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黑 张道鑫
摘 要:通过对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价值研究,进一步揭示和探寻中国武术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具有中国文化原始的“纯洁性”;作为一种“文化标识”展示着文化精神与价值的“中华性”;作为一种“中国印象”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性”,它们共同构建出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对外传播和推广。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武术;特殊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2-0055-06
Abstract:Based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this paper has further revealed and explore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ts value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a "grassroots culture" with the original purity of Chinese culture; As kind of "cultural identity", it shows th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 value; As kind of "impression of China" with world-wide "universality", they together construct the unique role and value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in China soft power, an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spirit.
Key words:cultural soft power; Chinese martial arts; special value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個民族繁衍生息的命脉,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2007年10月,胡锦涛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观,自此之后,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5年的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及2016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解读。可以说,文化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这个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使中国优秀文化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如何将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且“走进去”,如何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发展纳入到实践层面的视野中,已经成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发展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说,武术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04年的总理之问“温总理,您会武术吗?[1]”到2009年胡锦涛毛里求斯的重要演讲“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2]”,再到2013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3],都充分地说明和肯定了武术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中国武术对外传播和发展的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凭借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行使着独具一格的文化力量,传达着“和谐与共”“大同大美”的文化精神,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发展传播有着重要的特殊贡献。
1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窗口与桥梁
全球化的到来,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文化的“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文化内涵、意识、思维和倾向的沉淀、升华来维系和引导着人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使其在意识空间中和某种文化母体相联结,并且对这种文化母体产生一种精神层面的亲切和好感,为其发展和竞争提供持久和深远的作用力。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久远、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4]。当这种文化变成一种世界认同的“流行文化”时,该文化就具有了代表上位文化属性的特质。如代表着美国文化的“牛仔”、日本文化的“和服”、西班牙文化的“斗牛”、法国文化的“绅士”……人们在接触这些文化时,不仅仅是在享受这种文化带来的精神慰藉,还在消费和领悟着这一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着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异族文化的精神和气息。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身体文化的密切交流与碰撞,已经成为突破民族与国家障碍的一种新的国际语言,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策略中较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固有的身体文化,其内涵一定是本民族特有的,不以身处异域而转变。也就是说,在国际化中的身体文化,其文化内核是很难被国际化的,任何一种知名身体文化的成功都带有自身民族文化的特征。如印度的瑜伽、美国的橄榄球、巴西的柔术、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相扑等等这些身体文化的背后都隐含着自身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核。可以说,在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身体文化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核和文化基因,当它们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时,其根植于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将会在这一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而这些民族身体文化所携带的“隐性力量”——文化力,使得参与群体在习练和传播这种身体文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传播着该身体运动背后的文化或者是对该文化的追求或留恋。
从中国文化层面而言,我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载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沉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如戏曲、书法、中医、瓷器、绘画等各自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从“软实力”的视角来看,在我们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种文化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最能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文化载体,最能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代表,最能将中国文化“走出去”并在异国他乡“走进去”呢?我们认为:“一种文化若想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则必须应该站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以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弘扬和谐价值观等方式来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并以此来塑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因此,若一种文化想要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那么这种文化必须拥有三个特质,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草根性”、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华性”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性”。
从“草根性”“中华性”以及“普及性”这三种特性的内涵与联系而言,它们应该有着自身独特的范畴和价值,同时它们又相互依从、密切关联共同勾勒出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构架。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草根性”,是指这种文化具有传统草根文化的根基,主要代表着一种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的“纯洁性”;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华性”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内涵必须能够深刻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必须是具有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中庸”等中国文化的思想要义;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性”是指这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要有鲜明的符号意义和影响价值,人们对其具有趋向性,能够有效地将其背后隐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和传扬出去。面对中华文化丛群中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和内容,究其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和世界影响力而言,作为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国武术,无疑最具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身体文化代表的潜质和要求。因为“中国武术不论其文化内涵的“中华性”还是其国际化的“普及度”以及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都应该具有其他文化形态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众多中华文化形态中,相较于书法、中医、戏曲等传统文化而言,中国武术的世界认知度、影响力和感召力可谓独步天下[5]。所以说,作为国际友人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的一个“点”,中国武术已然成为中国文化获得世界传播和国际认同的有效窗口和桥梁。
2 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特有价值
2.1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具有中国文化原始的“纯洁性”
所谓“草根”,“一方面是指民俗或民间的,在这里它趋向于一种‘俗味而又鲜活的文化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是指群众的,平民百姓的,在这里它趋向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的一种卑微”[6]。而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草根文化”通常被我们理解为是在一个特殊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下,由特定的群体“依据普通生活而发的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7],它“萌芽并生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文化意识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社会精英加工改造[8]”,焕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蕴含着原生态的文化本真与内涵,且有别于儒雅、精英、上流以及宫廷文化的一种文化技艺或形态。在中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技艺中,大多数都产生、发展、繁荣和延續于民间乡野,如我们生活习俗中的烟酒文化、传统手艺中的剪纸文化、民族服饰中的绣织文化、忠孝观念中的礼孝文化等等,它们都根植于农耕社会演化出的农业文明,沿袭着“大杂居小聚居”的传统生活方式,承载着人们对其赋予的各种责任与义务,在市井、村落、宗族、血缘中得以延续且代代传承,最终形成了今天“星罗棋布”“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圈。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身体文化,产生、发展、世代相袭于华夏民族之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文化”“草根文化”。它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和氏族战争,并在华夏民族历朝更替中繁衍生息数千载。随着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变革,中国武术逐渐由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向乡野民间生存技艺的方向发展和倾斜。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礼遇也在几经兴衰中跌宕起伏,发生着相应的波动和变化。从最初地位显赫的“武举制”到后来登堂入室的“礼文化”,再到转型后勾栏瓦舍的“套子、花法”,最后落地到市井街头的“杂耍、较技”,我们的武术最终流向民间、乡野、市井和田园,并在这个庞杂的社会体系中得以发展与传承,最终形成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武术技法、门派、体系和文化的大整体。正如“在中华民族的诸多文化形态中,武术是高度封闭的文化形态……武术应当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与琴棋书画、诗文金石等所谓的‘雅文化相比,他似乎显得坚硬而粗粝”[9]一样,中国武术的这种“俗文化气息”“乡野气息”或者说这种根深蒂固的“草根性”成为其广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中国武术“草根文化”的基本特性来看,其“草根性”主要表现在“本土原生性”和“文化原味性”两个方面。其中“本土原生性”表现为武术是中华民族本土生长和原生态的身体文化形态。中国武术的生根发芽和枝繁叶茂都是寄托和根植在整个华夏民族的肥沃土壤之中的,它是华夏子民在“忙时耕田,闲时造拳”的生产劳动和实践中摸索、探寻出来的一种生存技艺或娱乐技能。它是中华民族本土生长的“本土技艺”,具有极强的中华血源性、民族正统性和技艺本土性的特质。而这种“血源性”“正统性”和“本土性”作为一种情感上的羁绊,对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另外,中国武术的“草根性”还表现在它具有一种“文化原味性”。这里的“文化原味性”主要是指一种文化对文化母体的依存和延续。中国武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经历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补和浸润,特别是受到传统农业文明、儒释道文化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中国武术的文化基因和内核都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性。正如学者们说的“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那样,在中国武术的身上几乎能够寻觅到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特征和内涵。因此,中国武术的这种“文化原味性”不仅是其巩固和强化母体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或技艺的重要特性和标准。
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主任、中国武协主席高小军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10]”所以仅从“文化软实力”的层面而言,中国武术的这种“草根性”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种典型的草根文化,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传统“纯洁性”。这种“纯洁性”不仅在文化整体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样式和基本内核,还在学理上保证了相关研究的纯净度,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提供了相对科学和客观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身上能够真切地品味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原始的文化品位,这种散发着原始“乡土气息”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对外推广和普及上有着先天的价值和优势。因此,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既不是奥运竞赛项目也没有金牌的趋利性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根植于生活世界,贴近于百姓生活,已經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最为合适和最为有力的“民间代表”。
2.2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标识”展示着文化精神与价值的“中华性”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和价值。诸如西方体操彰显着西方人对身体、力量的崇拜一样,中国武术的存在则映辉出中国人对自然、对道的不懈追求与向往。中国武术是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孕育、产生、衍化和发展而来的,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几乎全部地吸吮了中华文化所有精髓。它“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11]。回顾历史,中国武术作为一门“防身自卫”“保家护院”的技击之法或活命之术,与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朝代更替、繁衍生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大众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之一;但作为一种文化而言,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则完全是一种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凝聚。正如人们所说的“一部中国武术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那样,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已经成为其存在、发展以及延续至今最为宝贵的财富。可以说,中国武术作为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化标识”,它不仅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贵和尚中”等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还在这些基本特征中映射和传达出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它却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
从“天人合一”思想的角度而言,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13]。钱穆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内外合六字尽之”[14]。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同时也是中国伦理精神的传统模式。而受到这种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许多技法要求都以“合”作为最高标准,并通过“合”不懈地追求着“一”的修为与境界。而在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呈现出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以至于“形神合一”“内外合一”等等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其重要的技术要求和特征。如在传统武术技法中主张“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等精气神的配合;主张“动静相随”“攻防并存”“欲重先轻”“欲进先退”等技击原理,强调肢体上与意识上的“内外三合”,即要求动作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对于器械的演练时更是追求“身与械的合一”,注重“适度”“合理”“可行”,要求演练者做到随心所欲地控制器械,并将器械与自身融为一体,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重合一”的文化精神。
从“崇尚自然”的视角而论,中国武术对“自然”的诉求集中地反映在不懈追求一种适度的、恰到好处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和谐”或“自然”。我们知道,中国武术经过千载的时间洗礼和文化奠基,其本质已经从维持个体生命的搏杀之技能的底层属性转变成维系社会关系与精神生活的高层属性,成为一种广泛的艺术文化现象。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天地之间蕴含着宇宙自然普遍的规律,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遵循并依赖于这种自然变化的法则。同时,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它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变化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要达到武术最高的目的追求,就要求习武者必须达到与宇宙自然的有度统一。所以在与武术有关的理论思想观念中经常看到与“自然”“和谐”之间的关联,如取自然之型演化而来的拳术“十二型”,传统练功方法的“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太极拳拳法要求“自然和谐、中正安舒”等等。可以说,中国武术“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和倾向,除了表现在对武术技法、技理的深入理解外,更表现在通过武术这项身体技艺来感悟生命和超越自我的追求与体现,在适度、平衡中达到对天道、自然的体悟和体验。
“作为东方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所内化的生活方式,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15]”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不仅仅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凝结,还是东方传统文化教化之能的彰显;它不仅是对君子文化的具体诠释,还是对传统审美文化的详细解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文化母体和文化本源,对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牵引着中国武术从“上斩头颅、下决肝肺”走向“和谐尚中、内圣外王”,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展示“整体”、诉说“和谐”、追求“自然”的独特的运动技艺。可以说,作为一种“软实力”,中国武术的这种“文化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特殊力量,它承载着东方文明千年积淀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将中华民族的生活、行为、思维之方式以及处世、发展之哲学通过“刚柔并济”“随曲就伸”“以柔克刚”“上下相随”的肢体音符和话语传递到世界各地,成为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深入前行的坚实动力与源泉。
2.3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中国印象”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性”
“印象”是指“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它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对于“中国印象”而言,主要是针对国际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民众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众在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接触或了解而在脑海中产生的一种对中国形象的自我认识和解读。而从“中国印象”或“中国形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外部公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大多都是依靠资料、书本、报道或网络而获得的。从最早的“火药”“指南针”以及马可波罗口中的“黄金之地”到近代“八国联军入侵”时满街的“辫子”“鸦片”和“裹脚”,从生活中的“茶叶”“瓷器”和“中医”到荧幕中的“熊猫”“侠士”和“功夫”……国际公众对东方文明和中国印象或形象的认知和解读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迅猛增长,中国融入世界以及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渴望日益强烈,人们对中国印象、形象的认知也变得更加客观与真实。而从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视角来看,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身体文化,承载着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近年来,在国家、政府以及各民間组织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度”“知名度”以及“影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际公众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解读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中国武术的对外发展与传播古已有之,有史料记载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最早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周、秦时代”,主要传播范围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但是,从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效度而言,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发展应该是近代以来。从中央国术馆的南洋旅行到柏林奥运会的首次亮相,从1969年的缅甸巡演到1974年的武术西行,从1985年欧洲武术联合会成立到1986年南美武术功夫联合成立,从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到1989年非洲功夫联合会成立,从1998年大洋洲武术联合会到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世界范围内的武术联合会会员国在当时就有38个之多,这些洲际武术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发展,标志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走出去”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里程。与此同时,伴随着民间武术群体的远渡重洋以及电视、影视业的快速发展,带有浓厚神秘色彩和东方韵味的中国武术在诸多拳师、习武群体以及影视作品的推助下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深入的普及与传播。特别是在70年代“功夫之王”李小龙掀起的“功夫狂潮”、李连杰的《少林寺》带动的“武术热”、成龙《红番区》里呈现出的“新式武打动作”以及后来的《藏龙卧虎》《英雄》《功夫》《叶问》等武术巨作的海外热播后,全球范围内的“功夫热”成为世界人民热议的话题。
今天,我们的中国武术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步步前行,足迹遍及了整个“地球村”,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标志和代表,已经与NBA、泰拳、斗牛、柔术等运动一样,成为象征和标志一个国家的形象和音符。有研究表明“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饮食和中医”[3];“从二十多年来在国内外了解到的情况可知,在外国学生最喜欢的中国文化项目中,武术名列前茅”[16];“今天,国际武联会员国已增加到149个,遍及五大洲,数量在世界各单项体育联合会中处于中等偏上,过去,外界看武术是算中国人、最多算亚洲人的运动,但现在,武术正慢慢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17];在欧洲“目前学习中国功夫的学员近100万人,其中太极拳、气功和武术学员的比例大致为50%、30%和20%。各种中国武术、气功和太极拳的协会层出不穷,仅德国就有500多个”[18];“目前,太极拳在全球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太极拳拥有人口数量的剧增,已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瑞典、英国、墨西哥、芬兰等国家为中心,并向南美洲、中东、非洲、中美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修炼太极拳的人口已过亿[19]”。可以说,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和普及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以至于人们提及武术,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提及中国,第一印象就是“武术”或“功夫”,它已经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途径。
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而言,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是其自身的隐形力量。如高占祥所说的“文化的传播有一种渗透的力量。像水在土地里缓缓流淌那样,先慢慢浸湿一片,然后再浸湿一片,逐步蔓延开来,形成一大片湿地、水泽,最后形成一片汪洋。这种不断蔓延的张力、这种力量一开始可能只在某些领域显现,然后不断向相关的领域拓展、蔓延。最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力量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的潮流”[20]那样,中国武术在异域大地上的传播与推广,正如最初的那“一片湿地、水泽”一样,在经历了时间洗礼与历史的抉择之后所形成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大,现已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而这种文化潮流的积淀,为中国文化在异域疆土中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命保障。所以,在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将中国武术“看作一种身体语言,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语言,一种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世界语言,通过中国武术讲述‘中国故事,抒发中国人的国际情怀”[21],以此来提升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世界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符号,为世界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今天,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度推广,中国武术以其文化原始的“纯洁性”、 文化精神与价值的“中华性”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性”等特点共同构建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特殊价值。因为,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能够集中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其身上携带着丰富的符号价值能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感、文化心理等。正如“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一样,武术同样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并跟中国文化的整体具有某种同源同构的全息映照的关系”。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而论,中国武术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公众能够通过中国武术这一个点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倾向,能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及其精神。正如之前所论述的“任何一种文化的背后都有一种隐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文化力”那样,中国武术所蕴涵的这种“文化力”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吸引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在积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聚焦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身体文化的精髓——中国武术,不仅是我们“依靠传统文化”的道路选择,还是我们“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3 结语
21世紀,是一个文化发展、繁荣和泛滥的时代。在文化全球化泛滥的时期里,国家发展的重心和向度已经从以经济、军事、科技为主的“硬实力”向以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的方向发展与倾斜。面对全球范围内文化竞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当下急需面对的重要抉择在于如何寻求一种恰到好处的文化载体和文化途径,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走进世界舞台,在于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2]。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作为一种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文化魅力和文化力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这些独特价值除了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精神、理念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外,还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和强化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温总理,您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4(2).
[2]白景山,熊争艳.国家主席胡锦涛17日在毛里求斯参观中国文化中心[OL].新华社,2009-02-18.
[3]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OL].中国网,2014-02-21.
[4]汪清囡.论品牌与文化[J].企业经济,2005(9).
[5]王岗.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20(B05).
[6]朱清河,张俊惠.“草根文化”的媒介依赖及其社会效用[J].现代传播,2013(6):16-20.
[7]韩政,王岗.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历史变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6).
[8]刘洋.浅议草根文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9]王广西.中国功夫[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10]马献忠.武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2012-10-30].中国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csstoday.net/Item.aspx?id=29339.
[11]刘丽霞,等.武术在世界体育文化互动中的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08(1):15-16.
[12]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导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
[14]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29.
[15]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9.
[16]徐才,罗炤,昌沧.期望武术走进孔子学院[J].中华武术,2006(3):3-4.
[17]谭中微.国际武联副主席:武术正向奥运靠拢会员国149个.[2014-11-01].中国青年网,http://sports.xinmin.cn/2014/11/01/25818998.html.
[18]英国现9岁武术神童奖杯拿到手软!深度剖析中国武术海外现状.[2015-04-21].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travel/2015/04/21/1363fhr5_2.shtml.
[19]全世界习练者超过一亿人 河南太极拳洋弟子.[2012-07-31].人民网,http://www.fx120.net/sports/200808/sports_25136.html.
[20]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
[21]王国志,张宗豪.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武术对外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6):61-64.
[22]全国宣传部长会议[N].中国文化报,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