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银花 李艺美
摘 要: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出发点,采用问卷方式对西安一所民办高校309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全人教育培养目标认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认知、外延课程需求及学习需求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定位,提出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构建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全人教育;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性化发展需求
一、 问题提出
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它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来完成。近年来,一些学者则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视域指出,通识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吴鼎民,韩雅君2010;王哲,李军军2010;杨枫,吴诗玉2013)。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的多元化优质课程体系。(余卫华2002:20;王初明2005:18;王守仁2013:9)。
二、 研究过程
(一) 理论研究
全语言是全人教育理念下语言教学改革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加等国的ESL和EFL教学中,也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全语言是一种教育哲学,它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到零、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教与学对学生应该有意义、应该体现教育的民主与人性,以及师生间、同学间的平等和互助、确保“因材施教”的落实。其概念包括全学习者,全教师;全文,全语言技术;全方法以及全语言环境等语言教学的各个重要方面(袁洪婵,2001)。杨恒波(2006)在《从整体教育观反思传统外语教学》中指出外语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地位,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的成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发展,建立符合外语教学的课堂环境,开展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学及引进国外先进的评价模式,从学习过程到行为表现,从观察、建立学生档案以及访谈、座谈、项目、多媒体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在西安一所民办高校随机抽取的大一和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309人。
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学习者需求调查问卷。问卷从全人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大学英语培养目标、大学英语延伸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等维度考查学生对大学英语英语课程体系的认知及学习习需求,采用五级计分法。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问卷调查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09份问卷,回收率88.29%。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100%。
4. 结果讨论
(1)对全人教育的认知调查分析。第一,对于全人教育的范畴认知上,知识、技能、道德及社群分别占到了22.98%、24.6%、20.06%和18.12%,而在身体,智力及情感方面则分别仅占3.24%,4.85%和6.15%。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们目前大学的课程目标聚焦于知识、技能及道德标准而对于学生的心智、思维及情感方面涉及很少且不够重视,学生对全人教育认知的弱项也是目前我们高等教育的弱项,这也是近些年我们做通识教育的目的。笔者对国外22所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的结果发现其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心智的训练。第二,55.66%的被调查学生对于“单科能育人”持否定态度,他们不认同单科可以培养完整的人。这源于长期以来学科追求“专”而忽视了学科知识以外的很多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2)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认知调查。此部分问卷涉及8个问题,主要聚焦于该民办高校目前大学英语能力培养目标,横向课程、第二课堂及延伸课程需求等方面。87%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能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51.7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和综合信息能力;41.75%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能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31.07%的同学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是可以培养其多种通识能力的。77.0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重要,并且认可第二课堂活动依次能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与综合信息能力、创新思維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设置与大学英语并行的网络英语延伸类课程,71.1%的学生持赞同态度;并行通识网络课程选择依次为翻译、语言技能类工作坊、语言等级考试、英语国家文化及英语写作类课程。
三、 结论与建议
过去整齐划一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未来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上应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高校在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应按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发展定位,开设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的特色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要满足学生需求而非教师兴趣。最终构建的课程体系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确保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适时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反馈。
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及开放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实用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语言知识的构建与使用。
参考文献:
[1]Nunan D.Syllabus Desig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胡开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
[3]王晓冬.美国犹他州立大学ESL课程体系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4]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作者简介:
姚银花,李艺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