,风气自上而下。两相激荡,是为风范。”熊召政说。

熊召政认为,古代知识分子自觉成为社会精神及文化生活的过滤层,凡是与传统价值观不吻合、甚至有抵触伤害的文化产品,都被他们自觉地过滤掉了。

反观如今的文化界,熊召政说,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维护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甚至生产出的一些文化产品,还与核心价值观相违背。“长此下去,我们文化领域的雾霾怎么能够消除呢?”他说。

“创新让生活无限美好,但文化不能只谈创新。”熊召政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旧与创新都有自己的市场。”

文化领域,守旧与创新可以因时代的需要有所侧重,但不能偏废。熊召政说,守旧并不见得就是抱残守缺,优秀的“旧”指的是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守不住它,就看不到乡愁,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找不到我们的文化身份。“这样的守旧,有助于驱除心灵的雾霾,让我们有文化归属感!”熊召政说。

古人讲,三十岁学世间法,六十岁学山间法。这是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离开家乡,走到更广阔的天地,投入沸腾的生活建功立业。到了六十岁,他应该回到山中,在童年的家园中怡养天年。今天这个时代,生活形态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的路通向城市,回到故乡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不管怎样,心中的故乡应该永远存在。而熊召政的心中故乡就是文化。

人物简介:

熊召政,湖北省英山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四十余部。其中政治抒情诗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2002年问世后,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该书于2005年以全票通过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近年来,其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其中话剧《司马迁》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舞台,在首都剧场连演52场,场场观众爆满,被专家及广大观众共同誉为近年来最优秀的历史话剧。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书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诗书画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