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轴心关系的法理注脚

2018-10-29 10:19鲍跃华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介资本论

鲍跃华

摘要:《(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一书是从这个引领社会体系旋转的轴心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话语,对资本和劳动关系中生成的权益问题进行了体系化的学理梳理和分析,透过《资本论》中存在的工作日理论、工资理论、劳动教育思想、劳动保护思想以及社会保障思想,深刻诠释了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职业培训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障权等劳工一系列合法权益。本书评认为通过理论思辨与经验实证相互参照,江雪松教授为读者体系化地呈现出《资本论》中极其丰富的劳工权益思想,对现代社会的轴心关系深入进行法理阐释。

关键词:《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评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作的一部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伟大科学巨著,它首先是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是一部天才性的哲学和逻辑学的著作,更是一部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毋庸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历史、法律、道德、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思想宝库。《资本论》面世一百多年以来,尽管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所蕴含的思想一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我国学界,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始终是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当我们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后,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研究大量地集中表现在对《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的挖掘。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逐渐开始关注它的政治学和法学的理论价值,其中有关自由、平等、正义以及权利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成为了当下理论界研究的新的焦点,例如,孙亮的《重审(资本论)中的“正义”概念:基于“事物化”与“物化”界划的视角》(2015)、郗戈的《自由、平等与所有权:(资本论)与近代政治哲学传统》(2015)、高广旭的《(资本论)的正义观与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2015)、王时中的《(资本论)的前提批判:以康德的权利科学为坐标》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雪松教授写就并出版了《(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简称《权益》)一书。

就《资本论》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现在和将来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清楚,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高山之巅俯视下面的山景一样。”在这段文字中,恩格斯既阐述了《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理由,又科学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旋转的轴心——资本和勞动的关系。《权益》一书恰恰是从这个引领社会体系旋转的轴心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话语,对资本和劳动关系中生成的权益问题进行了体系化地学理梳理和分析,透过《资本论》中存在的工作日理论、工资理论、劳动教育思想、劳动保护思想以及社会保障思想,深刻诠释了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职业培训权、劳动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障权等劳工一系列合法权益。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中心,作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出场背景,运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结合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管理等学科理论与方法,挖掘阐释《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初步建构《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研究框架,校准《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理论方位,梳理《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逻辑脉络,诠释《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理论蕴涵,映证《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实践呈现,探寻《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当代启示。

准确诠释“劳工”的内涵既是《权益》展开研究的出发点,又是《权益》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众所周知,按照我国学界习惯的称谓,最常用的概念是“劳动者”而鲜用“劳工”。但《权益》大胆地使用了“劳工”这一范畴,并对之所以使用“劳工”概念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诚如作者在书中解释,为何使用“劳工”称谓,而没有使用大家都熟悉且国内通行的“劳动者”,主要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为了论域的集中。劳工专指现代产业关系中的劳动者,即以工人为主体的雇佣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的外延要宽于劳工,如农民、手工业者、教师、医生、作家、画家等主要以劳动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人皆可称之为劳动者,而这些并不是本书讨论的主体对象。二是契合《资本论》成书的时代。劳资关系是《资本论》的论述重点,《资本论》研究资本的运行,无法回避劳资关系。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涉及此类关系论述时并未用“劳动者”这个称谓,多用“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工人”“劳工”“劳动力”来指称劳资关系中的劳方,本书作者认为以“劳工”行文统一上述称谓,比“劳动者”更贴切《资本论》所处时代。三是与国际惯称接轨。对于产业雇佣关系中的劳动者,国际通行称谓是劳工。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劳工合约”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特别定位之后,作者创建了施展拳脚的合适的讨论平台。

《权益》一书由《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理论方位、逻辑脉络、内容诠释、实践映证以及当代启示等几个方面构成。在具体论证过程中,既有宏观对经典的梳理又有微观理论逻辑推演,从研究性的“从具体到抽象”到叙述性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通过理论思辨与经验实证相互参照,江雪松教授为读者体系化地呈现出《资本论》中极其丰富的劳工权益思想,对现代社会的轴心关系深入进行法理阐释。

第一,厘清劳动问题的法理原点。所有的劳动问题都是由劳动者、劳动关系、劳工权益三个依次递进和互相关联的基本内容构成,所以《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作为法理原生点,理论涵摄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权利理论;二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三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最为关注人的权利及劳动解放,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呈现出来的权利理论最为核心之处就是劳工权益。

第二,廓清劳资关系的法理逻辑。《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主体为出发点,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深入分析基础上,批判和扬弃了“异化劳动”,经由价值理论的分析,研究资本运动中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工权益呈现,再与法律制度实践相互映证,经过劳动和资本的螺旋上升式对立统一,劳工权益思想内容不断发展完善,劳工权益最终的归宿是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第三,勾勒劳工权益的法理体系。依据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对《资本论》劳工个体权益思想进行系统整理。逐一梳理了《资本论》中的工作日理论、工资理论、劳动教育思想、劳动保护思想以及社会保障思想的内涵,权利蕴涵以及价值评价。《资本论》工作日理论蕴涵着劳工的休息权与发展权;《资本论》工资理论蕴涵着劳工的劳动报酬权与劳动力产权;《资本论》的劳动教育思想蕴涵着劳工的职业培训权和受教育权;《资本论》劳动保护思想及社会保障思想蕴涵着劳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权和职业灾害赔(补)偿权。

第四,进行劳权发展的法理凝练。《权益》一书还在第五章系统分析《资本论》中的劳工集体权益思想以及劳工权益救济理论。“无救济则无权利”,集体权益的应时而生,本身就是对劳工权益的一种自发救济。《资本论》明确劳工是结社权主体,工会是结社权的特定组织形式;《资本论》明确集体谈判有益于劳工权益,集体谈判的基础是共同体联合,集体谈判权作为集体劳动关系的核心枢纽,成为现代劳工立法的进步标志。《资本论》劳动监察思想内容详实,证明了劳动监察必须且必要,通过考察英国工厂法资料發现英国工厂监察员实际难有所作为。

通读《权益》全书,令人惊喜之处还有第七章,即《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当代启示。该部分既是全书研究的最终结论,又是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展望与期待,它将《资本论》中劳工权益思想的研究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合理嫁接,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劳动者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者首先立足于《资本论》提供的理论范式,对资本积累规律与当代中国劳动者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度剖析,思考和解决困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次,挖掘《资本论》的劳资有机统一之理论蕴涵,结合当代发展实际,分析个体劳动关系调整向集体劳动关系调整的发展,提出完善三方协商机制、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是劳资和谐的合理路径选择。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从劳动权利主体、劳动关系协调、劳工权益法制保障三个维度,讨论《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法治化的理论启示与实践促进。

依据马克斯·韦伯的类型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是与传统型治理、魅力型治理有别的法理型社会,人们认同依据法律和政治生活规则所产生的法治权威。当前,中国共识性“法理”概念正在凝练,《资本论》所讨论的现代社会轴心关系——资本与劳动,必须从法理角度进行深入阐释,才可能获得有关社会治理的规律性认识。“法理”不断充实着劳动法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的内涵,《权益》一书由此为《资本论》这一永世经典做出了非常好的注脚。

猜你喜欢
评介资本论
“历史性解读”视野下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太史文《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论《资本论》立论基础的逻辑缺陷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英语词典学研究的全景图
瞿秋白对苏俄采访报道的介绍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陶艺作品《芸芸众生系列——愚者》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