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倩 孙士洁
【摘 要】目的:观察早期慢性肾衰采用丹参和缬沙坦联合施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来院就诊的早期慢性肾衰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薄将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常规组加用缬沙坦,研究组加用丹参和缬沙坦。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和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联合方案的有效性。结果:治疗后,两组Cr水平均未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UAER、ALBB、β-MG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治疗后,常规组TG、TC、HDL未有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TG、TC有所降低且优于常规组治疗后水平(P<0.05),但HDL前后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早期慢性肾衰应用缬沙坦和丹参联合疗法能够扼制患者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切实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肾衰竭;丹参注射液;缬沙坦;血脂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02
慢性肾衰多由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慢性疾病引发,以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1]。受疾病的影响,慢性肾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为改善病患生存现状,本院积极探究可减缓早期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损害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来院就诊的早期慢性肾衰患者,82例入选者中5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龄为38-70岁,均龄为(54.25±4.55)岁,原发病包括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按照入院登记薄将患者分入研究组和常规组,41例为一组,对比两组各项一般资料均衡性较强(P>0.05)。本组患者均符合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制定的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中“早期慢性肾衰竭”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入组后,采用早期肾衰常规治疗方案为患者施治,同时纠正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状态,维持血压和血糖平稳,对症应用抗生素药物防治感染。①常规组:每日嘱患者口服80mg缬沙坦(海南澳美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53)。②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配制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800mg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3020177)的混合液,经静脉每日为患者滴注一组。两组均治疗4周,而后复查各项指标。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和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具体包括血清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ALB)、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β-M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肾功能相关指标
2.2 统计两组血脂相关指标
3 讨论
临床公认,延缓并扼制肾实质慢性进行性损害是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的主要原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高血脂症和全血黏度过高能够加快肾小管微血栓的形成速度,影响肾内微循环,导致蛋白尿。其中,高血脂症被证实参与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缬沙坦是临床广泛使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被用于治疗心梗、心衰、蛋白尿、糖尿病不同类型的高血压疾病。现代药学研究证实,缬沙坦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中药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被广泛用于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德国疾病的治疗。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丹参注射液可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避免全血黏度过高,并可扩张肾脏微血管,改善肾脏血运[2]。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对比Cr、UAER、ALBB、β-MG、TG、TC、HDL等指标。其中,Cr在肾功能检测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因影响因素较多并不能如实反馈早期肾衰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而這也是本组研究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Cr水平无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UAER是早期慢性肾衰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可靠指标,监测该指标的变化有望逆转肾脏损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UAER、ALBB、β-MG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佳(P<0.05),提示缬沙坦与缬沙坦和丹参治疗早期慢性肾衰均有效,联合方案应用价值更高。另外,研究组TG、TC均有所降低,但常规组前后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证实丹参改善肾脏血运、降低血黏度的效果肯定。
综上所述,早期慢性肾衰应用缬沙坦和丹参联合疗法能够扼制患者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切实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兰乐健,彭健韫,廖益飞,等.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02):112-114.
王浩.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肾衰患者肾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