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笔记,让古文学习不再枯燥

2018-10-31 03:21陈芝
高考金刊·理科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韩愈古文文言

陈芝

读一篇洋洋洒洒的现代文,我会惊叹于文章的气势磅礴、思考深沉;但是看到一篇洋洋洒洒的文言文,我的第一反应却是不可避免地一阵头疼。

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变得略显枯燥一一当我们读古文,因为字词的应用在千百年间发生了太多变化,遇到生词总是先一阵呆滞;当我们看到古人论“人”论“道”,因为思想的认知在社会的变革下已大有不同,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总是不知所云……内容难读,内涵难解,古文的学习便因此染上了“枯燥”的色彩。

然而,古文人的思想之精华也恰恰浓缩在这些看似“枯燥”的文言之中。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成为不可避的一项,我们应当学会静下心来思考。通过合适的笔记摘录,对文言文章作深入的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文言功底更加扎实;通过系统的笔记梳理,对文人作深入的了解,也会使我们的文学素养获得更好地提升。

做一份文言笔记,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Q1:看什么?

词法句法,文化文常。学文言的基础是看得懂文章。最基础看的过程中,我们得以反复练习老師教我们的各种考试技巧,实践自己的古文认知。当然,也获得趣味——一个“敢”字表的却是“岂敢”的意思,一个“大败”说的却是“大胜”;有时一个不当心漏了补省略的主宾,整个甸子便翻天覆地让人啼笑皆非;有时老师怒斥你在“想天鹅”,原来是化用了《奕秋》的“思援弓缴而射之”。

在各种字词的探索与新知的挖掘中,我常能体会到古代文字的简洁美与凝练美。随着笔记积累的增多,文章阅读量的增加,我渐渐发觉我的文言水平在潜移默化地提升,而我对文言的兴趣,也在这样奇妙的探索过程中愈发浓厚。

Q2:读什么?

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文章内涵。这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以我探索韩愈的过程为例。

初开始于韩愈印象深刻是“好收吾骨瘴江边”,后来又看到《进学解》,时人有评价“这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便深觉有趣。韩愈似乎成了那些古板而严肃的文论大家中的清流,似乎也是个会被时遇挫折而气得跳脚的平凡人。于是我开始奋不顾身地探索韩愈此人。

后来我了解到韩愈为“古文运动”做出的百般努力,了解到他一朝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我才终于意识到他在写下“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时的悲哀,写下“暂为御史,遂窜南夷”时的痛苦,写下“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时的辛酸。那个原本在纸上的文人似乎站了起来,他变得鲜活而深刻,变得饱满而真实,他有常人所有的不平与委屈,更有让人震撼的坚毅与自强。

由此我生出一种敬仰之情。

这样的过程之后再读他的文章,读《进学解》,读《师说》,读《原道》……我看到了他身处时代的不平,有独善其身的自我训诫,也有为国为民的大我追求。一篇篇冗长的文言变成富有深意的人物剖析,韩愈的经历内化为我语文学习中不可磨灭的一笔:他的履历可以被用作论据,他的理念可以化为我的观点,他的思考可以提升我的思维力度,他的精神成为我人生挫折前的路标。

在这样的“读”之下,古文学习变得更生动,亦更深刻。

Q3:学什么?

学文人的论证思路,学他们的人生思考。

文言学习最终与写作得以殊途同归。同样是写人,同样是记事,同样是说理。多问问自己他们的文章何以跨越千古流传至今?他们的说理何以严密而动人?他们何以明晰如此的大道而晓之以理?

通过对文言文章做结构层次的分析,我得以对文本有更明确的认识;通过深入思考其写作技巧,我得以将文言内化成为写作时的运用。当我站在文人骚客的背后,尝试用他们的眼来看现在的社会与如今的时代,我的理解与我的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我的文言笔记之上,有愈来愈多的文人骚客,有愈来愈宏大的千古文章,也有愈来愈深刻的文章哲理。我的文言学习不再贴有“枯燥”的标签,而是一场嘈杂而丰富的跨时空盛宴。他们走过千年来到我们面前,躬身作揖,密密诉说一纸衷肠,娓娓道来从不褪色的人生哲理。语罢,他们潇洒地转身,只在我的笔记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韩愈古文文言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