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 将荒漠化防治进行到底

2018-10-30 06:24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石羊河民勤民勤县

文|摄 本刊记者 耿国彪

“来,各位记者朋友,快来尝尝我们民勤的沙漠葡萄,特别甜。”9月6日,记者一行刚刚来到位于民勤县的石羊河林业总场防沙林试验场,石羊河林业总场副场长潘多英就热情地招呼记者。

天高云淡,凉风习习。从事林业工作近30年的高级工程师潘多英告诉记者,由于持续不断的防风固沙,民勤的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使沙漠有机葡萄种植成为一条林场的增收路。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生产酿酒葡萄4300多吨,产值1300多万元的规模。

“在石羊河林业总场,除了葡萄还有红枣、沙生药材等特色林果业,使林场经济效益日益增加,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基地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潘多英说,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探索出酿酒与鲜食结合、裸露地与温室结合、技术与加工结合、节水与增收结合的葡萄产业发展模式,为促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途径,创造了新经验。

然而,在沙漠中种植葡萄在2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翻开民勤县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两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它的西、北、东三面围成了一个口袋形,随时都有吞没这片绿洲的可能。

民勤,年均降水仅100多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就占90.34%。从地图上看,民勤居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前沿,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中心,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甘肃武威市民勤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鏖战的历史。在长期同风沙的斗争中,民勤人民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艰苦的治沙路

民勤地区古称“潴野泽”,是一片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在明、清时期,民勤还有大小湖泊160多个,“土沃泽绕”“可耕可渔”。一次次大规模移民和土地开垦,加之上游来水减少,民勤大小河流、湖泊渐渐萎缩。据《民勤县志》记载:古河流干涸的冲击沙,形成危害绿洲的“沙库”。

从治沙历史来看,民勤治沙经历了起步、相持、发展、停滞、加速发展5个阶段,防沙治沙工作在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曲折和困难中不断前进。民勤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997年到2017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3.02万亩,工程压沙58.19万亩,防沙治沙步入有史以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阶段。

中国文化里家的概念包含非常丰富,家是一家人居住的房屋,也是一家人生活所在的村、乡、县。家是中华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所谓故土难离,破家难舍。民勤最初的治沙多是老百姓自发地保护家园,后来政府组织治沙,大家的热情更加高涨,因为说到治沙,不需要动员,不谈条件,很多都是全家、全村出动。因为他们深受风沙之苦。

老虎口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南起大滩乡上泉村,北至泉山镇新西村,全长37公里,涉及18个行政村,面积17万亩,区内沙源深广,沙丘星罗棋布,严重威胁沿线周边5个乡镇群众生产生活和交通、通讯、水利等设施的安全运行。

“过去,这里沙患如虎,老百姓只能虎口求生,因而得名老虎口。”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陶海璇说,老虎口以前沙丘相连、流沙肆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沙尘暴一年有20多次。过一次沙尘暴,羊甚至能踩着沙尘上房,农民院子里能清理两三架子车沙子。”

白荣本是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村民,他还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老虎口的光景:一到冬春季节,狂风肆虐,卷起的黄沙遮天蔽日,黄风过后,院里的沙土能装两车;每年春播时期,庄稼要补种好几茬,村民完全靠天吃饭;不堪风沙袭扰的村民纷纷逃离故土,远赴新疆、内蒙古等地谋生,村里一度仅剩三分之一人口。他的大儿子就因无法忍受风沙之苦到新疆和田安了家。

“流沙每年在一步一步紧逼,离我们家院墙已经很近了,大概也就十来米远。没办法,我们为了让风沙能够停下来,自发组织起来,将麦草插在田边,形成简易的防风墙,但效果很差,庄稼的成活率还是不高。”白荣本说。

自2008年开始,民勤在老虎口地区大规模压沙造林。“工程2014年完工,压沙造林10万亩、人工封育2.4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全域面积17万亩。”陶海璇说,眼下这片梭梭已经长大成林,主要以日常管护为主。

民勤治沙纪念馆

12 老虎口的梭梭林

陶海璇告诉记者,5月21日民勤县曾经狂风大作,但并未见到明显沙尘。“老虎口这里最大风力得有8级,可是空气中扬尘并不多,要在以前,早就是沙尘暴了。”

50岁的白会本是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现在好了,有了沙障和梭梭林,流沙不动弹了,风也小了,附近的村民生活就有指望了。”

老虎口治沙只是民勤治沙的一个缩影。

2010年以来,民勤县将绿洲北线、西线的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等沙患严重区域作为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活动,全县每年完成压沙4万亩以上,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民勤治沙也从过去的一铁锹、一架子车的“零打碎敲”治沙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现在,民勤每年划定治沙区域,然后面向社会招标。只有有资质、有经验、有成效的专业团队,才能获得招标资格。

据统计,截至目前,民勤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55.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牢牢阻挡着沙漠前进的脚步。

关于水的战争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如今民勤治沙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压沙造林8万亩,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今年计划再压沙造林9万亩。”民勤县林业局负责人说,如今民勤治沙并不是任意扩大绿洲面积,而是根据水资源承载量决定生态建设规模,实现人沙和谐。

民勤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关闭机井3018眼,压减耕地44万亩,淘汰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发展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绿色农业。

资料显示:由于石羊河断流造成民勤荒漠化不断加剧,人民为了生存大规模地挖井采掘地下水。20世纪80~90年代,全县拥有机井11779眼之多,其中深井就有8000多眼,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

在石羊河林业总场防沙林试验场内,潘多英指着一些已经干枯的榆树、沙枣树说:“这些树都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得不到水分供给干渴而死的,这是我们的教训呀。”

民勤县在全县范围内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针对民勤绿洲的石羊河水资源重点管理、利用,严格落实关井压田、调整产业结构、灌区内节水改造等工程,“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解了民勤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为地表植被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勤县林业局副局长许多元说。

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是民勤的母亲河,沿着绿洲一路流向东北方,最终汇入青土湖。青土湖位于民勤县最北部,距离民勤县城80公里,曾是石羊河的终端湖泊。解放初期,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两大沙漠在这里呈合围之势。

为阻隔两大沙漠合拢,使青土湖重现生机,民勤开始了将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相结合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

为改善青土湖区域的生态环境,促使该区植被尽快恢复,从2010年秋季开始,红崖山水库连续向青土湖进行生态补水。在经过连续8年的生态补水后,如今青土湖水面达到26.6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埋深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为2017年底的2.94米,上升1.08米;局部地方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形成了约106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如今的青土湖,芦苇摇曳,片片芦花如梦如幻,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时有野鸭和不知名的水鸟游弋。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成效初显。

目前,民勤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2016年的17.91%;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与2009年监测结果相比,民勤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6.26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76万亩。

沙里淘金

在民勤县,当地把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使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防沙治沙产业体系,带动和促进了沙区生态脱贫和产业致富。

3 青土湖再现波光粼粼的景色

1 青土湖治理效果显著

2 沙漠葡萄

肉苁蓉是沙漠里的宝贝之一,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何德荣是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2000亩治沙生态林,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林,在梭梭根部接种中药材肉苁蓉。何德荣精心管护梭梭林,定期浇水、施肥,防治鼠兔害。2017年,他通过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收入达140万元。尝到了甜头后,他又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2600亩治沙生态林。

“梭梭接种肉苁蓉是一个朝阳产业,它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收入,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强。”何德荣说。

陶海璇也告诉记者,老虎口林区已有10万亩梭梭承包给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用来嫁接肉苁蓉,发展沙产业。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去年累计收购干苁蓉20吨,价格在每公斤140到150元之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几年前,白会本成立了防沙治沙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承包了1000亩梭梭林,其中300多亩接种肉苁蓉。白会本笑着说:“肉苁蓉是稀有药材,一亩地下来收入2000多元,加上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的收入,一年到头少不了。”

流动的沙丘稳定下来了,耕地也就有了保障。白荣本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种植的作物有紫瓜、葵花、葫芦、玉米,尤其是葵花,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能收入3000元,有的村民家里还搞起了蔬菜大棚,每亩大棚能收入4500元。我承包了50亩梭梭林嫁接肉苁蓉,一年下来有六七万的收入吧,沙丘固定住了,大家的日子也就稳当下来了。”现在,白荣本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准备给小儿子结婚用,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不愁了,我们随便干一点就够生活了,主要是帮扶儿子。”

说起发展葡萄产业这个话题,潘多英告诉记者,民勤发展葡萄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取经,他和总场领导班子成员探索出了葡萄产业发展采取由总场统筹规划、各分场组织实施、职工(农户)承包经营模式,基地建设全部按企业化管理,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使用、统一市场运作、统一销售的运行机制。酿酒葡萄基地的建设为产业治沙提供了示范样板,为武威市及至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的酿酒葡萄产业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基地还吸纳了周边贫困地区170多户农户从事葡萄种植管理,吸收周边乡村剩余劳动力到葡萄基地务工,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拓宽了路子。

吹尽狂沙始到金。饱受风沙之苦的民勤人,在与风沙抗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和宝藏。截至目前,民勤发展以红枣、枸杞、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49.7万亩,打造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11.14万亩,培育林业产业加工企业12家,建成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个,组建治沙协会20个、治沙专业队伍60个。2017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民勤。民勤,就像一个楔子死死地钉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中间,阻隔着两大沙漠的合拢,成为捍卫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这场“黄”与“绿”之间的较量中,民勤人笑到了最后。他们创造生态治理奇迹的过程,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 民勤青士湖治沙成效显著,梭梭林长势旺盛

猜你喜欢
石羊河民勤民勤县
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综合效应评价
石羊河流域永昌县地下水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基于SDI 的石羊河流域中游水文干旱特征研究
民勤县农村学校小班化数学教学对策研究
民勤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分析及思考
悠悠“石羊”情
闪耀戈壁 助力民勤
我是一棵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