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
【摘 要】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属于慢性食欲障碍性病证,主要表现为患儿长时间对于食物欲望减弱,不贪食、食欲不振,甚至不肯进食等。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情况逐渐严重,父母对于儿女的溺爱程度以及喂食不当等,导致小儿厌食症发病率逐渐增加,因此该疾病也逐渐引起了医学界以及家长们的重视。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中一直被认为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医药;小儿厌食症;进展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不贪食、甚至拒绝进食,属于慢性疾病,具有较长病程,病程一般大于两个月[1]。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属于“伤食”、“恶食”、“痰滞”、“食积”等范畴,我国医学认为其与痰湿内生、乳食不节、情志不舒、禀赋不足以及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主要发病部位为脾胃[2]。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临床实践发现中医治疗该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对近几年的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探究。
1 病因病机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因素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中医学家认为其与纳化失常以及脾胃失调有关。有关研究中对300例患儿进行调查,发现只要有以下病因:先天不足,但后天未得到足够的营养补给;饮食过度,父母喂养方式错误;较易生病,导致脾胃受损;环境以及天气多变,过于思虑损伤脾胃;天气影响,导致脾阳失展[3]。在有关研究中显示脾胃因素是导致厌食症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显示,小儿厌食产生因素中最多的是因脾阴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食物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社会产生的影响。有研究人员认为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是脾胃阴虚,主要因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亲对其过于溺爱,不断追求补充高影响,导致脾胃负担加重,脾胃阴津受到损伤,最终形成阴虚。还有学者认为厌食的原因如下:五脏均阴虚,尤其为肾虚;脾肾相依,相互影响;缺锌也是厌食原因之一。
2 中医药治疗
2.1 内治法——辨证论治
厌食症存在不同的病机以及临床症状,有关研究将小儿厌食症分成了五个类型:第一类为脾运失健,治疗技术为健脾助运开胃;第二类为胃阴不足,对胃部治疗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治脾,养胃育阴的同时也要醒脾;第三类为脾胃气虚,主要治疗脾胃,益气健脾;第四类为肝气郁结,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开胃为主;第五类为皮肾阳虚,治疗主要以温脾肾以及健脾为主[4]。有关研究显示对于气滞血瘀型,应以健脾利气以及活血化瘀为主。有关研究将厌食症分成了脾虚型以及胃热型,主要治疗方式为脾胃益气以及清胃通腑降气。
2.2 内治法——药物治疗
有关研究讲述使用补脾消积汤进行厌食症治疗,药方为:白扁豆、太子参、乌梅、牵牛子、山楂、薄荷、甘草以及槟榔[5]。自拟健脾消食汤也是治疗厌食症的常见中药方,主要有蒼术、山药、木香、白术、白扁豆、山楂、神曲、鸡内金以及陈皮。自拟经验方爵床胃喜汤也是治疗厌食症的药方,其中含有爵床、炒苍术、萆薢、胡黄连、太子参、使君子、山药、陈皮、炙甘草、鸡内金、陈皮、生山楂[6]。中成药也是治疗厌食症的常见药物,其中有健脾消积冲剂,健脾消积冲剂主要由怀山药、莲子、苍术、独脚柑、白芍、雷丸、五谷虫、鸡内金、海螵蛸、榧子组成。乐食健儿宝也是常见药物,主要含有白术、党参、茯苓、怀山药以及神曲等。五消散也是常使用于治疗厌食症的药物,其中含有鸡内金、使君子、炒麦芽、水红花予、山楂等。还有研究使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异功散加减以及逍遥散加减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厌食症的方式。
2.3 外治法——外敷法
有关研究显示使用外敷法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例如将干姜、丁香、肉桂、白术、当归、麦芽以及白芍等药物碾碎过筛,使用享有将其混匀,做成软膏装,敷在脐部。或使用自拟健胃膏治疗,将白芥子、干姜、附子、桂枝以及苍术碾成细末,使用黄酒调和使用,敷在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胃俞、脾俞,具有较好的疗效。有关研究还对刘氏愈疳丹进行了研究,其中含有人参、白术、肉桂、青黛以及甘松等,敷于双侧内关穴。针灸以及穴位注射以及按摩也是治疗厌食症的常见方式,治疗人员站在患儿左后侧,使用双手拇指以及食指捏起患儿背部下方长强穴处,沿着脊柱两边,边拿边捏,向前捻推,捏拿到大椎穴,反复3-5次,最后一次时,每捏5次就将皮肤提高一点,最后用双手拇指对双肾俞穴揉按3-5min。使用推拿配合点刺四缝穴治疗。还有对患儿左右内关穴以及左右足三里穴使用盐酸呋喃硫胺配合维生素B12注射,同时对双手四缝穴进行针刺治疗,还可以使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3 结束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来,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主要基础均为脾胃,同时针对肝肾治疗,从整体出发,对各脏腑功能进行调理,最终起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作用。临床使用的中药治疗方式均获得了较好的脸小,也弥补了西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对于本面机制的研究中,研究逐渐从局部胃肠道功能状态逐渐发展到对中枢神经系统中涵盖的饱食中枢以及摄食重视对于摄食行为的调节,同时还设计到了神经介质、细胞生化以及胃肠激素等领域,有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未确定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指标的疗效标准以及辨证分型;按摩法以及膏药都不会带给较大的痛苦,更易于接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汤丽珠, 李长辉.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22):40-42.
王鹏飞, 王小荣, 张弢,等.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儿科杂志, 2016,4(3):80-82.
韩丹丹.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22):3054-3055.
梁莹琳.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J]. 心理医生, 2016, 22(29):1-2.
张艳华.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5(6):222-224.
王秀萍. 中药联合穴位推揉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 光明中医, 2016, 31(17):2518-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