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秋
摘 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了解已知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信息提出未知量的过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氛围,师生酝酿问题,让学生解决都是很好的学数学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 思考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2001 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2011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中从四个方面对新课程加以阐述,其中在“问题解决”方面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由此可见,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我们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四能”尤为重要。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了解已知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信息提出未知量的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新的数学知识,原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提出问题是由已知到未知,解决问题是变未知为已知。就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将是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应该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氛围。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抽取出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运用所学到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如:五年级上册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情境:同学们,我们已经相处五年了,你了解老师吗?老师今年多大了?学生猜的五花八门。这时老师指一名同学问:孩子你多大了?学生答12岁。老师告诉同学们自己比这个同学大28岁,现在你知道老师多大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知道了。那老师现在想知道这个同学13岁、14岁15岁乃至更大时老师的年龄你能算出来吗?学生能。当学生算到十几道题时,有生反应:太多了写不完,其他学生也纷纷回应。发现问题所在,接着提出问题,能否想个办法很快就能算出老师某一年的年龄。合作交流后汇报: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的年龄,老师和学生的年龄差是不变的,学生的年龄加上年龄差就是老师的年龄,只要说出学生任意一年的年龄,马上就能算出老师的年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难点突破。
其次,教师酝酿问题,让学生解决。
学生都有好奇心,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都感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又有成就感。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老师先设猜想,长方体体积可能会与哪些数据有关。学生猜可能与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有关,或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这时老师给学生12块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请你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后交流。学生发现同样12块正方体拼成了不同的长方体,体积相等,长、宽、高却不等,列表看出长、宽、高的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四年级的合理利用时间,二年级的镜面成像等都可以为学生设疑,在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凤臣.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吉林教育, 2011(9):59-59.
[2]李金凤.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問题意识[J]. 速读旬刊, 2016(8).
[3]刘丁柱.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中国科技投资, 2017(29).
[4]陈华胜.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 中外交流, 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