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宁
摘要:词类的活用是一种语言现象。其中的“活”是相对“死”而言的,是以一定的语言规范为参照系统,通过对比从而发现的非常态语言现象。据此,考察了词类活用的概念、分析了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把握作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7.083
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词类的活用是老师必讲,学生必学的知识点。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语言的研究范畴,词类的活用首先表现为一种语言现象。其中的“活”是相对“死”而言的,是以一定的语言规范为参照系统,通过比较从而发现的非常规语言现象。其次,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在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手拈来一篇文言文,都可以发现词类活用的影子。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好这一古汉语语言规则,并能在学习中灵活运用。
1词类活用的概念
一般而言,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反串了其他词类的角色,改变了自身的基本用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些实词临时产生了原本不是它该具有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原本是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成分和位置。这种临时的变化现象就是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文言文的词类的活用,现在看来,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现象表征,是以一定时期的语言规范系统为参照的,通过对比得出,该语言的语法功能与参照语言规范系统相异的一种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是把文言文的语法功能和现代汉语相比较从而总结出的一种语法现象。
2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常规语法功能比较的产物,没有语法功能的比较,就没有词类的活用一说。在中国古汉语言系统里,每一个特殊的时段,都有一套符合当时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系统。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也随着发展变化,抽象出来就是语法的功能的不断的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段,文言文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肯定是符合当时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系统的。现代汉语的语法功能符合现代的汉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的系统。由于文言文是历史发展中的产物,其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言文学进行对比,是有很大差别的。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以现代汉语的通常用法为基准,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文言文而推导出来的一种语言学习规则。在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或者文言常规语法规则是不同的,主要就是这些词类在句子中具有语法功能规则很奇特,按照常规理解不通,只有变通理解。为了将文言文翻译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规则的便于理解的文字,总结和归纳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变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词类活用的种类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指文言实词,因为文言虚词本身就没有意义,只是为了吻合当时的语言交流功能而附加的“多余”。文言实词的活用主要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两大类。
3.1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从现代汉语言功能的角度去理解,使动用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用作使动的词,在意念上包括了对其宾语这一对象有“使它怎么样”或者“使它成为什么”的这种不符合当时语言习惯常规的特异功能。“使动”其实就是原本不动使之动。其后果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发生某种变化。在使动用法中,用作谓语动词的文言实词被赋予了“使宾语干什么或怎么样”的一种语法变化功能。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四大类别,每一类都有其特殊的规则。
古汉语研究者认为,使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来考察,使动用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则,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通常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所发出,动词后面的宾语是动作的接受对象。但是,在使动用法语境之下,却与此相反。真正的意思是“在主语的影响之下,动词的作用对象(宾语)发出了怎样的动作”。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是主语发出了动作,影响到宾语。而在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现象中,则是主语使(动作的对象)即宾语发出了某种动作或发生了某种变化。如果不加以变通,则无法理解。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和习惯,不及物动词通常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如果需要带宾语时,则必须对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在文言文中,一些不及物动词直接带宾语,用现代语法去分析,无法理解,只有用使动用法的规则去理解,才能正确理解。有些及物动词也有此用法。例如:“今以鐘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不能使(之)鸣)。在这里,“鸣”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思,需用使动用法的规则去解释和理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根据现代语法规则,形容词的功能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名词性的其他词,呈现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通常用来充当定语、表语、状语或补语,不会用作动词。文言文中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赋予了形容词动词的意思,使形容词的对象(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急:使急。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有些名词后面带了宾语,翻译理解的时候,要采用兼语式形式方能理解到位。其本质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与名词相联系起来。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①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②令尹南辕反旆。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
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臣:使称臣。
3.2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在本质上作为谓语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具有的“以之为何”的意思,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上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理解上,“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是意动用法的基本规则。翻译的时候可译为“可以”“译为”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意动用法的范畴有形容词和名词的具有这种功能。
形容词意动用法,其需要表达的意思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亦或状态。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就是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就是感到天下很小。
名词意动用法,表达的是名词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本来是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3.3名词活用成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有些名词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时,客观上具备了动词的与语法功能,此时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行为动作。这种现象也是词类活用中的一种,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作wàng。
3.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具备主语或宾语的性质,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良实”本来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用作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当然,也可以从省略某种成分的角度去理解。
3.5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后面跟了宾语,但是又没有使动用法,也没有意动用法,直接字面理解不通,只有按照一般动词理解则此时就是一般的动词。
4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与把握
词类,是按其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和组织能力来分类的,每一类词有它相对固定的用法,表现了这类词的语法性质和特点。名词,用来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的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和谓语;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和事物变化的词,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的词,常用作定语、状语。常规语境下,名词多用作主语、宾语,而形容词、动词就则不行;动词一般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则可以;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可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则不会具备这个功能。相对而言,名词、动词、形容词总是各有分工,各自承担一定的常态语法功能。
但是,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客串其他词类的功能和角色,具备了其他类词的语法作用,这是词的灵活运用,也是语言的发展变化的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主要集中在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上。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指某一具体的词临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扮演了另一类词的用法;但是,当离开了具体的语境,我们仍然按照其原来的固定用法去使用它,把它归入原来的词类,这是原则。也就是说,固有用法和功能是常态,活用是非常态。此外,有一些文言词类使用规则,可能從某种方面来看,符合词类活用的规则,也可以从词的兼类现象去理解。某些比较特殊的词,在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兼备了两类或更多类词的用法特征和语法功能,这是词的引申义发展的结果。 此类词,我们要从语言的发展上去考察。当然,如果没有办法区分到底是词类的活用还是词的兼类现象,需要怎么样去处理这个问题呢?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不管什么语言现象,都是服务于我们的阅读和理解的,只要有利于理解和阅读,没有必要去做绝对的划分。
词类的活用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以一定的语言规范为参照系统,通过对比得出该语言的语法功能与参照语言规范系统相异的一种现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是把文言文的语法功能相比较或者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从而总结出的一种语法现象。是以文言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为基准从而推出的一种语言学习规则。在文言文中,各类词具有相应的语法功能,但也不乏特殊语言现象。只要从常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看并不符合常规的语言习惯和规则,但是又大量存在,那一定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现象。为了将文言文翻译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规则的便于理解的语言文字,研究这些特别的实词因为处于特殊的语境中临时产生了并不符合常规语言习惯的语法功能的现象成为了学习和研究关注的点。
5结语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学习和研究意义和重大。但是,词类活用较复杂,掌握起来不容易。在学习中,需要归纳和总结每一种词类的活用规律,并通过具体的阅读加以运用直至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认识和把握好这一规律,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