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献给水产!在40度高温的塘头,遇见最可爱的新生代水产人

2018-10-29 07:22当代水产杨帆微信公众号tsfish
当代水产 2018年9期
关键词:黑藻河蟹亩产

■ 《当代水产》 杨帆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今年七八月份,全国多地出现40℃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当城市里很多年轻人躲在家里尽情享受空调+wifi+西瓜的时候,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新一代水产人却依然不畏烈日、不惧酷暑,每天挥洒着汗水,辛勤地劳作。

青春只有一次,谁不想任性一回,能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在塘头,把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鱼虾蟹,因为他们深知,水产养殖是门细活儿,容不得半点闪失,只要稍有疏忽都可能面临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别人眼里,他们是“新生代”,是“水二代”,是年纪尚轻的新人,但“年轻”绝不等同于“没经验”或者“没实力”,也不该成为掩盖失败的“合理借口”,也许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时间的磨砺,更多难关的考验以及更多经验的积累。

毋庸置疑的是,在走访一线市场中看到的这一张张年轻鲜活的面孔,都在告诉着我们,新一代的水产人正在崛起。他们很多人已经比传统的养殖者做得更好,因为他们除了踏实肯干之外,还有思路开阔、敢于创新等优势。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他们才是水产行业的希望和未来。

汉川汈汊湖许红静(80后):轮叶黑藻养后半季,别人无虾他卖大虾

汈汊湖,是全国较大的内陆型湖泊,也是湖北河蟹的主产区域,当地养殖起步早,养殖户思想先进,善于精细化管理,目前平均亩产可达200斤以上。许红静,汈汊湖许家村人氏,看上去只有30初头的样子,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新生代养蟹人之一。与村里的其他年轻小伙一样,早些年他也怀揣着想要出人头地的满腔热情,来到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奋力打拼。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漂泊多年的他始终放心不下家乡的老父亲,便在2016年毅然决定重返故里陪伴家人。

养殖户与澳华调研队合照

回乡之后,许老板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自家池塘(60亩),开始养起了河蟹。可天意弄人,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内涝冲走了塘里的大部分河蟹,也冲走了他的多年积蓄和全部希望。备受打击的许老板并未因此消沉,反而越战越勇,第二年又盯上了小龙虾,按他的说法就是养龙虾“回钱快”。于是,许老板决定放手一搏,舍弃河蟹养殖,彻底转型成龙虾精养模式。这一年他“赌”赢了,即便遭遇到持续50多d的高温考验,仍能创造出27亩水面产虾上万斤、亩利润过万元的可喜成绩。

不仅如此,同样是精养龙虾模式,可他却自有一套养殖秘诀。都知道4至6月份是第一季虾的上市高峰期,同时也是价格低谷期。正当大家你争我抢疯狂卖虾之时,许老板却不慌不忙地载培着原塘自生的轮叶黑藻,直到5月底才开始上水养虾。从小苗到成虾前后大概需要40 d~50 d,即6月底或7月初上市,9至10月份可大量出虾。据他介绍,“下半年的小龙虾价格都不会低,良好的池塘环境再搭配优质的澳华龙虾料,我的龙虾上市规格都特别大,两虾多,其余规格都在7钱以上。”

今年的7月1日,许老板58亩塘才开始卖第一批虾,但截止当月的26日,起捕量已累计达到8,700多斤,亩产超过150斤。目前每天都能卖虾200斤左右(两虾占一半),塘头价至少在38元/斤以上。他初步预测卖到12月份时的亩产应该不会低于400斤。最后,许老板还给想要养二季虾的养殖户提出一些建议,“如今养二季虾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有许多外地人过来学习或者买草,但轮叶黑藻相对于伊乐藻比较难养,容易被虫或虾吃,平时护草应该注意:一是及时预防虫害;二是必须待草长成之后才可上水引虾出洞。”他说道。

汉川汈汊湖曾光(80后):水草养护到位,虾蟹养殖两不误

曾光,80后新生代养殖户,是典型的“水二代”,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靠水产养殖为生。曾老板深受家庭氛围影响,对于一些基本常识和养殖技术早已耳濡目染,如今自己养蟹也有五年时间,精心打理着从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80亩池塘,现在每天开着顶配“锐界”去塘口上班。据了解,从前曾老板专养河蟹,但池塘里一直都存在不少自繁小龙虾,碍于过去小龙虾价格低廉,又会影响到轮叶黑藻的正常生长,因此每年在养殖前期,他都会彻底清理一遍塘内的龙虾苗,然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河蟹养殖上。

近年来由于河蟹行情稳定,再加上技术精湛,曾老板的80亩精养塘年年都能赚个几十万。直到2017年,亲身经历过一件事之后,才使得他对小龙虾的态度发生了360度大转变。原来,去年他依然跟往常一样无心养虾,可生命力顽强的小龙虾却自繁自生了起来,最终竟带给他14万元的额外收益,这一结果令他喜出望外,并从此重视起小龙虾养殖。另外还有一点也让他倍感意外,那就是去年河蟹也获得了不错的效益,在全程投喂澳华料的情况下,河蟹亩产200多斤(平均规格2.7两/只),总收入可达48万元,加上龙虾收益算起来,去年的养殖纯利润可以达到5,000多元/亩。

今年,曾老板正式实行虾蟹混养模式,从6月23日开始卖虾,第一个月的收入共计8万元,他估计今年龙虾收益至少在20万元以上;目前河蟹均重能达到1.7两,四壳过后比去年同期大3钱左右。然而,虾蟹混养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养殖前期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其中的技术难点在于养虾的同时又得养好轮叶黑藻。于是曾老板在模式调整和日常管理上做足了功夫,据他透露,“由于轮叶黑藻一般只种在池塘中央的浅滩上,因此前期培草的时候水位一定要放得很低,让小龙虾都在池塘周围的回型沟里活动,之后根据轮叶黑藻的生长情况再慢慢上水,这样既保住了草又能养出虾。当5月份河蟹转大塘之时,如果发现龙虾密度过大,就转移部分虾苗到蟹苗塘(约20亩)内进行养殖。”

即将上市的小龙虾(规格为0.7~1.8两)

汉川城关渔场,祁虎(85后):打破固有思维,勇于挑战自我

祁虎,85后,年轻有为的新生代养虾人。在城关渔场,鱼塘代表着希望,也是村民们的经济支柱。可放眼望去,塘边干活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的老一辈人,他们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好家长,任劳任怨,宁愿多吃点苦也不愿看见子女们走自己的老路,认为只有去城里发展才能过上好日子。祁老板的父亲也不例外,对于儿子留守家乡的选择,他是极力反对的。但从一开始跟随父亲养鱼,到自己承包40亩地尝试养虾蟹,再到现在转型为精养小龙虾,祁老板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正一步步蜕变,一步步成长,也赢得了父亲的认可和支持。

四年前,从机械工程跨界的祁老板对虾蟹养殖一窍不通,于是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自学,以及悉心向前辈们取经求教等方式,让自己快速成长。据了解,前两年在祁老板的精心管理下,40亩虾蟹混养塘基本上年年高产,年均纯收入近20万元。2017年,他看到市场上小龙虾价格高涨,于是立即决定调整模式,把河蟹投苗密度从1,000只/亩下调到500只/亩,倾向于养殖龙虾。但是,这一年的养殖结果却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去年碰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池塘里的杂鱼没有清除干净,对水草的破坏力极大,生态环境失调之后产量也就受到影响,导致去年的整体产量并不高。”

吃过一次亏的祁老板“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今年他干脆不放蟹苗彻底转型成专养龙虾,大概从6月初开始上市,一个多月时间卖虾5,000多斤,现在每天都有100斤左右的起捕量,并且后期还能分批出虾至12月份清塘,初步估计今年产量至少在500斤/亩以上,有望刷新他的最高纪录。明年,祁老板准备对池塘进一步改造,铺设底部微孔增氧管道,并将大塘分割成小塘,实行精细化管理。此外,他还向笔者透露,比起投喂冰鲜他更愿意选择省时省力的饲料,而且从2016年起就坚持使用澳华高档虾蟹料,生长旺季时小龙虾养殖25天即可上市,主打6、7、8的规格。

祁火清是祁虎的本家亲戚,早在2003年就开始专养小龙虾,可以算是汉川养虾第一人。祁老板虽然四十多岁了,但是有着80后的心态和激情,做事、说话都风风火火,思路开阔,敢于创新,还开创了肥水控草养虾法。据祁叔回忆,早年养龙虾属于“人放天养”,几乎不用怎么管理,价格顶多卖到9~10元/斤。直到2015年,汉川小龙虾养殖真正兴起,才改变成高密度精养模式,亩产上升到400斤,亩利润1,000多元。

“为了提升养殖效益,第二年从低价料转成澳华料,之后每年的利润都在上升,今年40亩精养塘卖虾收入已达31万元,7月正常情况下一天起捕500多斤,今年还能再努力冲40万!”祁叔笑称。据了解,他打破以往常规模式,去年冬季并未干塘,今年开年种植伊乐藻并持续上水,4月中旬就有虾出,上市规格从7钱起捕,能比周边养殖户提前整整一个月卖虾。

潜江渔洋王强(85后):选好料、养靓虾

随着这两年小龙虾产业的蓬勃发展,湖北政府大力支持并倡导生态环保的“稻-虾”养殖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稻田已改造成适宜稻虾连作或共作,对饲料、动保等相关投入品的需求量正逐年猛增。不少农资经销商纷纷盯上了小龙虾这块“大蛋糕”,只要找到好品牌、好产品以及好服务,凭借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小龙虾市场必将成为他们今后新的销量和利润增长点。我们拜访的这位王老板之前就是从事农资产品经营业务的,今年刚开始代理澳华龙虾料,目前已售出80吨,覆盖周边30多个新进用户。

据了解,今年王老板自己也用13亩塘精养龙虾,全程投喂澳华料,4月30日投苗,5月11日即可卖虾,第一季总产出5,600斤(单季亩产430斤)。“我养出的龙虾色泽好看、底盘干净、规格整齐,虾中都喜欢收我的虾,卖价比别人要贵个2~3元/斤,第一季虾(45天)总共卖了8万元,扣除所有成本还能净赚4万元,养龙虾确实比种地强多了!”他还透露,7月18日又补了700斤虾苗,现在每天的吃料量在30斤左右。在饲料代理方面,王老板表示明年会专销澳华料,有信心把销量做到500吨。

洪湖大同湖鲁俊(85后):多年坚守赢得市场和口碑

鲁俊从小就帮着长辈打理门店里的生意,熟悉各类与水产养殖相关的投入品,长期的磨砺也练就出他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与一对“火眼金睛”。从2012年起,鲁老板与他人合伙,开设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家门店,距今整整7年时间,他们专销澳华一家饲料品牌。最初那年,澳华在当地还默默无闻,他们从零开始新辟市场,走遍了周边大大小小上万亩塘,忍受过多少白眼和质疑,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如今,他们多年的坚持终于赢得了市场和口碑,澳华料的年销量也从最初的30吨增长到500吨,拼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

2017年,鲁老板开始涉足水产养殖行业,承包75亩池塘混养虾蟹。据他介绍,蟹苗选用的都是澳凌苗,去年转塘后每亩投放1,000只(20只/斤),11月份上市均重可达3两左右,亩产200多斤,亩利润5,000多元;而在龙虾板块,今年5月初投苗2,000多斤(40~50只/斤),6月15日开始卖虾,往后规格越卖越大,价格从18元/斤一路卖到35元/斤,目前两虾占比至少有3成以上,总收入已超过7万元。鲁老板预计今年全年产虾能达到4,000多斤,总收益15万元。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要以自己的盈利模式作为标杆,再向周边养殖户辐射出去,提高自身收益的同时还能以养代销,带动饲料、动保的销量。”鲁老板还建议,“近期进入高温季,养殖风险有所提高,此时对水质的管控显得尤其重要,每个月必须使用三轮改底、调水产品,同时添加增氧片,并勤开增氧机。”

作为水二代,许老板的经历与鲁老板高度的类似,许同国与父亲两代人也都在经营着饲料生意,从最开始的鱼饲料到现在的虾蟹料,他们见证了汈汊湖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变迁。也通过自己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帮养殖户们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由于当地养殖户观念先进,注重饲料质量与品牌,原来经营的产品慢慢的已经满足不了养殖户的需求,业务出身的许老板亲自到江浙等地走访考察和对比,了解到澳华料的实际使用效果之后决定与澳华合作,事实证明,和澳华合作也是他最正确的选择,从2015年1月卖出了第一包澳华料,到今年的500吨,销售的品牌越来越少,但是总量越来越大。明年许老板预计澳华虾蟹料会不低于800吨,并将逐步转向专销。

王鹏,90后,也是水二代。王老板之前参过军,是名退伍军人,2017年才回乡开塘养龙虾,并以养代销,专销澳华饲料。据了解 ,由于投喂澳华高档料可以让龙虾提早上市,使得他们卖虾能避开五月份的低价区,去年王老板的亩产在500斤,亩利润5,000多元。王老板表示,今年澳华料销售200多吨,明年有希望做到1,000吨以上。

7年前,贾磊父亲就开始养小龙虾,其实那时候并不赚钱,但是贾老板父子看中小龙虾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依然选择坚持了下来。前两年,他们养100亩小龙虾赚了30万元,便决定再增200亩地(140亩养殖水面)。今年第一季卖了60多万,刚好保本;第二季赚了20多万,存塘还留了较多亲本。“我们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用澳华料,以前至少要喂1个月才能抓虾,现在16 d开始起捕,20 d时大量上市,200亩1 d可以起1,000斤以上。”贾老板说道。

陈广,出生于1994年,今年刚回来协助父亲管理虾蟹精养塘,一边摸索学习,一边积累经验。今年,龙虾塘由于投苗期推迟到4月中旬,截止7月下旬15亩产虾共计1,500多斤,虽然产量不高,但上市的都是大虾,普遍规格能达7、8、9钱,比别人大2~3钱/只,价格也可以高出5~6元/斤,现在每天还能起捕100斤左右;而20亩蟹塘里的河蟹已长到1.7~1.8两/只,每天投喂2包澳华饲料。

结语:养殖不易,青春无悔!这些年轻的群体在整个水产行业的庞然大军中,也许现在只是一支并未操练纯熟的全新队伍,但他们善于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武装自己,如果再给他们配上精良的“长枪短炮”,相信假以时日,这支生力军必将逐步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带领大家奋勇前行,并所向披靡。

猜你喜欢
黑藻河蟹亩产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秋冬季精养小龙虾,为什么非轮叶黑藻不可?还有哪些技术要点?看这位汉川金牌经销商的专业意见
黑藻—中学生物实验的好材料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