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小学是儿童心灵和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此阶段对孩子的教育要倾注更多的感情,让孩子成长为自尊、自强、自立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教育;唤醒教育;平等
一、要唤醒学生的自尊意识,给些自由,坦然面对生活
眼下,社会导向已经完全把好学生、好孩子的评判标准与“高分数”联系起来。但对他们的“真、善、美”不被大家所关注,忘记大部分学生将来都是平凡的人,人生的成功不仅是在狹窄的金钱与职位的范围之内,一个平凡者的人生充实而快乐就是成功。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胆子小、缺少自信心,特别需要老师的正面引导,唤醒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教会他们世界因为万物的百态而美丽。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保持自己纯朴的美丽。
给些自由。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的学生预备或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可是一个没有自尊心、没有自信心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这种能够快乐。山太高在没有爬之前就畏缩,捆的太紧要么就会缩手缩脚,无法表现自我,要么就会窒息而死亡。两者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一片独自飞翔的空间,默默的作着一名导航员,让他们去寻觅知识的精华,发展自己的人生,坦然面对未来。
二、关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希望老师看到自己、关心自己,渴望被老师喜欢,特别是那些躲在角落中的孩子,故意给你制造事端的学生,更需要您的关心。教育学生是我们的职业,“问题”学生更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说国外一位母亲的儿子成功地当选为总统,人们都跑来祝贺她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自豪地告诉大家:“我还有一个同样的优秀的儿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这就是在这位母亲的眼里,对待儿子一视同仁的做法,人们都为此而折服。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全都是十全十美的,用现在世人的价值尺度来测量,他们都是“差生”,因为学习成绩都低。学生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学生的想法。所以班主任不能简单的充当一名学校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者。而更多应该去教育学生、关爱学生。这对学生是一种阳光雨露,会滋润他不太自信的心灵,帮他健康成长。当你用满腔热情的在学生心灵撒下爱的种子时,才有可能走进学生中,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教育才能得心应手。
作为老师你的言行举止像一面镜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观察着你,模仿你。给你评价,随时改变对你的态度。随意你不能信口开河,不能对某些学生没有原则的倾斜。一个随心所欲、说话不算数的人是不可信的,一个片面看事物和问题的人是可悲的,一个独断独行的人是会引起公愤的、是愚蠢的,一个整天怨天怨地的人是消极的。这一切对学生都有负面的影响,所以说一个老师每天要面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进教室,带进学生中去,应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并不断学习和积累广播的知识,耐心的教导。学生才会向你敞开他们的心门,让你走进他的世界,共同谱写他在校园的生活。
三、采用赏识教育转化差生
大多数班集体,都有几个所谓的“双差生”。许多老师教育他们时,总是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要求其改正,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白痴”“笨蛋”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这些老师想用自己的威严来吓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在教育无效之际,个别老师甚至做出体罚学生的不当行为。转化差生可以采用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赏识差生的开始——寻找闪光点 找到了闪光点,可以以此为切入口,为差生重树自信,使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因此,每接一个新的班级,都要细心观察学生,寻找他们的优点,为转化他们寻找突破口。2.赏识差生的重要手段——谈心 采用赏识教育与差生谈心,可以从其闪光点入手以此作为谈话激励的中心,引导其重拾自尊、自信,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3.赏识差生的目的——为差生重塑形象 要让差生顺利地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老师必须在班中对他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进行公开表扬并要求同学们关心、支持,给他们以改正的机会。
四、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情感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理关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作者简介:黄玉琴(1972.12.13)女,大专学历,二级技师,现在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侯岭小学任教,籍贯:河南省永城市侯岭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