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瑜 姜仁建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腰肌劳损[1]是指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甚至出现臀部、腿部酸胀痛。本病发病率较高,约占腰腿痛患者的80%,常因劳累而诱发急性,症状反复[2-3]。中医药在治疗腰肌劳损方面历史悠久,笔者使用经筋挑刺治疗腰肌劳损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18 岁≤年龄≤60岁;能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及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者及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骨结核、骨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病患者);具有聋、哑、盲等残疾者;怀疑或确认有酒精、药物等滥用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症状严重的更年期者;严重体虚者;不配合或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同时应用其他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腰肌劳损急性加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 18~60 岁,平均(36.55±3.61)岁;病程 2 个月至 10年,平均(2.40±0.80)年。对照组男性 16例,女性 29例;年龄 19~58 岁,平均(34.90±3.58)岁;病程 4 个月至 9年,平均(2.60±1.00)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1)观察组予以经筋挑刺治疗。(1)查找筋结点: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相互配合,循足太阳经筋在腰部的分布区域查找痛性筋结点,多在竖脊肌、背阔肌、髂腰韧带等处查到呈条索样、颗粒状的筋结点,压之疼痛明显或向四周放射。(2)经筋挑刺:确定要挑刺的筋结点后,局部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术者左手拇指固定筋结点,右手持三棱针(针具经过高温灭菌消毒),针尖朝下对准筋结点,以平刺法迅速刺入皮肤0.1~0.2 cm,挑断皮肤及皮下少许白色纤维,以不出血为佳,每穴挑刺2~3次,然后将棱针垂直刺入筋结点,深度约1~3 cm,待出现酸麻胀痛感即可出针,出针后用大拇指每穴按摩约30 s,隔日挑刺1次,共10次。2)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操作过程:选取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双侧小肠俞腰阳关、阿是穴;穴位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刺入,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隔5 min行针1次,隔日针刺1次,共10次。
1.4 观察指标 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0为无痛;1~3 为轻度疼痛;4~6 为中度疼痛;7~10 为重度疼痛。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于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填写。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量表中主要包括疼痛(疼痛程度、痛对睡眠的影响)、单项功能(坐、站立、行走)和个人综合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旅行)3个方面。ODI评分=实际评分÷(5×回答的问题数)×100%,采用 0~100 分表示,于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后填写。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腰痛基本消失,积分减少≥80%。显效:腰痛明显改善,60%≤积分减少<80%。有效:腰痛有所改善,40≤积分减少<60%。无效:腰痛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4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 (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及OD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别不大(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腰肌劳损为慢性劳损性软组织疾病,长期劳累使腰部的软组织供血、供氧缺乏,累积的代谢产物刺激局部导致损伤性炎症[6],致使腰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性[7],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腰部弥漫性酸胀痛,常因劳累或受凉而诱发或加重。由于软组织变性,常能在腰部皮下找到压痛点,触及不规则硬结或条索[8],表现为中医学“筋痹”[9]病特征。 十二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处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当腰部肌筋膜劳损时,首先受累的应是足太阳经筋的腰背段,经筋弛缓、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导致经筋系统失衡,则易在肌肉的起始点、相互成角处、交叉点形成痛性筋结点[10]。筋结点在本病急性加重时表现更为突出,容易在腰背部找到。《灵枢·经筋》提出了“以痛为输”的诊治法则,经筋系统的痛性筋结点实质上就是经筋的输穴,同时是治疗的阿是穴,腰肌劳损急性加重时可通过手指触摸感受[11]。经筋挑刺疗法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义为浅刺皮肤,挑断纤维,放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2],为经筋疗法的一种,属古代“半刺”法。挑刺疗法以十二经筋理论为指导,临床操作时常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挑治针挑断皮肤及皮下部分病变纤维组织,在治疗腰肌劳损这种顽固性“筋痹”方面有独特疗效[13]。《灵枢·官针》指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针挑皮肤及皮下纤维,即把急性期痉挛紧张的纤维组织挑断,可有效地缓解腰部软组织痉挛拘紧状态[14],此手段对痛性筋结点所在经筋是一种柔和持续的良性刺激,有助于充分发挥机体卫气作用[15],起到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调整阴阳的作用[16],可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17],这印证了本文表1结果,经筋挑刺能很好地缓解腰肌劳损患者腰部疼痛症状。
挑刺经筋系统的痛性筋结点,直接在病变部位施治,解除了筋结点的急性紧张状态,有助于缓解筋膜室内压力,恢复经筋系统的平衡状态,改善局部气血瘀滞状态,即可治愈大范围的疼痛,起到“以点治面”的治疗效果,相对于经络辨证针对性更强。从表2可以看出,经筋挑刺在治疗腰肌劳损方面优势明显,能很好地改善腰部生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腰部软组织细胞功能有关。有研究[17]发现本疗法能够促使病变部位组织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和营养物质输入,促进损伤细胞修复及再生,改善局部末梢神经“痛阈”及腰部肌肉力量,有利于改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本法在治疗腰肌劳损时,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