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目前各个地区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即特色产品、特色小镇、特色文化,这些建设都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当地文献资料。在旅游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今天,地方文献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是人文历史、特产美食,还是地形地貌,都有着独特性。重庆是中国唯一被国际权威旅行杂志《孤独星球》等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的城市。在界面联合今日头条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重庆排名第二,如图1所示[1]。
图1 2017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
重庆地方文献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它不仅能方便人们了解重庆,加深对重庆的热爱,更是重庆本地文化的一种沉淀,同时也将对重庆市的党政决策及经济建设起到较大作用,可为重庆市地方各项事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下面以重庆图书馆为例,对地方文献建设进行探讨。
了解一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图书馆有的放矢地建设地方文献资源。重庆近几年在旅游业上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和井喷式增长,2018年的“五一”节,重庆洪崖洞景区游客人数仅次于北京故宫。但目前重庆在文化输出上还停留在奇特的地理地貌、特色美食上,旅游业想要持续发力,不让旅游只停留在拍照和吃火锅上,就得从文化出发,不断发掘重庆特色文化,努力开发重庆相关文创产品,大力宣传重庆人文风情。
作为重庆重要文化阵地的重庆图书馆,一直重视地方文献的建设,致力于服务广大市民,并不断以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来宣传重庆。搬迁至新馆以来,一直把地方文献纳入重点打造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中,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涵盖地方志、史料、统计资料、年鉴、文集、名录、资料汇编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收藏体系。未来还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征集力度,全力搜集更多更优秀的地方文献资料,深度挖掘现有地方文献内容,积极加工开发其衍生品。到2020年,将地方文献建成有一定规模、有多个主题、纸质与数字并存的第四大特色馆藏,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浓郁的重庆特色文化氛围,增强重庆人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地域性原则:确定地域范围,重点收集本地区地方文献。
系统性原则:收集地方文献要求做到全面、完整和连续。各学科地方文献全面收集;各载体类型地方文献完整收集;常规地方文献和灰色地方文献并重收集。
针对性原则:做到目的明确,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形成特色馆藏。
协调性原则:馆际协调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收集地方文献的侧重点,形成最佳收藏结构体系,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地方文献网络,为实现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重庆市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编印的各类地方史志、史料、地方年鉴、文集、资料汇编等文献资料;
2)反映涉及重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教育卫生、风土人情、古迹遗址、名胜景观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3)重庆籍和曾寓居重庆、官居重庆、在重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各界人士的著述作品、传记、年谱、手迹、手稿,以及他人所著有关研究评论资料等;
4)重庆市各新闻、出版单位公开发行的与重庆相关的各种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画报等;
5)凡现辖区域及在历史上更迭交叉时所涉及的有关地区的新闻、出版等单位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等;
6)其他省市历史上或现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与本市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各类文献资料。
凡涉及上述内容的文献,载体形式不限。
组织保障:组建重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负责地方文献建设的指导、组织和协调。
政策制度保障: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确保重庆本土出版机构出版物呈缴的数量和质量;制定《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加工入藏规定》,保证地方文献编目的高标准,入藏的优先性。
经费保障:每年从购书经费中划出地方文献建设专项经费,另外根据搜集到的文献量可适当增加经费,确保地方文献建设资金充足。
人员保障:设专职采集人员2名,需熟悉当地风土人文,了解现有馆藏结构,负责购买、征集、交换、复印、接收赠送的地方文献;设专职编目人员1人,由资深的编目人员担任,力求准确著录、全面揭示文献内容,方便读者查找;设专题服务人员2人,负责为读者提供地方文献咨询、检索、课题等服务;设专职地方文献开发人员1~2人,负责地方文献的二次、三次开发,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场地保障:专设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报刊阅览专架,将地方文献专门陈列,便于地方文献集中收藏和读者利用。
征集人员平时要注重掌握地方文献出版信息,查缺补漏,与各级单位建立关系,宣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便于其及时将新资料赠予图书馆。走访重点单位,如各区(市、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史志办、党史办、统计局等。征集文献重点为各地的地方志、文史资料、党史资料、各类年鉴等,以及内容真实可信,文献价值较高,且有一定出版规律的史料。地方性内部出版报刊,可联系当地文化委员会的报刊处。
201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对于交存出版物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第二十六条 出版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和所在地省级公共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第五十一条 出版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存正式出版物的,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出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2]。”这里没有使用图书馆界一贯的“呈缴”,而是用了“交存”这个词语。“交存”是交并存放,是一个平行的行为,字面上有委托保存的意思,而呈缴则是一个向上的行为,“缴”有强制性、有义务性。图书馆与出版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相比较来说“交存”更为妥当。
加强省级公共图书馆与各个区县图书馆的联系,努力建立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地方文献的互补、互换,互通有无,实现共建共享,力争地方文献搜集的全覆盖、无死角。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联盟或者区域性地方文献征集协作网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
目前重庆图书馆每年接待捐赠读者500人次左右,接收图书4 000余册,其中地方文献约占五分之一,又以本地作者的著作和族谱为主。可通过收藏证的及时发放,芳名榜信息的快速发布,对捐赠者提供更加贴心温情的服务等方式来鼓励捐赠行为。还可通过必要的捐赠宣传与推广,力争使捐赠者保持捐赠热情。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台湾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就采取了将近20种奖励及回馈方式,可谓用心、创新,他们甚至会根据捐赠人不同的身份类型,设置对捐赠方有实际价值的回馈方式,例如复印优惠、免费提供视听影片,以及还提供独具特色的纪念品等[2]。
地方文献的搜集,除了常规性的新书采购外,通常是在旧书网站如孔夫子旧书网,本地一些旧书市场、旧书书店进行搜集购买。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有3家旧书店发展成为小微企业,与重庆图书馆签订了供货协议,长期为重庆图书馆供应地方文献,供应量也日趋增长,尤其近3年的品种数也成倍增长。旧书的购买关键在于定价,我们在协议中规定了同一种书在书品相同的情况下一定保证全网最低价,且一旦发现有重复必须退货。定价原则只设置上限,分门别类地规定了几种常见类型文献的上限价格,如有特殊情况,在发货前会特别说明,由双方商议决定。但是这种途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供应商渠道有限,也有利益的驱使,书店老板极有可能只倾向于某一类型的文献,故不能做到全面搜集。为了进一步增加地方文献购买的范围和数量,图书馆日后需寻找更多的供应渠道。
地方文献数字化工程致力于对重庆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以宣传重庆文化为己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重庆地区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目前重庆图书馆自建有重庆地方数据库,包含重庆美食、重庆旅游、重庆抗战、重庆红岩等栏目,数据库实时更新,力争形成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层面资源库。
要高度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编辑出版珍贵地方文献资源和研究成果,揭示地方文献的深度和广度,使地方文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梳理,可以厘清资源的价值,研究确定不同的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够更好地宣传地方特色文化、人文历史、社会发展成就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开放的地方文献展示和服务。
地方文献建设的评价有利于评估图书馆目前的地方文献搜集工作,对现有地方文献进行查漏补缺,有利于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建设结构布局更为合理的地方文献资源。目前图书馆都很重视地方文献的建设,尤其是省级公共图书馆,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地方文献的搜集,但是成效如何,需要进行回顾整理、去地方文献阅览室进行走访。
1)及时回顾,定期撰写质量监控报告
每年应对当年地方文献采购、征集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具体可分地区列出表格,或者在以文献类型来进行回顾梳理、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形成质量监控报告,并在每年的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会议上由专家进行评议,指导纠正。
2)合理搜集,了解读者利用情况
读者利用率是衡量地方文献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纸质文献、数据库,应通过定期查看地方文献借阅情况、数据库下载情况等,了解读者的喜好,从读者用户的角度来考量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是否合理。
3)重视读者反馈意见,跟进采购
地方文献的拒借率能反映我们地方文献的缺失,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读者意见,例如设置留言簿、网站荐购信息、读者访谈等,及时跟进采购读者需要的文献。
4)跟踪服务政府企业项目,有的放矢
服务政府企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地方文献的一个方面。追踪社会热点,了解政府企业工作动向,关注其工作重点,可以更好地为政府企业服务,也让地方文献“活”起来。
地方文献建设关系着地方经济政治的发展,图书馆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度建设,才能有成效。了解一个地区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图书馆有的放矢地建设地方文献资源;政策和制度为地方文献的建设保驾护航;搜集途径多样化可以让地方文献涵盖更为全面,品种更多样;深度挖掘、开发利用现有资源让地方文献更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定期对已有地方文献进行评价,有利于建设结构布局更为合理的地方文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