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的实践
——以某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2018-11-01 05:33郑秋桦曾松荣易道生彭红元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考题库任课教师

郑秋桦,曾松荣,柯 野,易道生,彭红元

(韶关学院 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提出了“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以及教育部2012和2018年陆续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把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1]。内涵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更是新建本科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课题[2]。

一、目前高校课程考试组织的现状

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中心,课程考试是评价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评价方式,考核方式主要分为教考合一和教考分离两种形式。现行的考核方式多为教考合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首先是教学内容不达标,考核成绩表面化。现行考核管理模式下,一些教师在教学上随意性较大,他们私自给课程“瘦身”或“变装”。“瘦身”是指任课教师随意删减课程标准 (或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使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达“标”,即达不到课程要求;“变装”是指任课教师把课堂当成即兴演讲,随性而为,不着边际,导致学生修读该课程并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删、减、替、改、“挂羊头卖狗肉”、“照本宣科”等现象的出现,绝大部分原因是任课教师手握课程考核大权,可以将考试范围与教学内容划上等号,并能轻易拿出优秀的考核结果。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不达标、考核成绩表面化是现行考核管理模式过分强调任课教师的作用、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带来的弊端。

其次是考核体系漏洞多,作弊现象普遍化。教学考试“一条龙”的教考合一考核模式容易把学生惯成“一条虫”。产生的原因:1.试题重叠,某些学生向高年级的学生讨要往年试题,轻易通过考试甚至取得“优秀”成绩,实则不曾达到课程目标;2.考前泄题,某些教师为确保课程通过率及优秀率,在考试前为学生“划重点”、“给范围”,助长了学生的惰性;3.人情加分,某些教师给学生额外加分或随意评分。这样不仅导致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展、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不到提升,还将导致课程的发展停滞不前。

第三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教学反馈形式化。在现行考核管理模式下,缺乏高效易行的管理机制,教学反馈流于形式,造成如下结果:1.教学评价目的不明确。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还停留在关心是否需要补考、是否需要重修、及格率和优秀率是否达标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教改要求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造成教学评价目的、功能的错位[3],丧失了教学评价以考“引”教的基本功能;2.课程成绩真实性低。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任课教师心生懈怠、侥幸投机,而这又是最难监督、约束的环节;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考核的严肃性、公正性降低,教学双方对考核的重视度就会减小,以师生间、教师间互评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信度也会下降。因此,基于以上存在的种种弊端,考核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考分离的必要性

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4]。而教考分离正是解决现行考核管理制度众多弊端的可行方法,相对教考合一而言,教考分离有如下特点:1.教考分离要求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降低教学过程的随意性,避免任课教师擅自删改教学内容;2.任课教师不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5],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在考试中的作用,减少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也使教师从繁重的考试相关工作中脱身并将重心放在教学上。3.教考分离建立了统一试卷规格、统一分析模式,严格命题环节、监考环节和考后管理环节,使得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更为及时、准确,不再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反馈信息的量。实现了反馈信息“质”与“量”的同步提升,提升了教学反馈的可靠及可比性,消除了现行考核管理制度教学反馈形式化的弊端。因此,相对于教考合一,教考分离对“人”的管理,即对教师、学生双方的管理都更具约束力与科学性。

三、教考分离的改革措施及初步成效

以韶关学院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的考核为例,二级学院通过对课程选择、课标制定、题库建设、组卷方式、反馈模式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已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对本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一些专业基础课试行教考分离,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课程选择注重基础性和稳定性

在教考分离的起步阶段,课程选择方面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性质、课程发展状况、课程师资、课程特点等因素,选择基础性和稳定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基础性体现在知识的基础性、技能的基础性两方面,属于本专业的“筑基”学科,亦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高深知识做准备,如上所述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本科专业的“普通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选择的课程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理论体系是整个学科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理论体系的架构过程,相当于一个专业的“骨架”。一般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课程才适合进行教考分离的探索与实践,而对知识与理论更新较快的课程不太适用,因为在教考分离实践过程中反复“拆骨重建”将带来繁重的工作及昂贵的预算,而且也跟不上新兴学科的发展;2.技术水平较为成熟。技术水平的成熟度制约着课程内容的稳定性,技术水平不成熟的学科不适合实施教考分离。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是生命科学中的实验性科学,理论发展已相对成熟,其技术水平的发展与学科理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3.发展状况较为稳定。课程发展状况包含理论体系及技术水平的发展,但又不仅止于两者的发展,教材版本的丰富性、师资力量是否能满足需求等均是课程发展的衡量指标,因此课程发展较为稳定的学科才比较适合实施教考分离。

(二)课程标准的编制注重全面性和开放性

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由各课程组中资历丰富的教师参与编制,多年从事教学、教研和科研工作的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程各版本教材均了然于心。编制过程中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为目标,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技能要求、突出重点难点,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关联化,并以此作为建设题库、组合试卷的依据。

(三)题库建设注重系统性和更新性

实行软性教考分离时,由本院任课教师按课程章节、分题型出题建成试题库。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落实以“三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 “三能”(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改理念[6],非常注重知识架构的系统性。题后附加难度、区分度等试题分析系数,以便在考后进行试卷分析,及时淘汰过偏、过难、过繁的试题;关注学科领域新资讯,及时补充增加新题,使试题保有一定新颖度,题库的可更新性使教考分离更能适应课程的发展。

(四)组卷方式注重层次性和灵活性

教考分离的组卷方式有两种:人工组卷和智能组卷[7]。智能组卷要求操作人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输入题型、试题数、试题难度系数、模块所占比重、分值等条件,运用自动组卷系统完成组卷,智能组卷对题库完善度的要求较高,适用于硬性教考分离;人工组卷是操作人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人为选择相应模块的试题,属于教考分离起步阶段的一种辅助措施,这种人工组卷方式正是我们正在实行的组卷方式,意在避免因题库内容尚不完备、组卷技术不成熟可能造成的考点重复、重点偏离。现阶段进行的人工组卷是为了确保试卷结构的合理、科学,也是为建立具有层次性和灵活性的智能组卷方式摸索技巧、积累经验。

(五)反馈模式注重及时性和可靠性

在教改理念影响下,形成性评价将逐步取代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也从着重评优劣、排名次、分等级的鉴定、选拔功能向侧重导向、激励、调节和改进功能转变,如果不将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落实到位,就有悖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实施教考分离的过程中还注重反馈模式的调整:1.统一考核标准,有利于增加横向(各学科)及纵向(各学年)的可比性,获得更多有效反馈信息,使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参考性得到提高;2.统一分析规则,有利于减轻考后分析的工作量,确保可以及时、适时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六)辅助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教考分离的可行性,避免制度不成熟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另采取了多种辅助措施:1.多考核方法并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考分离并不意味着考核方法的单一,目前除了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等核心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外,其他一些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还包括闭卷、开卷、口试、实验操作、调查报告、项目设计、课程论文、课堂演示等。按照课程的性质及侧重方向,在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度的同时使学生获取、分析、整理信息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平时成绩规范化,促进学生参与课堂[8]。在教考分离的课程考核中,注重过程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进行教学评价时予以平时成绩一定的比重,可以让学生将重心放到课堂上来,根除考前突击、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同时,为了防止平时成绩变为“人情分”和“印象分”,给平时成绩确定了四个指标: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成绩。以四个指标的落实情况为平时成绩评分标准,使平时成绩规范化,更具公正性和参考性。3.建立网络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大大提高,丰富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完善的网上资源库能够指引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七)可行性分析

下面将从学生课程成绩、教师考后反馈、课程发展前景三方面分析教考分离考核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1.学生课程成绩分析

以我院本科2012级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遗传学”两门课程69人的成绩分布列表并作直方图,如图1所示。

图1 “微生物学”和“遗传学”课程成绩分布直方图

由图1可知,在实行教考分离的情况下,两门课程的期末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及格率、优秀率均在正常范围。直方图峰值明显,说明试题的区分度好,难度适中,适用于当前课程。

2.教师考后反馈分析

以生物技术专业的两门课程、三位教师自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实行教考分离以后至今的及格率、优秀率和在此之前的及格率、优秀率纵向对比数据及其对教考分离在“不适用、基本适用、适用”范围内的适用度评价,如表1所示。

依据表1进行“遗传学”“微生物学”两门课程的横向对比,以及“微生物学”两位任课教师的纵向对比,其结果表明实行教考分离时考核成绩并无太大波动,任课教师对教考分离考核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也较高。

3.课程发展前景分析

试行教考分离后,我院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以学生考研为例,我院2016-2018年度生物类专业考研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生物类专业2016-2018年度考研情况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学院学生最近三年的考研成绩稳步上升。考研情况是学科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的反映,考研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科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由此可见,教考分离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考风,更有利于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夯实专业基础,同时也会强化专业知识,促进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因此,教考分离在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的发展都基本适用。

四、教考分离的不足与思考

立足于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考虑,教考分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初期学生适应难、初期教师负担重、课程选择要求高。

(一)初期学生适应难

在教考分离这一新型考核管理模式的施行过程中,直接受影响的是学生,如果没有充分认识教考分离的本质,没有及时扭转考试观念和学习观念,很难真正自觉、自主地将资源利用起来。针对这一不足,任课教师必须在开学初就落实好各项工作,如明确考核方式,宣传网络资源库等,确保学生能紧跟教改步伐,积极地将学习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二)初期教师负担重

首先,实行教考分离的初期,任课教师要迅速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心理上的适应、行为上的调整,否则教考分离非但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反而还会给教学过程设限,无法发扬教师的个人风格。因此,新型考核管理制度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一种考验。其次,实行教考分离初期任课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完成准备工作以及调研工作,任课教师在完成这一切时也不能放松教学、教研工作。其三,题库建设绝非一朝建成就能一劳永逸,实行教考分离期间题库的更新和维护都需要任课教师把关,否则题库充斥陈题、现题、偏题。其四,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还要负责将教考分离宣传到位,以防学生出现“掉队”“落后”现象。总而言之,实行教考分离初期,任课教师的负担将加重。

(三)课程选择要求高

教考分离对课程选择方面有一定要求,新开课程、边缘课程不宜实行教考分离[9],因为此类课程可能面临师资不足、教材不稳定等问题,过早地进行教考分离会限制课程的创造性与延伸性,阻碍课程的发展,亦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前沿课程不宜实行教考分离,因为此类学科可能面临知识与技能更新快、知识架构不完善等问题,很难统一考核标准,建设较为稳定的题库;应用型课程不宜实行教考分离,因为应用型学科具有比较特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考核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对它并不适用。因此,在按照相应课程的特色实施教考分离的同时,也必须对这些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达到资源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五、结论及建议

教考分离的优越性在于解决了现行考核管理制度难以根除的弊端,如考试作弊成风、考试内容不规范、考题质量差等,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然而教考分离制度并未成熟,为了克服教考分离施行过程中的困难、完善其不足,施行者必须做到“三个到位”:1.思想到位。必须从学生、教师、管理者三方入手进行全面的思想动员,普及教考分离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消除一切侥幸、投机心理,严肃考风考纪,转变教、学、管三方的考试态度与考试观念。只有思想到位,才能真正落实教考分离的各项工作。2.工作到位。教考分离不可能一步到位,课标的编制、修订与拓展,题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考试期间的管理、监督,考后的分析、反馈、调整,都是教考分离的关键环节,必须稳打稳扎地落实到位。3.反馈到位。务必遵循教学评价的形成性特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通过其对教学的指导、促进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总之,从教考分离模式开始到完善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认真落实、及时反思每一个实践环节,及时发现不足,去糟粕、留精华,使考核制度真正能够以考引教、以教助学、以学备考、以考检学,达到教学评价使“学生、教师、课程”三位一体、同步提升的根本目标。

经历过几届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考分离考核管理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使该项工作能常态化的开展,需要继续探讨摸索以解决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补充和完善题库,购买或开发比较理想的组卷软件,通过课程考试改革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考题库任课教师
“教考分离”初探
“勾股定理”优题库
“教考分离”在体育院校田径专业中的实践与探索
“轴对称”优题库
“轴对称”优题库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优题库
中职学校教考分离后试卷分析的重要性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教考分离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