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

2018-10-29 03:04金泽虎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合肥市

钱 燕 金泽虎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带一路”是我国引领开放发展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广泛关注,对于内陆地区对接“一带一路”的研究进行梳理很有必要。

从中国内陆开放角度看:王小刚指出内陆开放新高地包含了内陆、开放型经济和高地这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对一些战略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内陆省份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需要权衡利弊,进行战略选择[1];张天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视角下,提出中西部省区建设开放型经济水平,应充分发挥资源方面的优势,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同时需要对中西部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2];Yanqing Jiang通过研究提出边境以及沿海城市对中国内陆省份生产力提高有重要作用。内陆省份的开放,使其能够利用边境城市以及沿海城市的生产力外溢来实现生产力提高[3];周广涛,蒋冉冉认为内陆城市综合保税区建设潜力巨大,而如何进一步完善综合保税区需要进一步的探究[4]。

从单个内陆地区来看:张美丽、张莹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内陆开放高地的建立进行了分析,以稳固陕西的经济主导地位、强化陕西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为目的,提出了一些建议[5];宁夏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杨海娟,黄立军试图找出新丝路背景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突破口[6];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杨维霞分析了西安市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构建路径[7];结合贵州的特点,白江超探讨了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以及如何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和区域合作的问题[8];周先旺分析了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困难和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9];郑成杰基于四大自贸区运行经验视角,从安徽省对外贸易现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对外劳务合作以及国际旅游四个方面分析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并对开放型经济指标对安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10];王蒙燕分析了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建设开放高地遇到的国内外挑战和时机,从政策的规划、产业链的延长以及市场环境优化等角度陈述了对策建议[11]。

可以看到,随着对于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研究的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开始集中于内陆省份的经济开放现状、开放平台建设以及进一步开放的路径。合肥作为对接“一带一路”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节点城市,但是,对于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研究很稀少甚至是空白。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基于一带一路视角,聚焦合肥,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存在的优势,同时探索合肥新高地建设成就以及存在的短板,进而提出补短板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为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存在的优势

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指出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以来,合肥市围绕“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召开了多次的工作会议并分析了合肥市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所具有的优势。总体来说,合肥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综合实力提高以及政策支持方面的优势。

(一)相对区位优势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作为省会城市地处交通要道,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具有“承东启西”的相对区位优势。随着国家中部崛起的深入实施、在皖江示范区以及国家创新型试点的积极推进下,合肥承东启西,连接中部的重要区位优势日渐显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与转型,该地区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使其有必要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部分资源要素密集型产业。合肥有着其“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使其更易于接受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扩散。此外,长三角的西扩势在必行,这为合肥向长三角靠拢,接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合肥相对容易受到上海和南京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江苏省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这种带动作用。合肥可以通过与上海、南京进行经济上的分工协作,形成与沿江城市之间的产业轴带,弥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会强化我国与接壤的十多个国家的交流,合肥“启西”的相对区位优势也能够得以体现。随着合肥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合肥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将吸引更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与经贸合作机会。

(二)综合实力提高

合肥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提高。2017年,合肥GDP达到7 213.45亿元,增长8.5%。如表1所示: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1 064元增加到2017年的91 113元。从GDP的增速来看,合肥市GDP增速有所放缓,而这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大方向是一致的,这表明合肥越发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表1 合肥市2010-2017年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如图1所示,自2010年以来,合肥市城镇化率不断提升,2017年达到73.75%,总体增长势头良好。合肥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便利了分工的发展,利于拉动新型产业的发展,对于合肥内陆新高地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图1 合肥市2010-2017年城市人口比重(%)

图2 合肥市2010-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第三产业越来越作为很多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近几年,合肥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舒适的生活服务的同时,更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专业、高效的生产服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逐渐增强。合肥市第三产业自2010年以来,以超过1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其中2015年和2016年的增长速度超过16%。如图2所示:2017年,合肥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3 297.62亿元。第三产业的快速成长,包括运输、IT、金融等多种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利于合肥市外贸结构的逐步优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政策与制度助力

按照“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的要求[12],合肥市积极加快国家和安徽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落实,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所起到的战略定位作用,围绕省、市政府决策的各项部署,强化政府财政职能作用,稳定政策和制度支持,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2016年,合肥市颁布一号文件力促加快八大平台建设;同年8月,合肥市颁布了 《关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13],该《意见》指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18项主要任务,为合肥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内陆新高地指明了路径。

2017年,新修订的“1+3+5”政策,加大了对产业资金的投入。2017年,全市五个重大产业政策专项基金预算达到31.26亿元,较2016年增加了29%。另外,强化了基金对接,截至2017年6月底,批准市属国有平台公司设立各类产业发展基金24支,总规模超过300亿元。这些扶持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引导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以更好地适应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需要。

除此之外,合肥还将实行“留学合肥”计划,并对新培养以及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和补助,支持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在合肥举办学术论坛。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合肥开放型经济建设储备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成就

十二五以来,合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契机,通过全面实施开放发展战略,贸易、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成就突出。

(一)对外贸易取得突破式发展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合肥市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合肥市大力实施开放发展的战略[14],对外贸易取得了发展。由表2可以得知,合肥市进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99.58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49.59亿美元,增长速度快。

从2010-2017年合肥市进出口的趋势可以看到,尽管在部分年份有所波动,但是进出口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同时,2016年相对于2015年来说,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以及进出口总额在总量上都有小幅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合肥市加强鼓励企业追求贸易质量。可以看到,2016年之后又出现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表2 合肥市2010年至2017年进出口额(万美元)

(二)招商引资发展迅速

招商引资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先行军,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它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产业链的快速成长,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图3 2010-2017年合肥实际利用外资(单位:万美元)

2016年3月31日,合肥市审议通过《2016年合肥市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和《2016年合肥市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更是促进了合肥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与合作。2017年,合肥新备案外商投资企业128户,比上年增长33.6%。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共43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20亿美元,增长7.5%。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0.6亿美元,同比增长81.0%。如图3所示,从增长趋势来看,新批合同外资额在2013年与2015年之间有所波动,到2016年出现较大的增长幅度。外商直接投资的涨势则更加明显。2017年,合肥对外新签合同金额约为8.721亿美元,占全省的44.01%;而来自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约5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均选择落户合肥市,其投资的领域也十分广泛,涉及到农业、制造业、建筑业、软件业、餐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多个领域。

(三)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合肥市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对外劳务合作以及对外承包工程的合同金额、完成营业额快速增加。其中,2017年对外承包工程签订的合同金额为31亿美元,如表3所示。此外,累计至2017年7月底,合肥市对外经济合作的合同金额为 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的44%。

近年以来,合肥市商务部门积极搭建对外服务平台,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促进了合肥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截至2017年10月初,约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约25个国家已经与合肥开展了大量的外贸经济合作。

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合作主要集中在缅甸、柬埔寨、沙特、伊朗、巴基斯坦、阿联酋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建工集团在巴基斯坦签订的伊斯兰堡阿富汗使馆项目和外经建设集团在白俄罗斯新签的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医疗中心项目这两个项目合同金额分别为1607万美元、523万美元。

表3 合肥市2010年至2017年对外经济合作情况(万美元)

同时,合肥市积极发挥“走出去”企业战略合作联盟作用,目前联盟成员有重点企业49家,其中承揽国际工程企业14家、海外投资企业28家、外派劳务企业7家。2017年,合肥市有36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约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境外投资,累计总投资3.49亿美元。

合肥市积极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寻找项目合作。如:2015年,永恒力和合力双方共同出资2亿元人民币并各占50%的股份成立永恒力合力工业车辆租赁(中国)有限公司;2016年10月21日,英特尔与科大讯飞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AI、机器学习方面开展为期三年的合作;2017年5月22日,江淮公司与大众公司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

三、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存在的短板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量不是决定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由于各方面原因,合肥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建设存在着引进来与走出去质量偏低、平台建设起步较晚和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较低这三个方面的短板。

(一)引进来走出去质量不高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合肥市引进来与走出去质量仍需提高。在利用外资方面,201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1 310亿美元,合肥为30.2亿美元,郑州40.5亿美元,成都100亿美元,武汉96.4亿美元,长沙52.5亿美元,南昌31.8亿美元。由表4可以看出,与其他五个主要的内陆省会城市相比,合肥实际利用外资额占比虽然在逐渐扩大,但占比仍然较小。另外,就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来说,如图4:虽然合肥自2010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与其他主要内陆省会城市相比较,增长速度明显缓慢于武汉和成都。

表4 2010-2017年主要城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例(%)

图4 2010-2017年主要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万美元)

就外资的使用情况而言,工程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热门行业。2016年,全市新增注册资本6.73亿美元,其中,新登记的制造业企业投资总额为5.64亿美元,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资金来源地主要为亚洲,2016年合肥市新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89户中就有59户来源地均为亚洲,占新登记总数的66.30%。

此外,2017年合肥市出口额为145.66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100.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9%;而相比之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7.78亿美元,占39.6%。且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二)平台建设起步较晚

平台是重要载体,平台建设有利于合肥市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助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虽然合肥正积极布置建设国际内陆港、航空港、水运港与电子商务港等八大开放平台。但总体上来看,合肥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水运港方面,2016年合肥港集装箱吞吐量为20万标箱。由图5可以看到,与郑州、武汉、长沙相比,尽管2016年合肥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郑州和长沙,仅次于武汉,但是在总量上看,武汉的集装箱吞吐量几乎是合肥的六倍。

图5 2016年城市港口吞吐量

表5 2016年部分机场旅客及货邮吞吐量

在航空港方面,表5统计了2016年几个内陆省会城市以及临近合肥的城市的机场旅客吞吐量及货邮吞吐量。可以看到,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以及货邮吞吐量与几个内陆省会城市成都、长沙、武汉、郑州及南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地理位置相近的南京对比,无论是旅客吞吐量,还是货邮吞吐量,都相差甚远。与宁波相比,2015年旅客吞吐量与货邮吞吐量都不相上下。但是,宁波增长速度快于合肥,尤其是货邮吞吐量方面,2016年同比增长速度几乎是合肥的三倍。此外,合肥综合保税区于2015年6月17日才封关运营,建成较晚,现阶段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仅在2017年4月21日才迎来首个投产的工业项目——合肥新汇成晶圆凸块封装测试项目。

(三)城市国际化水平偏低

合肥国际化程度是反映其经济开放度的主要指标,也是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努力方向。与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较,合肥市国际化水平偏低,国际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外贸经济来看,2017年,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和苏州进出口总值分别为4 132.99亿元、5 085亿元、1 685.9亿元、13 839.5亿元和 21 142.21亿元。且在外贸依存度方面,合肥仅为23.37%,低于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的水平,如图6所示。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合肥市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高。

图6 各主要城市2017年外贸依存度(%)

其次,在交通国际化方面,2016年,合肥市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为914.71万人次,低于南京的2 582.28万人次、杭州的3 557万人次以及宁波的1.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同样低于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同时,截至2017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共13条。相比之下,杭州市已经开通了国际航线49条。

最后,在城市文化影响力方面。苏州、杭州和南京都有自己深刻的文化烙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金陵形胜、六朝古都”,为多数国际友人所熟知。从2016年入境旅游人数来看,合肥41.7万人次,南京63.78万人次,苏州161.33万人次,杭州363.23万人次。另外,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举办以及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举办,影响甚远,提升了南京和杭州的国际影响力,而合肥在城市国际影响力方面仍然存在着差异。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优势、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短板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加快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结论

合肥市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具有相对区位优势、城市综合实力提高和良好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并且在对外贸易、招商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同时,应清楚地看到引进来与走出去质量不高、平台建设起步较晚和城市国际化水平偏低等方面的短板。合肥市需要充分认识到优势与短板,多维度挖掘开放潜力,接近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目标并最终匹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地位。

(二)合肥加快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对策建议

1.引进来走出去:要效率,更要质量

在吸引外资方面,要营造更加开放便捷的投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外资进入方面的限制,同时,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16]。另外,合肥市应积极学习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对外资进入的审批管理,增强外资进入的信心,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17]。另外,合肥应发挥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节点的区位优势,借助合肥之友联谊会等类似平台,吸引长三角地区先进产业的进驻,主动借力上海和南京等长三角区域的经济辐射。

其次,要积极引导外资利用层次的提高。加大新兴产业引资扶持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符合合肥市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重要领域,如IT、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同时,要积极拓宽外商投资来源地,不能仅局限在亚洲,要积极扩大与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的经济合作。最后,合肥市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推动汽车、家电,新能源等优势产能“走出去”,绕开贸易壁垒,改善外贸条件。合肥相关职能机构应支持和鼓励优势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等,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突破以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为主要经济合作方式的局限。

2.补齐平台建设的短板

合肥平台建设较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加快平台建设是合肥开放型经济的重中之重。合肥市应全面推进建设八大开放平台,为合肥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助力。

首先,要努力提高合肥港的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江淮航运中心,朝着建成长江经济带沿线重要节点港口的方向努力,为合肥及周边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通关服务。同时,合肥要以新桥机场二期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合肥航空港建设,积极开通更多的国内国际运输航线。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各大物流企业以及航空公司的合作,增强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此外,要继续建设合肥内陆港,尽快申报铁路开放口岸,不断提高“合新欧”班列运行能力。还有,要统筹抓好铁路、水运、航空,公路和轨道建设,使得水运、陆运、空运以及多式联运能力提高。要加快建设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合肥出口加工区,完善对外合作服务中心功能,从而便利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产业、硬件、文化叠加,多维度挖掘开放潜力

合肥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要着力打造IT、新能源、高端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同时要借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复制自贸区国际贸易投资体制机制,优化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要求发展对外经济与贸易合作。另外,以“八大平台”建设为中心,着力构造水陆空及跨境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新型开放通道,尽快丰富“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并建设区域航空中心,加强国际货运以及客运能力。

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方面,要积极培育属于合肥自己的文化明信片。要挖掘和培育包公文化、三国文化,巢湖生态文化以及现代创新文化,塑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文化明信片。另外,要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内部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布局城市空间形态;建立国际化的卫生医疗与教育服务体系;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制环境。

4.扭住政府服务的核心:公共产品与制度安排

政府的职能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9]。“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合肥市政府优化职能,对于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合肥市政府应做好公共服务,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包含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取向、制度的完善,法律适宜等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和减少审批事项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对于提高合肥市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吸引沿线经济资源流入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合肥市政府应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如鼓励在职培训,优化金融市场等。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合肥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强与境外投资机构以及“一带一路”沿线跨国公司的联系,巩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广泛谋求国际合作。同时,政府应帮助企业了解国外合作对象的资信情况以及国外的投资政策,便利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境外投资、跨国经营和绿地投资等经济活动。

5.摆脱视野局限,着眼大合肥全面开放

合肥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着眼全面开放。巢湖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巢湖水产品较多,虾米、银鱼、螃蟹闻名海内外,被称为“巢湖三珍”。要充分利用巢湖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面向合肥市区以及长三角的水产品的生产、加工、供应。此外,巢湖的姥山岛、中庙、温泉,紫薇洞等都令人叫绝,可以结合巢湖特有的水产菜肴和风味小吃,尽可能地突出巢湖的地区特色。

庐江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资源占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硫铁占全省矿总储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明矾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应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发展优势矿产品加工,寻求“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合作。同时,庐江县南部圩区应积极利用汤池温泉,结合周边的白云禅寺、百花寨等景点,发展温泉旅游。长丰县多年以来,以“小草莓”著称。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研究院联系,提高种植技术。同时,要提高网络覆盖率、健全物流供应链、探索文化节之外的宣传方式、扶持草莓电商的发展,来提高长丰县草莓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打开海内外市场。

肥东应利用其丰富的白云石、磷矿石、大理石、陶土等矿产资源,发展建材产业,以满足合肥市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建材需求。同时,借力商贸物流开发区的发展,加强与合肥市以及邻近的巢湖、南京的联系。肥西县的农业有着明显的特色,是中国中部地区苗木花卉的生产大县,也是安徽省的养禽大县。应积极谋求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的成熟,发展外向型农业,向周边输出苗木花卉以及生禽。利用与大学城的联系,为肥西县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以及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内陆开放型合肥市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开放型应用问题变式训练教学的策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