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人格"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2018-10-31 07:21方敏赵湘
健康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养育人格

□文/方敏 赵湘 本刊记者

受访专家/刘晓阳 二级心理咨询师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西溪院区(杭州怡宁医院)

近日,滴滴司机杀害女乘客事件,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关注。除了谴责凶手的穷凶极恶和滴滴缺乏相应的监管之外,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为什么某些司机会去侵犯一名无辜的女性?难道这些司机天生就是恶人吗?本刊记者专程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西溪院区(怡宁医院),请刘晓阳医师解读“滴滴司机杀人事件”背后的人格形成问题。

“危险人格”与人格障碍

人格,或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人的内在品质等,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就像一棵树的生长:在阳光、空气、水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枝繁叶茂,最终长成它自己的样子。而人格形成也是如此,在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每一个人不同的人格特征。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肯定,能够客观接受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均有自我情绪调节管控的能力,内心富有安全感,有能力去信任他人。而人格障碍则相反,就好像一棵枝叶稀疏且枯黄,他们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对自身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内心充满不安全感,自制力差,没有同理心,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而更多地是去“物化”他人,并且很难信任他人。

“滴滴事件”发生后,网上较多出现了“危险人格”这个名词。刘晓阳说,这里所说的“危险人格”并不是指某种人格类型,而是人们理解的狭义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障碍的分类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见解。目前美国DMS-5诊断系统将人格障碍分为自恋型、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边缘型、表演型、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几类。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普遍心理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批评的感到很愤怒和耻辱,喜欢指使他人,让他人为自己服务。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嫉妒他人,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对无限的权利、荣誉、成功有非分的幻想。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对别人无意的、中性的、或是友好的行为常常猜疑,误认为是敌意的,是在藐视自己。对别人极小的伤害不能宽恕,耿耿于怀。对挫折和他人的拒绝过于敏感。过分自尊,追求权力,自我评价过高。嫉妒心强,常常以为周围人在利用他,对他搞阴谋。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一种脱离社交关系,在人际交往时情感表达受限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其特点是患者常常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对别人情感淡漠,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知心朋友。性格孤僻,喜欢幻想,总是单独行动。行为古怪,不修边幅,对别人的赞扬或批评均无动于衷,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体验。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会选择独身,就算结了婚,也多以离婚而告终。据调查,大约有半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分裂样人格。

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对密切的关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和建立亲密关系能力下降,通常表现为古怪的言行、古怪的思维或信念(如迷信,相信千里眼或“第六感”)、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包括躯体错觉),除了一级亲属外,缺少亲密的朋友。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是最多见的一类人格障碍。最明显的特征是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对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他人、伤害他人等行为习以为常。在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后,缺乏内疚感和罪恶感,也无羞耻之心。他们不能吸取教训,就算是惩罚他们,也难以悔改。智力一般都正常,不少患者表现出有才能、有见识,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这类患者在集体中极少,但是危害极大。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均不稳定且呈现显著冲动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呈现出紧张和不稳定,并且经常在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有自残行为;情绪的不稳定性,难以控制发怒;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又称癔症性人格,患者的特征是表情和动作有些做作和夸张,更加富于表演色彩。暗示性强,思维和情绪容易受别人暗示的影响。情感肤浅、被动、脆弱,渴望他人的同情和赞扬,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吸引别人的注意。好幻想,以想象代替现实,理智容易受情感的蒙蔽,不习惯于逻辑思维。

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做事犹豫不决,思虑甚多。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反复核对,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过于严肃、认真、谨慎,缺乏幽默感。循规蹈矩,缺少创新与冒险精神。坚持己见,要求别人按他的规矩办事。焦虑和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

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度照顾而产生的顺从或依附行为,并害怕分离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这类患者通常缺乏自信,通常以他人的意见为参考标准,没有他人建议自己便不能作出决定,无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需要他人照顾自己的生活。在一段亲密关系结束时,需要寻求另外一段关系来支持和照顾自己。

“危险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关于人格形成,刘晓阳说,人格伴随着人的一生,在成年时期人格障碍可以被确认,但是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则是童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被留守”的童年

童年的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孩子早期的养育过程中,如果孩子本身遇到父母离异、父爱母爱的缺失、养育者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回应或教养方式不当等精神刺激或挫折,都会对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神经科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控制信任感的神经和大脑中控制语言、智力、感觉和运动区域的亿万个神经是连接在一起的,他们是同时发育的。如果一个孩子认为养育者是爱他的、可以被信任的、能够让他们感到安心的,这势必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脑部的发育。信任感发展较早的孩子,在生活中的自我感觉更为良好,他们的内心通常很强大,能够承受更多地来自外界的压力,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和他人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在他们一生中会更加成功。反之,如果孩子在成长早期没有与重要他人(养育者)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甚至是欠缺,导致他们对养育者的不信任,那么他们的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和调节压力的部分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育,这类孩子通常会害怕探索外部的世界,更喜欢独处,不能很好地形成自我认识。这在后来的成长中,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会像刺猬一样把自己围起来,表现出应激的反应。

而在“滴滴司机杀人案件”中,凶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幼年时期父母教养角色的缺失,如果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养育者)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情感回应等),久而久之,孩子得不到相应的情感回应,就会变得不哭不闹,这个时候养育者会认为孩子变乖了,不吵闹了,并没有意识到此时孩子已经具有了发展性创伤障碍。由于长期的情感得不到回应,原本应该从情感上依附养育者来成长的孩子,为了应对环境,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长期处于解离状态,对外界环境无法建立安全感,对他人也无法建立信任感。这样的孩子在后天的养育中,容易出现情感或心理失调,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失调,对养育者或其他长辈会出现语言上或躯体上的攻击行为,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缺乏信任。

“混沌”的青春期

留守儿童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关爱,本身就已经“先天不足”了,如果青少年时期能够得到较好的外界引导,比如说师长、亲戚等方面的协助,不完善的人格发育也能够在后天得到纠正,但遗憾的是,似乎并没有。农村的教育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再加上家庭教育欠缺,想要再去管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逃课、辍学更是家常便饭。而在社会教育中,由于孩子自制力差,是非观念也很模糊,面对诱惑多多的外界社会,更容易去结交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染上吸烟、喝酒、赌博等恶习。并且,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对于青春期的发育及两性知识也缺乏正确的指导,更多是从黄色传媒上了解,这不仅扭曲了青少年健康的性价值观的建立,更容易引发后来的性犯罪。他们会表现出性早熟,更容易早恋。放眼全国,这样的留守儿童似乎一抓一大把。此时,他们已经显现出了人格障碍的特点:性格内向、孤僻、叛逆,对长辈撒谎,难以管束。但是无论是学校的师长、还是监护人爷爷奶奶,都无法提供专业的教育及纠正。他们的青春就在这种“混沌而又野蛮”的环境中疯狂生长着。

错误的亲情弥补

刘晓阳医师说,也有些父母意识到自己的缺位,重新回归家庭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弥补十多年未曾给孩子的父爱母爱,但此时孩子早已与父母生疏了。对于他们来说,强行与“陌生”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只会让他们表现出更加的抗拒。当父母看到很难从情感上面与孩子拉近关系时,就会采用更加简单粗暴的办法——物质补偿。出于愧疚心理,孩子小时候没有得到相应的疼爱,他们会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却对孩子疏于管教,这更加容易让孩子滋生享乐主义,产生自负的心理。在滴滴杀人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嫌疑人钟某与父母关系并不好,不听父母管教,说明钟某的父母并没有弥补好钟某空白的亲情,而“隔代亲”的长辈也没有尽好管教的义务。钟某开奶茶店亏损,说明他没有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估。挥霍家产40多万,并染上赌博等恶习,也是“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恶果。

女性该如何“独善其身”

那么当女性独自出门,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呢?刘晓阳医师说,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有人格障碍的凶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的出行安全,避免悲剧重演。

女性应提高警惕 从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害者大多都是女性,是家长、老师、朋友眼里的“乖乖女”,这些女性大多知书达理,被教育“不要随意给人添麻烦,对人有礼貌”,这在人际交往中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对恶人却未必管用,反而会成为他们伤害自己的弱点。在这里,建议女性朋友不要做“乖乖女”,要勇于对性骚扰说“不”!如果司机已经表现出性骚扰的言行,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联系朋友或者给父母打电话,因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是要明确地对司机说,你已经骚扰到我了,如果你再这么做的话,我就立刻报警。态度一定要强硬一点。在这里提醒一下广大女性,报警并不是“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警务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能够有效地让预备犯罪的恶人有所忌惮,如果你已经察觉到了司机出现令人不舒服的言行,那么建议将报警作为首选。

避免与陌生人发生正面冲突

刘晓阳医师说,当然,如果遇到脾气暴躁、一上车就满肚子火气的司机,强硬的态度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个时候态度可以稍微缓和一点,比如司机抱怨等了这么长时间却发现路线太短、自己赚不到什么钱,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地展现出同理心,向司机解释一下原因,同情司机工作不易,这个时候,司机便会气消大半。这是避免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

安全乘坐出租车 女性单独出行,乘坐出租车时应注意上车后,可以坐在后排的座位上,自己可以提前做好路线规划,避开人烟稀少的路段,要求司机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开车。

总之,悲剧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单个原因造成的,大到社会系统的“故障”,小到家庭教育的“缺位”。但逝者已矣,我们要从已经发生的悲剧中吸取经验教训,来逐渐完善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养育人格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学堂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