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2018-10-30 10:10王新明丁敬达
现代情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著者

王新明 丁敬达

〔摘 要〕[目的/意义]研究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有助于发现科研合作中存在的合作关系以及评价不同合作模式的科研绩效,为进一步的科研合作提供方法和参考。[方法/过程]从作者属性和科研众包的视角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结果/结论]基于作者的机构、地域、年龄、性别、职称、研究方向等属性和科研众包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论述,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著者合作模式综合视角下的科研绩效评价;作者贡献声明视角下的著者合作模式及合作规律研究。

〔关键词〕科研论文;合著;著者;合作模式;作者属性;科研众包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8.023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8-0172-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research of authors collaboration patterns of scientific papers contribute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collaboration patterns,and provides methods an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Method/Process]This paper combed an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authors collaboration patterns of scientific papers based on the authors attributes and scientific crowdsourcing.[Result/Conclusion]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of authors collaboration patterns of scientific papers based on such perspectives as institution,region,age,gender,professional title,research direction and scientific crowdsourcing.And the possible research focuses in the future: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authors collaboration patterns;the study of authors collaboration patterns and la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ibution statement.

〔Key words〕scientific papers;co-authorship;author;collaboration patterns;authors attributes;scientific crowdsourcing

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各学科之间不断呈现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趋势,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日益突出,科研人员为解决科研难题、提高学术产出及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逐渐放弃了原有的单兵作战模式,越来越倾向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科研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1-2]。

科学计量学家Katz等认为科研合作是科研人员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在一起工作[3]。谢彩霞等按照合作的一般定义,认为科研合作是科研人员为了达到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4]。赵蓉英等则将科研合作定义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科研人员或组织共同致力于同一研究任务,通过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而实现科研产出最大化目标的一种科学活动,其本质是合作者之间的资源共享[5]。从以上科研合作的定义可以看出,在科研合作中,科研合作者之间拥有共同的科研目的——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提高科研产出及建立良好的学术声誉,通过知识、设备、资金等的共享而进行协同合作。合著论文是科研合作成果的主要依附载体,其成效及影响被学者们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科研论文产出与著者之间的合作频次密切相关,与高产著者的合作一般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论文产出能力,著者的高产出率与合作的高水平呈正相关[6-9]。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不仅能够提高科研论文产出的数量,而且能够提高科研论文产出的质量和影响力及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2,10]。从著者合作对论文被引频次及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的角度,发现合著论文的影响力明显高于非合著论文[11-13],合著者的国际合著论文的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高于非国际合著论文,国际合作对提升论文、学者、科研单位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14-18]。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存在多种合作模式,上述的国际合作就是众多著者合作模式中的一种;不同的著者合作模式将具有不同的合作成效,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主要载体,其产量和质量在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对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也是学术评价的基础和保障,著者合作的模式及其绩效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及科研政策制定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对于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的综述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作者属性从多个视角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展开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基于科研众包这一新兴科研合作模式对著者合作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著者合作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 基于作者属性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在科研论文合作中,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科研工作者,以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对著者合作模式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科研工作者这一个体,在科研论文中与其相关的属性有很多,包括机构、地域(国别、城市)、出生年月、性别、职称、研究方向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为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因此引起了科研人员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基于作者属性的较为广泛的关注。

1.1 机构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科研机构,即作者单位,依据机构属性可划分为高校、研究院所、政府、企业、医院等,高校、研究院所是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且各机构之间都存在科研合作的可能,因此多呈现以高校及研究院所为主导的著者合作模式,如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李科利通过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14所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内外机构的论文合作情况,发现其合作模式主要有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研合作,以校校合作、校研合作为主,机构间科研合作意向是向优势资源聚焦[19],拥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如科研队伍强大、科研设备先进的科研机构,在机构间的科研合作中将具有较大优势。有学者直接根据科研工作者是否同属于一个科研机构(依据科研需要在一级或二级机构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将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分为同机构合作和跨机构合作等模式,并得出科研合作主要发生在同机构[20-22]。同机构合作能够实现科研工作者更为密切的沟通和学术思想的交流,能够更为容易的开展科研工作;而跨机构合作能够实现资金、设备等资源更为合理的配置,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1.2 地域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地域分布,即通过论文中作者所属的国别、城市等信息呈现,在以地域视角对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也会依据研究的需要,对地域进行多层面的划分与分析。对地域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的细分视角包括洲际、国家、区域、省域、城际等,一般研究者会选择其中的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和著者合作模式的划分。郭颍涛等在对中外图情档学科合作模式的研究中,将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分为同城合作、跨城合作和国际合作,并发现国内外图情档学科主流合作模式是同城合作[20-21]。有些研究则直接将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分为国际合作和国内合作[23-24]。Owusu-Nimo等对加纳地区的科研论文合作情况进行研究,将其著者合作模式分为国内合作、非洲内国际合作、非洲外国际合作、包含非洲内外的多边合作[25]。Glnzel等分析了欧盟国家与其他地区的科研论文合作情况,发现国际合作主要为欧盟内部国家之间的合作,而且研究表明,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从外界寻找合作伙伴,并且国际合作对于较不发达国家特别有利[26]。Jabeen等则对亚洲地区图情学科的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发现亚洲各国家和地区间并未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并提到洲际合作这一合作模式[27]。还有研究从区域、省域、城际的角度探究科研合作模式[28],就中国而言,首都北京和省会城市逐渐成为科學研究的协作中心,在科研论文等的合作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9]。不同地域的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合著中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而选择近距离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障碍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科研工作者也在不断寻找跨地域的合作伙伴实现科研合作和论文合著,以期实现高质量、创造性的科研产出。

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之中,研究者也基于地域、机构的综合视角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进行研究。Qin等对科学研究中跨学科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将合作分为无合作、部门内合作、同一机构内不同部门合作、国内不同机构合作及国际合作,并认为跨学科合作模式一般包含后3种情况[30]。Wang等对中国科技论文和索引数据库的合著论文进行统计,将中国的著者合作分为同一机构内的合作、同一地区不同机构的合作、不同地区的合作及国际合作4种模式[31]。Vishnumaya等在对印度稀土领域的论文的计量学研究中将著者合作模式划分为国内机构间合作与国际机构间合作,并发现其合作以国内机构间合作为主[23]。刘笑等则结合组织邻近性以及地理邻近性2个维度,将大学的跨区域研发合作划分区域内产学合作、区域内学学合作、区域间产学合作以及区域间学学合作4种模式,并发现区域间学学合作对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优于其他合作模式[32]。这种将地域、机构相结合的研究为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使著者合作模式细分丰富化。

1.3 年龄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科研工作者拥有生理年龄与学术年龄两种不同的年龄类型,其中学术年龄是指一位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科研工作的年限,始于其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点,止于被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点。

依据生理年龄,一般将科研工作者划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其中青年在合著论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可能与青年学者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和职称竞争压力有关。岳洪江等对中国管理科学领域的年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青年—中老、青年—老年是居于主导的二人合作年龄结构,中年—青年—老年、青年—中年—青年是常见的3人合作年龄结构[33]。邱均平等在对我国情报学领域的著者合作年龄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在情报学领域,偏好与同辈科研工作者合作,青年—青年合作模式已成为最重要的合作模式之一,并提出鼓励和促进隔代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年长学者的经验优势和年轻学者的创造力优势,实现情报学隐性知识的传承和积累[34],并且这种年轻学者与年长学者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提升年轻学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35]。

而依据学术年龄,Benckendorff等将被研究人员分为职业初期学者(‘early-careerScholars,≤5)、职业中期学者(‘mid-careerScholars,6~15)、职业晚期学者(‘late-careerScholars,>15),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旅游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和比较,发现3个年龄段的学者均以相同研究领域、相同机构、相同国家之间的同事同仁之间的合作为主[36]。与生理年龄下的著者合作模式类似,学术年龄下的学者也较倾向于与同辈进行合作。Wang以学术年龄12年为界限将研究人员分为入门级学者(Beginning Scholars,B)、初级学者(Junior Scholars,J)、高级学者(Senior Scholars,S),对物理学及计算机科学学科进行学术年龄视角下的三元著者合作模式研究,即3人合著模式研究,则共有10种科研合作模式,即BBB、BBJ、BBS、BJJ、BJS、BSS、JJJ、JJS、JSS、SSS,研究发现合作具有同质性现象,即同辈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合作,且合作模式中大多会包含入门级学者,尤以计算机科学学科明显[37]。

1.4 性别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基于性别视角的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较为简单,包括同性合作与异性合作,但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不同性别的科研工作者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有不同的偏好并存在不同的合作策略。Bozeman等对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策略进行研究发现,与相同职称的男性科研人员相比,女性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同性间合作[38]。Bozeman等通过问卷调查美国的1 714名科研工作者,发现女性的合作率高于男性,并且在科研合作策略上,两者存在差异,相比女性,男性更倾向于工具性和经验性策略[39]。Abramo等对科研合作中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意大利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校内和国内合作上比男性更频繁,而在国际合作中,男性科研工作者占有较大的优势[40]。Zeng等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化学工程、化学、生态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6个学科中的3 980名科研工作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女性科研工作者职业生涯中的合作对象明显少于男性科研工作者,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合作重复性比男性研究人员低,这种合作模式将对高影响力的产出具有积极作用,并发现分子生物学中一些子学科的性别隔离的证据,特别是在基因学中女性科研工作者明显不足[41]。

1.5 职称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对科研工作者的职称进行细分,可以分为正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等)、中级职称(讲师、助理研究员等)、初级职称(助教、研究实习员等)、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他们都具有科研能力且存在科研合作的可能,因此各职称科研人员之间存在多种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组合模式。对以上各职称研究人员进行简单的分类,可分为老师(或导师)和学生,与此相对应的著者合作模式就有老师/导师—学生、老师/导师—老师/导师、学生—学生[42],即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模式,这里的师师合作可以是同事合作或同仁合作,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师生合作是主要的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28,33],国外则以师师合作为主[36,43]。崔鹤等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情况从职称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发文量最高的著者合作模式是教授—博士生组合,同时副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讲师—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的发文量也较多[28]。Benckendorff等在对旅游学领域的科研合作的研究中将科研合作分为科研人员与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同事同仁之间的合作,并发现以相同研究领域、相同机构、相同国家之间的同事同仁间合作为主[36]。

科研工作者的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实力或科研地位,依据科研实力或科研地位对等与否的关系,著者合作将具有不同的模式。温芳芳在对中外图书馆学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国外的合作伙伴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当,以强强联合为主,而国内合作伙伴之间的实力和地位相差悬殊,以强弱联合、弱弱联合为主[44]。早在1994,Floyd等根据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地位差异,再结合科研工作者进行论文合作的两种主要动机——社会动机和生产动机,将科研合作模式分为平等/社会合作、平等/生产合作、不平等/社会合作及不平等/生产合作[45]。在实际的科研合作中,应该鼓励平等的强强合作,以期实现科研论文产出的效益最大化,但不能否认,强弱合作也是著者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提高资历较弱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也是科研工作者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6 研究方向视角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是驱使科研工作者进行合作的因素之一,研究方向相似或拥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科研工作者建立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关系的成本较低,合作的可能性更高。有研究已经从研究兴趣的角度探究著者合作的问题,并寻求合作研究推荐的有效方法,以通过研究兴趣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46-47]。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都有其所依附的研究领域及学科属性。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各学科呈现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的状态,作为推动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在实际的论文合著中,基于学科属性将表现出不同的著者合作模式。依据合著者所属学科是否相同,可以将著者合作模式分为跨学科合作(或多学科合作)和学科内合作,一般应用性研究多为跨学科合作模式,基础性、学理性研究多为学科内合作模式。跨学科合作(或多学科合作)能够推进复杂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产生新兴交叉学科等,解析几何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它是由笛卡儿将代数学与几何学交叉而产生的学科。现在研究比较热门的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也是属于交叉学科,它是由物理学和化学交叉产生,有研究表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已经引起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和彼此间的合作研究[48]。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实施的能量和癌症的跨学科研究计划由多所研究机构的多个学科的科学家参加,并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性论文成果[49],这里的科研论文的合著即以跨学科合作模式呈现。Dhand等通过对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所(ICTS)的科研工作者的基金项目、论文等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科研工作者所属学科视角下的学术合作,將所属学科划分为临床科学、综合卫生、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四类,探讨各学科组合下的基金项目和论文的分布情况,发现在基金项目申请上,研究人员更倾向于跨学科合作,而在论文发表上,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学科内合作[50]。步一等比较了在计算机领域的科研论文合作中合作者两两之间研究领域的差异,发现相比较于中低影响力的学者,高影响力学者两两之间研究领域的差异性更大,并表示合作者之间研究领域的差异过大可能对科学研究有负面影响,因此应适度的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51]。

2 基于科研众包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

科研众包,是“互联网+”下的科研合作新模式,众包项目以科学发现和解决科技面临的挑战问题为目的[52],由科研工作者通过网络发布科研任务,招募公众科学家参与科研工作,以分布式协作的方式进行科研工作,共同完成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53]。依托互联网大环境,在众包项目中,接触互联网的每一个人而并非仅仅是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都有成为公众科学家的可能[54],公众科学家在科研众包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参与研究方案设计、数据采集、项目人员招募、数据分析和处理、科研成果的合作发表等科研工作的一个或多个方面[55]。

在問题的解决中,公众科学家之间会存在科研任务完成效率等竞争问题,并且是集众者之智慧,因此有利于科研难题的快速解决。科研众包也能够节约科研经费、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和人员结构、增强专业科学家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扩大研究机构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公众对科研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52],能够提高科研成果的公众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影响力,同时有助于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聚合、开发与利用,丰富大数据环境下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56],能够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57]。随着科研众包的不断发展,一些科研众包网络平台应运而生,这些中介平台的存在为科研众包这一新型科研合作模式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便利,科研合作已由线下合作开始走向线上合作。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尝试这一新型科研合作模式来解决日益复杂和困难的科学问题。

在“互联网+科研”的环境下,由科研众包所产生的科研论文的著者署名问题也值得关注。关于科研众包成果署名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Timothy Gowers在2009年通过众包,成功证明了一个数学定理,发表文章时采用了集体署名“博学者”(D H J Polymath)[58]。笔者看来,这种集体署名的方式对于科研众包下的论文是一种适合的署名方式,这种署名方式肯定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公众科学家的贡献。这里笔者将科研众包下的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称为“众包式合作”。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 结

在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合作较为普及,尤以论文合著的形式广泛存在。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类型多样,并且著者合作模式影响科研绩效,如国际合作对提升论文、学者、科研单位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14-18],同时对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也是提高学术竞争力之需要,在进行论文合著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搭建良好的著者合作模式,是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科研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著者合作模式的深入研究以及合作对象选择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主要基于作者属性从机构、地域、年龄、性别、职称、研究方向等多个视角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展开较为全面的论述,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能够了解目前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研究的态势。在进行论文合著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一般都是在追求科研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为均衡科研资源、科研实力、科研地位,与其他科研工作者达成著者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对知识、设备、经费、人力资源等的相互补充,可将其视为“互补式合作”。本研究也基于科研众包这一新兴科研合作模式对著者合作模式进行探讨,可将科研众包视角下的著者合作模式视为“众包式合作”。科研众包作为一种依据科研形态而产生的科研方式,在解决困难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未来将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3.2 研究展望

科研绩效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著者合作影响科研绩效,而且合作模式不同,其影响效果不同,因此不同合作模式的科研绩效问题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但研究的视角还不够全面,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应该更加精细和全面的从多角度对著者合作模式的绩效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多角度发现能够实现科研绩效最大化的著者合作模式,并为科研工作者选择合适的科研对象提供参考。

作者贡献声明在某些学科或期刊上已经设置并推广使用,随着贡献者角色分类标准(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CRediT)的提出[59-60],作者贡献声明将逐步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已有研究已经对作者贡献声明与署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61-64],说明了设置作者贡献声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与署名作者之间的密切程度,在未来对科研论文的著者合作模式的研究中,可以深入到作者贡献声明层面,从作者贡献要素的组合模式上发现科研工作者在实际的科研论文合作中的合作结构以及在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以期借助于作者贡献声明寻找到专业化的科研合作对象,同时基于作者贡献声明对合著者进行深层次、精细化科研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瑞仙,张梦君.作者学术关系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141-148.

[2]赵君,廖建桥.科研合作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17-120.

[3]Katz J S,Martin B R.What is Research Collaboration?[J].Research Policy,1997,26(1):1-18.

[4]谢彩霞,刘则渊.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1):99-102.

[5]赵蓉英,温芳芳.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6-10.

[6]Hodder P.Limits to Collaborative Authorship in Science Publishing[J].Journal of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Studies,1980,2(3):169-178.

[7]Pao M L.Co-authorship as Communication Measure[J].Library Research,1981,(2):327-338.

[8]De S P D J,Beaver D.Collaboration in an Invisible Colleg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66,21(11):1011-l0l8.

[9]Pao M L.Collaboration in Computational Musicolog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2,33(1):38-44.

[10]谢彩霞.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11]苏芳荔.科研合作对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44-148.

[12]张菊,方永才,刘艳阳.分析SCI论文探讨合作研究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32-134.

[13]钟镇.农业经济与政策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合著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2):1513-1518.

[14]Basu A,Aggarwal R.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Science in India and Its Impact on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J].Scientometrics,2001,52(3):379-394.

[15]Adams J,Gurney K,Marshall S.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for the UK and Leading Partners[J].Science Focus,2007,36(11):131-136.

[16]Leeuwen T N V.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National Science Systems:A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rough Cooperation Patterns[J].Scientometrics,2009,79(2):389-408.

[17]范爱红,战玉华,杨芳,等.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国际合著论文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3,(11):59-63.

[18]袁晓园,华薇娜.中国图情学国际合著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4,(10):137-141,158.

[19]李科利.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科研合作创新:模式、特征、策略——基于14所研究型大学的社会网络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23-27,38.

[20]郭颍涛,杨思洛,邝飘.中外图书情报学科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0):120-123.

[21]杨思洛,曹慧.中外档案学科合著模式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4):9-14.

[22]Costa B M G,Pedro E D S,Macedo G R D.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Biotechnology:The Case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Brazil[J].Scientometrics,2013,95(2):571-592

[23]Vishnumaya R S,Nishy P,Mini S.Scientometrics of Rare Earths Research in Lndia[J].Current Science,2016,110(7):1184-1192.

[24]Abbasi A,Jaafari A.Research Impact and Scholars Geographical Diversity[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3):683-692.

[25]Owusu-Nimo F,Boshoff N.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Ghana:Patterns,Motives and Roles[J].Scientometrics,2017,110(3):1-23.

[26]Glnzel W,Schubert A,Czerwon H J.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ope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1985-1995)[J].Scientometrics,1999,45(2):185-202.

[27]Jabeen M,Yun L,Wang X,et al.A Study to Analyze Collaboration Patterns for As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Scholars on Author,Institutional and Country Levels[J].Serials Review,2016,42(1):18-30.

[28]崔鶴,王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个体、机构及地域科研合作情况研究——基于2016年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合著文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4):48-55.

[29]Andersson D E,Gunessee S,Matthiessen C W,et al.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Science[J].Environment & Planning A,2015,46(12):2950-2971.

[30]Qin J,Lancaster F W,Allen B.Types and Levels of Collaboration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Scien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7,48(10):893-916.

[31]Wang Y,Wu Y,Pan Y,et al.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China as Reflected in Co-authorship[J].Scientometrics,2005,62(2):183-198.

[32]刘笑,陈强,胡雯.合作模式对高校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3):453-458.

[33]岳洪江,梁立明,刘思峰,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4):120-127.

[34]邱均平,余厚强.我国情报学领域学者科学合作年龄结构分析[J].情报科学,2014,32(8):3-8.

[35]Liang L,Kretschmer H,Guo Y,et al.Age Structure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Chinese Computer Science[J].Scientometrics,2001,52(3):471-486.

[36]Benckendorff P,Zehrer A.Career and Collaboration Patterns in Tourism Research[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6:1-19.

[37]Wang W,Yu S,Bekele T M,et al.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tterns Vary with Scholars Academic Ages[J].Scientometrics,2017,112(1):329-343.

[38]Bozeman B,Corley E.Scientists Collaboration Strategies:Implication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Human Capital[J].Research Policy,2004,33(4):599-616.

[39]Bozeman B,Gaughan M.How do Men and Women Differ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s?An Analysis of the Collaborative Motives and Strategies of Academic Researchers[J].Research Policy,2011,40(10):1393-1402.

[40]Abramo G,DAngelo C A,Murgia G.Gender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4):811-822.

[41]Zeng X H,Duch J,Salespardo M,et al.Differences in Collaboration Patterns Across Discipline,Career Stage,and Gender[J].Plos Biology,2016,14(11):e1002573.

[42]邱均平,李威.知识转移领域作者合作模式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3):53-56,46.

[43]刘珊.中美管理学科研合作模式对比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4]温芳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外图书馆学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3(1):76-83.

[45]Steven W Floyd,Dale M Finn.“Only if Im First Author”:Conflict over Credit in Management Schola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734-747.

[46]劉萍,郑凯伦,邹德安.基于LDA模型的科研合作推荐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9):79-85.

[47]李纲,徐健,毛进,等.合著作者研究兴趣相似性分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6):92-98.

[48]Schummer J.Multidisciplinarity,Interdisciplinarity,and Patterns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J].Scientometrics,2004,59(3):425-465.

[49]代君,叶艳.跨学科行动计划下的合作演进特征测度——以TREC1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4,(6):75-90.

[50]Dhand A,Luke D A,Carothers B J,et al.Academic Cross-Pollination:The Role of Disciplinary Affiliation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J].Plos One,2016,11(1):e0145916.

[51]步一,王冰璐,徐扬,等.科学合作中合作者研究领域差异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6):68-71,140.

[52]卫垌圻,姜涛,陶斯宇,等.科研众包——科研合作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2):16-19.

[53]Newman G,Wiggins A,Crall A,et al.The Future of Citizen Science: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Shifting Paradigms[J].Frontiers in Ecology & the Environment,2012,10(6):298-304.

[54]Wiederhold B K.Citizen Scientists Generate Benefits for Researchers,Educators,Society,and Themselve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2011,14(12):703-704.

[55]Silvertown J.A New Dawn for Citizen Science[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09,24(9):467-471.

[56]赵宇翔.科研众包视角下公众科学项目刍议:概念解析、模式探索及学科机遇[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5):42-56.

[57]Wechsler D.Crowdsourcing as a Method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tapp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Participants[J].Futures,2014,60:14-22.

[58]张九庆.科研众包对中国科研活动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5,(3):1.

[59]Mcnutt M K,Bradford M,Drazen J M,et al.Transparency in Authors Contribu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to Promote Integrity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11):2557-2560.

[60]Berg J.Transparent Author Credit[J].Science,2018,359(6379):961.

[61]Yang S L,Wolfram D,Wang F 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Byline and Contribution Lists:A Comparison of Three General Medical Journals[J].Scientometrics,2017,110(3):1273-1296.

[62]崔林蔚,陸颖.基于作者署名排序的作者贡献要素分析——以《图书情报工作》2015-2016年作者贡献声明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9):80-86.

[63]Sauermann H,Haeussler C.Authorship and Contribution Disclosures[J].Science Advances,2017,3(11):e1700404.

[64]丁敬达,王新明.作者贡献声明及与作者署名之间的关系——基于3种图情学期刊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4):63-70.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著者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
论文英文摘要应列出全部著者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