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英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莆田351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症状,将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医生主要采用急诊介入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1],然而由于部分患者缺少医学知识,使得术后无法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因此作为导管室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如此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率[2]。本文将重点探讨导管室护士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效果。
选择2016年3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需采取急诊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配合,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105例,男61例,女44例,年龄为52-65岁,平均年龄为(58.5±4.9)岁,病程为 2-10h,平均病程为(6.1±0.1)h;试验组 105例,男 62例,女 43例,年龄为53-66岁,平均年龄为(59.3±5.1)岁,病程为 2-11h,平均病程为(6.5±0.2)h。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未患有肝、肾等合并症。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心脏疾病;②患有严重的神经性疾病。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术前需要准备局麻药物利多卡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肝素钠、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硝普钠等,并且还需要准备碘普罗胺、威视派克造影剂;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桡动脉穿刺鞘,导丝,环丙注射器,连通板,压力传感器,左右冠造影管,小三件,延长管、压力泵,指引管、指引导丝,不同型号的球囊与支架;需要准备的仪器包括氧气、心电监护仪、除颤器,若有必要还需要准备呼吸机与主动脉球囊反博仪器等。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即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进行药物护理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整体护理模式:①术前护理。在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明确手术器械与药物的准备情况,从而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需要协助医生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评估与核对,判断患者的病变血管位于左冠还是右冠,若是患者的右冠出现闭塞,则患者大多会出现血压下降的不良后果,甚至发生休克,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注射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并告知患者家属手术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待其明确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需要连接好各种检测设备,从而能够在术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观察,并确定患者的各项身体状况符合手术条件;有条不紊的连接心电监护仪,对其进行吸氧并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进行开台手术。②术中护理。由于患者处于高危期,加之其血流动力学情况严重不稳定,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当指引导丝通过阻塞血管时有的患者将会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甚至室颤,因此需要立即对患者予以胸外心脏按压,使用除颤器电击除颤;若患者出现心率缓慢状况,则需要立即对其进行静脉推注阿托品,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情况,则需要立即对其进行泵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患者出现呕吐应注意预防发生窒息,疼痛严重者给吗啡镇痛;如血管复通后出现无复流或血流缓慢,则需要配合医生准确无误的给冠脉内注射硝普钠或予替罗非班应用;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明确手术流程,以此能够有效的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严格记录肝素使用量,并且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出血等不良现象;由于医生注意力多集中在病变部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醒医生注意有创血压的压力变化情况,以免出现指引管坎顿或夹层而造成严重后果;若患者的心率低于50次/min,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为患者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若患者患有严重心衰,护理人员需要配合医生为患者安装主动脉反博球囊,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除此之外,还需要时刻注意医生与患者的诸多不同需求,以便能够有效的满足。③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并告知家属手术成功,以缓解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同时需要告知患者拥有足够的休息并确保患侧肢体保持伸直的状态;导管室的护理人员需要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工作交接,并嘱咐其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重点在于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以及穿刺部位的压迫情况,一旦发生出血、渗血或血肿,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①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心肌功能;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心肌功能在较大程度上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非常满意,患者及其家属完全接受导管室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一般满意,患者及其家属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导管室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不满意,患者及其家属在无法接受导管室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③两组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术中室颤与术中低血压等。
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软件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且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对照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 3。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n(%)]
表3 两组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当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肌将严重缺氧,需要在规定的时间窗内予以有效的急诊介入治疗,所谓的时间窗主要是指最佳的治疗时间,而对于心肌梗死而言,最佳的治疗时间则为发病后120min后。在规定的时间窗内使患者接受治疗,能够有效的将堵塞的冠脉打通,让血流复通,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心肌供血供氧,尽快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3]。随着急诊介入术的逐渐成熟与广泛应用,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开胸手术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有效的简化了操作过程,同时也使得手术风险进一步降低[4]。在此种急诊介入手术过程中,仅需要二名医生与导管室护士配合医生完成整个手术过程[5],因此若想有效的提升手术质量与患者的预后,则需要导管室的护理人员具备高超的护理技能,同时需要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配合[6]。在以往的护理过程中,导管室护士多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由于缺乏护理的完整性,加之无法与医生进行有效的配合,因而无法提升患者的手术质量,并且由于在患者被送回至病房后并未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护理工作交接,使得患者并未获得严密的观察,因而在出现异常情况后未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7]。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导管室的护理人员主要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了完整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护理,作为一名导管室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有效的与医生进行配合,同时还需要明确介入治疗的相关步骤,如此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护理能力,如此才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确保患者有效的摆脱病痛[8-10]。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导管室护士对患者予以整体护理模式,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分别获得显著提升,并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获得了全方位的护理与针对性的照顾,并且护理人员具备高超的护理技能与充分的护理准备,确保了手术与护理的顺利,加之医生与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病的较短时间内便对其予以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因而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导管室护士在AMI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导管室护士在AMI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首选护理配合模式。除此之外,导管室护士仍然需要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护理方案,从而能够为患者提供效果更佳的护理服务,进而能够有效的缓解其病痛与家属的心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