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一间大大的会议室。
一场没有硝烟的竞选活动在激烈进行中,竞选对象是家委会委员。
两个小时后,胜选的家长们举起了右手,向在场的几百位家长和教师宣誓:
身负重托、无私代言;关爱学生、关心发展;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处事为公、协调为先;互动沟通、搭建平台;家校生态、共创未来……
这是学校两年一度的常态情景——校级家委会公开竞选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家长先参与班级家委会选举,再到年级、校级,逐级民主直选产生各级家委会代表,从而有组织地就学生教育问题与学校各级组织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这是2017年的盛况,现场的人们很难想像十多年前学校开办时的冷清。
2004年,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开门招生。学校坐落在生源竞争无比激烈的社区,这对于一个新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公办校来说,挑战异常严峻。
第一年招生,实验东校两个年级总共只招到32名学生,其中初中7人,小学25人。
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如何尽快获得家长的认同,成为摆在创校校长王玮航面前的首要课题。“对于刚起步的学校,一没名气,二没口碑,外界对学校的信任度很低。”面对现状,“白手起家”的实验东校根据自身和区域状况,选择敞开校门,坦然接受家长的评议;同时他们还看到一个机会:既然坐落在拥有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的社区,不妨充分借助社区资源,把门打开,把人请进来。
教育归根结底,需要教师、家长、社区的共同推动。学校通过丰富的公开活动把校门打开,不仅在校学生家长可以亲身体验学校氛围,打消择校时的顾虑;透明化的学校信息也在社区学生家长中起到了推广作用;国际社区的资源优势,也得以引入学校,帮助学校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家长走进学校,家校间的沟通越发频繁,彼此了解日渐加深。
创校之初的学校,师资异常紧张。为了维持学校运转,老师们除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还要兼任油印室、广播室等事务性工作,难免分身乏术。
一些家长发现这一状况,就主动帮忙分担,比如在下课时间负责照顾孩子,中午引导孩子就餐等,解决了学校很多实际问题。“于是,我们开始邀请一些时间相对宽裕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服务工作。”
这期间,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问责权的关注,也引起了王玮航的重视,他开始思考和探索新型家校联动机制的构建,“第一个学期结束,我们就考虑成立家委会,有组织地发挥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