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微课征程,家长成为主力军

2018-11-01 05:44娄华英
新校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家校校本

文 / 娄华英

都说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整合学校、家长与社区的资源,但实践中往往学校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家长与社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存在严重的“角色缺失”现象。

而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家长,不但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娄华英校长分享了开展家长微课程九年以来的实践经验。

认识你的家长

长期以来,家长与社区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动缺位”和“被边缘化”,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趋向由学校唱独角戏,而愈渐“曲高和寡”。

一方面,家长与社区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即便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家长与社区的角色扮演也更趋于“旁观者”和“静听者”。

为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家长的兴趣与能力是根本。学校地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家长来源多元,尽管教育背景、家庭条件不同,但对学校课程设置和孩子学习规划非常重视,经常提出建议,具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愿望与能力。

家长的异质与多元是保证。园区家长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大多数有较深的教育背景,在广泛的职业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家长个体间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为微型课程的内容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家长的全面调动是促进。园区家长在自身参与授课讲解中,还可以间接利用自己的工作空间,调动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等参与到微型课程的建设中来。既可以带着课程走进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大拓展了课程实施的空间,高效整合利用了课程资源。

因此,学校正式将家校合作的微型课程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

合作微型课程

在中小学,尤其是为小学生提供的校本课程,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易对新鲜、灵活、丰富多彩的事物感兴趣,而兴趣恰恰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最好手段。

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课程成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宗旨。“微型课程”也就在此时,进入我们的视野。

国际上,“微型课程”又称短期课程或单元课程,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专题)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又可以及时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既有主题又能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且它的课程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校本课程的弊端。

学校首先充分利用微型课程“基于兴趣”的特点。先牢固确立此课程内容是从各班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向学生发放意向调查问卷,与此同时,也以班级为单位向家长发放职业和专长调查问卷。从班级层面出发,由教师从两份调查问卷中进行分析整理,选择出相互匹配的课程内容。接下来,在学校层面上,统整全校班级的分析结果,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家校合作微型课程内容体系。

其次,充分发挥微型课程“短小灵活”的特点。以“1个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邀请家长到学校,走上讲台,同学校教师一样,为学生开设35分钟的校本课程。

最后,充分做到家长资源在学校层面的整合。相同主题的课程内容,既可以分年级进行阶段传授,又能够通过选择不同年级学生的“共同关注点”进行全校层面的内容讲解。

总之,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校本实施,基于微型课程本身的特点制定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利用微型课程自身的优势进行基本模式和具体内容的开发。

一切为了学生

第一,确定“阶梯式”的课程目标

从校本微型课程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学校将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方面:塑造品格,认真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诚信待人,富有社会责任感。蕴涵情感,努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关心环境、关爱他人。开阔视野,初步建立客观的思维方式,关切世界,包容多元文化。

以上三个目标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不断递进、逐级上升的。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在小学低年级段(一至三年级),主要以一、二级目标为主,关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启蒙。而对小学高年级段(四五年级)的学生,学校则侧重于三级目标的全面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大都市的多元文化的公民素养”。

第二,构建“双主体”的课程体系

家校合作的微型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家长,同时充分借助学校教师的力量,筛选合适的课程内容,但务必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充分发挥“家长”与“学生”在课程内容开发中的主动参与优势,必须全面构建“双主体”模式的家校合作微型课程内容体系。

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实施,主要经过“调研——设计——实施——分享——反思”五大步骤,具体流程如下:向家长、学生发放意向调查表;尊重家长、学生意向,根据学校实际,由学校牵头,教师、家长、学生专题讨论制订课程计划;列出课程菜单,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自主选择,全面实施课程;由家长、教师、学生共同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布置专题文化墙,交流分享成果;全校课程汇报,总结亮点,反思不足。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家校合作微型课程从表面上看似内容与形式多样活泼,但缺少逻辑性思考与筛选,实则不然。通过不断实践,在这一课程的持续发展中,学校对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认识及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迄今为止,课程的校本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下三阶段的发展思路。

第一阶段,“兴趣+资源”。课程内容的选择基于“家长资源”与“学生兴趣”。从学生兴趣出发,寻找匹配的家长资源,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快乐参与课程的愿望为主。

第二阶段,“问题+案例”。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基本满足学生愿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择相应的主题,由家长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式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认识有改变、行为有变化。

第三阶段,“体验+情境”。有了兴趣,有了认识,接下来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行动来深化这些认识。因此,充分调动家长所在单位以及社区相关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情境性的实践机会,在行动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巩固成果。

与此同时,在课程资源的多方整合中,家长之间同样可以进行微型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同样是以更有效地做好家庭教育、最优地为孩子提供发展支持为目标。

以上三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将伴随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进一步探索,继续发展下去。阶段的变化基于学生自身在课程参与中的实际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思路永远贯穿课程实施始终。

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内容建设,立足于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世界”出发,通过一些“生存经验”的介绍,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命关怀”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家校合作的微型课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参观考察、行动调研,提供多样的、多元的课程内容,借助多方位的资源整合,达成预期的课程目标。

说说我的困惑

目前,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校本实践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顾过去的实践,学校发现以下几处困惑。

一、如何形成系统的家长课程资源库?

现有的课程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整合了家长的课程资源,已形成较具规模的课程资源库,但学生兴趣的不断更新和家长资源的个体流动性,均造成家长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潜在风险。将已有课程进行稳定性整理和系统性优化,是接下来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在家校合作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大多扮演“幕后”的服务角色,主要担任编写调查问卷,进行资源整理与筛选,沟通课程实施时间与地点等工作。虽然我们以发挥学生和家长的双主体作用为主,但并不代表教师完全退出课程的实施。

一方面,教师需利用自己的专业授课经验,指导家长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开设相关的家庭教育类的课程,供家长选择和学习。只有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双渠道的沟通,才是真正实现了家校互动的根本意义。

三、如何更好地搭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平台?

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许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表现出“两面人”的现象,使人担忧。

家长工作的繁忙与工作压力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和正确沟通。因此,除了鼓励家长间进行家庭教育优秀经验的分享外,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为学生搭建“授课”的平台,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他们真正的看法与意见也非常重要。唯此,才是真正的“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家校校本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