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山 张 虎
2005年,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选为“苏州高新区技职院校就业指导研究会”会长单位,牵头创建了政校企校园人才市场平台;2007年,在分析苏州及周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制造类人才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利他惠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校企合作;2008年,学校设置机电工程系,以高规格进行设计,以高水平为目标进行建设,开始了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历时十载,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成果。
自创德育模式——“彩虹德育”。用彩虹七原理引领学生“胸怀梦想、正面思考、坚信成功、培养良习、掌握技能、决不放弃、凡事感恩”,开展“德育工作精细化常规管理”和“德育工作专业化建设”两大德育活动,设计“彩虹之星”评选项目5项,将德育内容与机电专业特点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动力。
机电系定期举办读书节、体育节和“文明风采”大赛,发展学生社团(“梦飞翔”机器人社团),建立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基地,打造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德育干部、班主任、学生“三自”管理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德育内容与机电专业特点相结合:一是将企业文化与德育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开设特色选修课(焊林修修义工选修课等);二是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组建项目班小组学习;三是带领学生感受企业氛围。
校企成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国外培训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开发工作小组,校企共同开发融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吸收国际课程理念,形成开发与更新的常态机制。第一学年掌握理论、实践基础;第二学年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第三学年实践、工作经验达标。依据“三阶段”能力培养规律,构建机电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基础平台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引入生产性实训内容,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进行“金属加工与实训”教学的同时,同步讲授机械制造的相关知识。重构综合实训课程,以能力递进为目标,开发覆盖机电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实训项目。对照职业能力发展及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将实际生产性项目转化为由简单到复杂、保持关联和递进的项目化实训课程体系。综合实训课程将传统的“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和“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等核心课程融为一体,开发了直角物料推送装置、金属塑料分类装置和物料传送运输装置等综合实训项目,根据技能模块的难易顺序层层递进。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司的相应岗位上进行讲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实习。
政府扶持、校企共建“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双方分担成本、股份合作、明确职责、共同受益。培训中心利益共享,形成政校企协作共同体(如图1所示)。自2008年以来,学校新建、改造、扩建实验实训基地,将实训车间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学校与德国职教集团合建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建立多个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项目制教学车间”。
图1 共建实训基地分担成本示意图
融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组建专业化运行管理团队(共4人),负责基地日常运营管理,引进德国专业培训机构协助运营管理,并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效能评估。实训基地制定了包括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文件。
基地承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各级各类培训认证、行业活动,成为高效运作的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融教学、培训、生产、科研、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服务区域内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服务区域内中小企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员工培训,实现了实训基地的共享多能。
平台配备虚拟现实实训教学系统,通过软件设置故障指令,实现不破坏元器件的故障设置,相较于传统实物故障设置更加安全、便捷且节约成本。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日本沓泽株式会社共建了两个校企联合实验室,配备智能制造设备和相应的智能制造虚拟现实仿真实训,在国内率先开发使用职业教育VR课堂。
通过外联投影,直观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实现同一台设备多人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功能。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因学生对要领不熟悉导致的安全问题,同时兼顾学生自操自练,提高了实训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观看教学微视频,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校内其他系部借鉴应用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经验,促进了我校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推动了我校整体教学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