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珍
摘 要 阅读时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应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通过情境创建、寓教于乐、调动情感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更具生动性、趣味性的阅读课堂,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进而保障阅读教学实效。本文就结合初中阅读教学为内容进行几方面讨论。
关键词 初中阅读 教学策略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通过合理创建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功能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提升其语言能力以及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初中语文阅读实效性。
1立足文本阅读,建立整体感知
多元解读是学生获得感悟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本文本身出发,注重文本的客观性,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原本。文章的内容是多样的,学生理解从整体感知课文主旨,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奠定学生的阅读基础。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读起来会给人一种叙家常的感觉,尤其是其中对景物描写的部分,十分具有画面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体会祖孙三代在初春田野上散步的温馨画面与温暖和谐。学生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学生仿佛可以看到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并且逐渐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
2创建阅读情境,培养审美意识
美读具有多方面的优点,首先,它能够使得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刻体会,其次,它可以让读者对作者所想发达的思想产生共鸣,最后还能够使得读者受到课文中的内容的感染。美读帮助学生将作品的语言逐渐转变成自己的语言,养成一种强烈的语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多次阅读文章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开讲之前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舒缓的情景课堂,比如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有关《桃花源记》的相关阅读朗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本能的激发出自己对古典文学的学习爱好,进而增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进一步增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3挖掘课本教材,提升情感体悟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那些倾注了作者大量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情感深厚,更加容易将学生带入本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本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体悟和理解。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研究作者的经历,使得学生能够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寻找到文章中所展现出作者的情感,也使得学生在作者的激励下,不断的勇敢前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将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来理解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和这个文章进行心灵对话。
比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藤野先生》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学生来对作者进行了解和研究。教师可以在课前留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来查找资料回答问题:
(1)你知道鲁迅吗?身边的人知道鲁迅吗?你知道鲁迅生活在那个时代吗?
(2)你知道鲁迅的人生经历吗?
(3)你知道鲁迅先生对我国民族做出那些贡献吗?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对鲁迅的一个了解,这样学生就会从被动了解到主动研究。鲁迅先生不论是身在贫困的生活中依然刻苦求学精神还是毅然决然弃医从文,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们在了解鲁迅先生之后,就会自主的对他肃然起敬。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经历有了了解,也就更加可以理解他对孔乙己那种爱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情感,对文本中心内涵以及思想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4深入阅读探究,体会创作意图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逐渐了解和掌握作者创作的意图,通过这种探究行为,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课文所有语言形式都围绕作者创作意图展开,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究行为,感受作者的创作手法、语言应用,从语言表面感受课文的内涵,审视内容和形式是如何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我”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我”到上火车,以此结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却没有详细地写出来,被朋友约去游逛这件事情只是用一句话带过,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游逛和其它发生的事与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详写,凡是写出来的事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详略得当。弄清作者的表达意图,使看似没什么可交的文本有了新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文章。
5重视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初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主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尽可能的将文章中的精华吸收掉,要引导学生积极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升自身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将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和接纳,尽可能的避免教师使学生产生定向学习模式。
通常情况下,经常会有一些文章是存在断点的,这也就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能够实现对文章的进一步思考,比如在学习文章《孔乙己》的时候,作者鲁迅并没有在文章末尾处讲明孔乙己的结语,甚至也没有说明孔乙己到最后是死是活,而学生们对于这一结局也很关注,所以,教师在此时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中间者”的角色,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的帮助他们寻找答案,也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以作参考。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以想象的形式去探索孔乙己最后的结局,以探索的形式对文章进行不断的阅读,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6纵横本文比较,培养创新意识
初中语文课本,一个单元的内容基本就是比较相似的文体、相似的内容、相似的题材或相似的写作手法的文章,所以对于一个单元内的所有文章的学习阅读,可以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学习。规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家度、全方位的分析,把以前的旧知识于现在的新知识进行比较联系,把阅读的深度逐渐加深,开发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加深刻的、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讲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以准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这两首诗做对比,虽然都是送别友人,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之后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会们在朗诵之后会积极探究这其中的奥秘,得出自己的看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加体现出作者的矿大和高远。而“唯见长江天际流”与“西出阳关无故人”则更多的表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之后,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敏捷了,创新能力得到了逐步的提高。另外,阅读教学是需要熏陶和感染的,只有学生自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自己去探究和讨论文章中的奥妙与精髓,阅读学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
7结束语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保障初中语文阅读整体质量。另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言、审美、感知文本等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合理展开阅读教学,多角度入手保障阅读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杨卫泽.浅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学周刊,2017(18):75-76.
[2] 劳巧元.“生本”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8):20-21.
[3] 陈明全.关于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5(39):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