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身份建构研究的文献回顾

2018-10-30 08:08王艺璇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语用学

【摘要】随着各学科领域的相互交融,身份研究已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社会学家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研究语言、权力与身份的关系,语言学家则关注在特定语境中,话语与身份的互动关系。尤其在语用学视角中,身份的研究更多关注其交际属性,学者重点探讨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通过话语选择、身份建构实现其交际效果的过程。本文将回顾国内已有的身份研究成果,梳理近几年国内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厘清身份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总体趋势,为未来国内的身份研究相关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身份建构;语用身份;语用学;跨学科研究

【作者简介】王艺璇,女,陕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

身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errer和Sankoff(2003)认为,身份是人在进行语言选择时的首要决定因素。近年来,身份的建构过程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随着身份研究的发展,其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或后现代转向(postmodern turn)的出现,各领域对身份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其中,对身份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文学等角度的研究不断增多。这些领域的学者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结合相应的学科领域背景,对身份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理解与研究,分析解读身份是如何在话语行为中进行动态建构、协调、管理和传播的。近年来,学者们在对身份进行定义和研究其蕴含的建构原理与表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身份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在语言学中,以社会主义建构观为基础的身份研究,已成为语用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回顾近几年,国内语用学领域中身份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其发展的整体趋势,探讨国内身份研究的研究现状和特点,纵观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回顾的文献均是作者通过平时对身份研究相关课题的学习时,研究和阅读所掌握的文献,对文献的整理不是基于文献数量的量的研究,而是立足理论性质的质的研究(陈向明,2000)。本文对文献的梳理并不囊括所有的相关文献,而是基于作者的学习成果获得语用身份研究的发展脉络。

二、文献梳理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也是人在社会中表现和表达自身形象的一项重要工具。Labov在20世纪60年代引领的变异语言研究范式,揭示了社会变量,如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都是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学者对语言的研究都停留在结构语言学框定的语言和言语的二元对立中,语言学的研究也都以恒定的结构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谷小娟、李艺,2007)。但很快,语言学家就注意到Labov的变异研究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地语言实践无法用其理论进行论证,言语社区内部成员的语言使用有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时个体能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因素。因而,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逐渐从语言的普遍规律转向个体语言行为研究。

语言行为研究的发展让语言学家注意到语境在塑造语言和社会意义中的作用,并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在言语行为的研究中,人的主体身份被不断强调,虽然研究关注人使用语言的积极作用,强调人不是被动地重复规约式的话语,但是人的社会身份的建构作用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谷小娟和李艺(2007)在回顾语言与身份建构的相关文献时,指出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和身份的关系时,引入社会心理模式,通过对个体和群体语体选择时心理过程的阐释,进而揭示个体或群体在进行语体选择时,会参考对方的社会身份和其与自身的社会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做出决定。在语言和身份研究中引入社会心理模式,可以为研究语言和身份的互动关系提供心理分析基础。陈新仁(2013)对语用身份进行了定义与分类,总结出语用身份的四个特性,并通过举例阐释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与建构过程,揭示个体的语用身份是其特定的社会身份在特定语境中的表现,个体在交际中,其身份主要是通过话语进行建构的。随后,陈新仁(2014)进一步指出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份与话语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外语言学期刊中占比增加;身份建构的话题成为国际语用学相关会议的热门话题;身份建构成为语用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选题方向之一。至此,相当数量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根据语境的不同,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方向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医疗话语、政治话语、商业话语、学术机构话语等。袁周敏(2013)概述了身份在日常会话、机构话语和商业话语中的相关研究,并对身份建构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增加定量分析,语料选择应倾向于自然预料的选择,从多视角分析身份建构的语言表现和建构原理的建议。袁周敏和陈新仁(2013)通过举例分析医疗咨询会话中语用身份建构过程,指出语用身份建构是交际者对其动态在线身份使用的交际过程,具有动态顺应性。以国家领导人演讲为代表的政治话语中,政治人物建构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方向。袁周敏(2009)以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为语料,从文化语用、词汇语用和句法语用三个视角研究总统演讲话语中,其身份的建构过程及实现形式。刘辰和郑玉琪(2016)通过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伊琳娜·博科娃女士的英语演讲,以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为视角,探讨其话语背后的国际组织的身份及职权建构,探析教科文组织的身份定位问题。陈建平和王加林(2014)通过例证分析施政报告在香港回归前后建构香港人的社会身份时,采取的话语策略的不同,论证了互文是建构身份的一种关键策略,且为特定的社会政治目的服务。翁青青(2013)以英国、加拿大和中国代表在气候大会的历次发言中的隐喻使用差别为研究视角,重点探讨了这三国的谈判立场在气候外交话语中的身份建构问题,并提出“隐喻-身份建构-政治立场”的互动框架。

除以政治话语为语料外,商务场合中的话语行为、交际行为及人际语用原理和实践,也是學者的关注方向。何荷和陈新仁(2015)通过调查淘宝店铺店主在进行商品描述时称呼语的使用情况,分析探讨店主所使用的称呼语与其所构建的关系身份,及构建的原因。通过语料的分析,举例论证身份可被看作语用资源的一种。李成团和冉永平(2015)从理论研究出发,将研究身份构建的人际语用原则归纳为四个原则,即社会建构主义原则、交互原则、站位原则与指示原则。这些原则能够阐释身份的人际语用实质。人际语用学,究其本质,是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交往与互动中的人际关系为视角,研究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能动作用。旷战和刘承宇(2017)回顾了身份的个体化研究的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关键理论和研究方法,并指出个体化提供了以个体语义风格为基础的身份建构研究最后的理论模型。项蕴华(2009)在梳理身份建构研究时,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身份建构的研究分为四个类别,提出国内身份研究的发展应向着具有本国特色、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前进。

此外,对学术论文和大学机构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任育新,2016;唐芳、许明武,2015)。以自建语料库为研究基础,吴格奇(2013)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作者的自称与身份构建的关系,发现英語和汉语学术论文作者在构建自身写作身份时有显著差异,并将此现象归因于学术文化背景、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原则,社会规则间的差异。孙莉(2015)基于语用身份理论,对比分析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和国际学者论文的英文摘要,分析建构不同语用身份的话语资源,发现中国硕士在撰写英文摘要时语用身份建构的相关特征,及其话语资源选择的问题。何荷(2016)基于语用身份观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国外英语期刊文章作者在建议话语中的关系身份和身份建构过程,并指出关系身份会受到交际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的牵制。陈建平(2016)通过在考察国内外身份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中、英、美著名大学代表为研究对象,概括大学机构在建构其身份时的共性与特点,为其后续关于大学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和建构模式研究提供基础。此外,郭亚东(2016)还将学术话语中的身份研究限定在女性学者身上,运用语用身份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女性学者的学术话语言语交际特点,并发现在特定语境中,女性学者的性别身份能够通过具体的话语表现和建构,\达到其交际目的。这些学者分别以学术话语中的学术论文或期刊文章作者、大学机构、女性学者的身份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具体分析特定语境中,身份的建构问题及其交际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回顾近几年语用学视角下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内身份建构研究快速发展,尽管如此,身份相关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1.语料较分散。学者从各种角度切入身份建构的研究中,但研究语料较为分散。研究者多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式,或是选择某一语篇,主要通过对话语的分析与理解来研究身份建构过程。尽管各学者都对某一个体或机构的进行了相关实证探究,语料选择因人而异。但对某一个体,或是某一机构,从历时和共时的层面进行系统化地身份建构研究显得较为缺乏。

2.研究内容有待深入。虽然学者着眼于探究不同的语境下,话语和身份的互动关系,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特点鲜明的语境中,如政治话语,商务话语。研究内容有待深入,拓宽,身份的研究可结合其他领域的研究课题进行拓宽,如与礼貌研究相结合,与文学人物解读相结合等。

3.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回顾以往语言学领域的身份研究课题,研究多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国内的研究方法多集中于话语分析,显得较为单一。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语料库的使用在语言学研究中也逐渐增多。身份研究的研究工具有待多样化和科学化。在身份的相关研究中,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来探讨语言选择与身份建构问题将成为研究趋势。

四、结语

以上梳理了近几年身份研究在语用学领域中的发展,并根据语境不同进行文献的分类,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身份研究在国内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入发展。语用身份的概念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与认可,从多语境,多角度对身份的阐释已成为身份研究的主要趋势。但不可否认,本文所梳理的文献只是国内语用学研究领域。身份的研究是复杂、多变的研究课题,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理解,其研究领域是十分宽广的,在今后的文献梳理中,可扩宽至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文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身份研究的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梳理。同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也应不断扩大研究视角,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拓宽研究对象范围,进而开辟新的身份研究角度与领域。

参考文献:

[1]Ferrer,R.&D.Sankoff.2003.Identity; a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language choice in Valencia[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50-64.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新仁.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外语研究,2013(4):27-32.

[4]袁周敏.身份建构的应用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3(2):38-43.

[5]项蕴华.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5):188-192.

[6]陈建平.中外大学机构身份话语建构比较研究[J].中国外语,2016 (7):29-39.

[7]郭亚东.学术话语中女性学者的身份建构研究[J].外语研究,2016 (2):29-32.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语用学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