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8-10-30 08:08祝文瑛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听力教学应对策略

【摘要】文章从听力教学的被忽视以及割裂式教学两方面反思了高职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应对策略。

【关键词】听力教学;忽视;割裂式教学;应对策略

【Abstract】The paper rethink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listening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y starting from listening teaching being ignored and separated, and advances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 words】Listening teaching; ignore; separate; strategy

【作者簡介】祝文瑛(1973-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高职院校听力课程设置

目前,高职院校的听力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专业听力课一般安排为大一每周4个学时,大二减为每周2个学时,或者两个学年都是每周2个学时,教材大多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中的高职听力教材作为基础听力教材,高年级听力则会选用专业性更强的教材如商务英语听力等,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及社交、职场等,由专任教师使用网络语音室进行教学;非专业的听力课则只是大学综合英语课程中每个主题单元的一个听力模块教学部分,一般为每2到2.5周安排2个学时,主要是与各自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一般由任课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二、关于听力教学的两点反思

虽然听力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但是听力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反思。

1. 忽视听力教学。在很多听力课堂上,教学过程基本可归纳为“放音—做题—对答案”三步法,教学重点侧重于当前听力文本材料的语言知识理解及学习,非专业的听力部分甚至有时候直接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甚少讲解重难点,也较少解释各种语音、语法现象、相关背景知识以及指导各项听力微技能训练,较少布置续后学习要求,这样的听力教学忽视了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和因素。

(1)忽视语音教学。听力是一种有声教学,语音在听力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语音能力不足会影响学生的辨音能力,进而影响对整个听力语篇意义的理解。目前很多学生并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语音训练,而且在听力过程中教师也没有予以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导致英语单词的音形脱节现象,学生记住的是单词的书面拼写形象,而缺乏正确标准的声音形象,因此当材料中的正确发音与自己头脑中的“想象发音”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很多连读、浊化、省略等音变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会把两个词的连读听成一个词,如a part听成apart,造成理解歧义。语音还包括说话人的语气语腔语调等,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说话人的语气,如讽刺、暗喻、赞成等等,当题目考查说话者的态度和情绪时容易失误,比如“Tom is always leaving things behnd.”这句话实际表达了说话人对Tom的批评的态度而不是普通陈述。语音训练中还包含一个口音的训练,听力教材一般成系列,风格较为固定,学生长期使用固定发音特点的材料容易养成一种听感上的依赖性,一旦换了材料就听不懂了。正确的语音是准确进行听力理解的基础,很多教师要么认为听力课主要以听懂为目的,要么简单地要求学生自行模仿发音即可,要么自身语音知识不足,种种原因而导致语音训练不足的问题必须得到改善。

(2)非语言知识储备不够。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而很多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积累,导致对听力材料语义的误解,如对话man: “I never drink water without ice.” Woman: “Dont you think thats bad for your stomach?” Question: What would be the womans advice? 中涉及到欧美人不喝热水的生活习惯,正确答案应该是“Dont use ice cubes”,由于部分学生对此不熟悉,而是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选择了“Boil the water first”这样的错误答案。造成判断失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成功的听力理解取决于语言知识和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相互作用,弗雷德里克的图示理论也认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文本理解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必须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必须重视听力教学中非语言知识的储备。

(3)词汇学习方法不重视。很多学生看似天天背单词但不一定掌握了所背的单词,脱离语境、脱离实际应用的记忆方式造成记住的词用不上,要用的词又没有记住等等学习脱节现象,还有学生盲目单纯地追求词汇量,不注重词汇与学习主题之间的配套,也不注意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变化,即使听到了某个词但是不能理解其在当前文本上下文中的准确含义,导致似懂非懂的“假听”现象,还有学生不重视对一些诸如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称以及学科术语等等专有名词的学习和记忆,以至于听材料时对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一片混乱,这种情况在新闻类听力中尤其明显,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新闻听力中属于五要素之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等),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等重要成分,属于关键词,如果不熟悉甚至在听力过程中无法分辨哪些是专有名词哪些不是,对内容理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听力教学中听后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不充分不到位。很多时候,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只满足于完成教材规定学时、内容及任务要求即可,忽视了听力其实是一门需要大量规律、反复训练的学科,因而对听后活动任务的设计、布置、实施做的不充分也不到位,没有通过课后持续学习保持延续课堂教学的语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已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固化和积累,影响知识的储备和再运用。即便组织实施相关听力活动,也存在活动单向性的问题,也就是只以教师放音和讲解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协作活动不够,无法达到听力交际目的。同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要求也不高,或由学生自行安排,或统一布置听力素材,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要求,结果要么就是学生敷衍了事,要么就是盲目练习,进展缓慢。缺少听后活动的支撑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仅限于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模仿,而不能灵活变通运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多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在真实交际语境下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听后活动,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听力割裂式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一般只以“听”为主,很少甚至没有说、读、写等技能的配套学习和训练,在整个听力过程中基本只要求学生完成教材既定听力任务,很少在所听语言知识基础上再进行说、读、写的拓展练习,听力教学被独立于其他科目之外,英语学习的四种技能“听、说、读、写”也被人为割裂开来,破坏了英语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听、说、读、写”看似独立的四种技能,其实相互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听力也被称为有声阅读,听也是为了说,听也是写,听力不仅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听”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听觉所输入的语言信息能够为其他技能的学习提供原材料;听力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出过程,这种输出首先表现为“说”,现代听力教学理论认为,“听力”是为了培养听者语言的实际交际运用能力,所谓“听懂”就是为了能够“准确地说”,“听”到的信息可以提供“说”的内容和依据,如果不能“听”就会导致不会“说”,也就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了;听与读同属于语言的输入途径,分别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取信息,听与读在大脑感知语言后对其进行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一致的,这意味着听读和看读的技巧和方法都是相通的,学生在完成听力文本材料的理解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果不能閱读,听力材料就失去了语篇意义,而变成了一堆词的罗列,整篇材料不能连词连句成篇,听力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说”,是一种书面的语言交流,良好的听力能力能够有效地把所输入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口头及书面的语言表达中,反过来,“写”也能帮助“听”储存更多知识,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学习语言是有着某种学习的顺序和内在规律的,一般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不过,在一个持续、复杂的综合学习过程中,这些顺序并不完全固定,而可以是任何顺序的,这些学习技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而在听力教学中贯穿其他学习技能的讲解和练习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的。

三、应对策略

1.加强语音训练。系统规范的语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单个音素的发音训练,重音、变音、连读、节奏、句调等等各种语音现象和语音规则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听力材料补充讲解示范发音及其他语音知识,鼓励学生多听多模仿标准音,多跟读诵读音频资料,教师还可设计相关的单词辨音等语音听力专项任务对学生的辨音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并充分利用语音室软硬件设备,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补充不同口音的英语材料,例如美音和英音、标准音和地方音交叉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听力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语音能力。

2.加强非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材料适度增加背景知识的讲解,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外资料进行文化教学,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影视报刊、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多观看多阅读多了解包括社会、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等各方面的背景知识,拓展和积累足够的非语言知识来辅助听力理解。

3.加强词汇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方法地记忆单词,提高单词的记忆效率和应用效率,并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词汇拓展学习,提醒学生注意积累相关专有名词和行业术语等词汇。

4.加强课后自主学习和训练。听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速成,必须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训练,从少到多、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才能稳步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系统地制定个人的自主学习计划,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学习和训练,并适时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

5.加强听力与其他技能的配合训练。英语中的听、说、读、写都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听力环节采取听说配合、听读配合、听写配合等多种听音方式,将各项技能相互联系起来,全面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一种思考与探索的心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佳佳.高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非语言障碍分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0,(31):120.

[2]任庆梅.英语听力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59,255-256.

猜你喜欢
听力教学应对策略
英语影视欣赏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