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艳
问:发声状态中是否存在“重机能”和“轻机能”之分?
答:临床上我们通过一边聆听歌手的发声一边观察歌手在不同音高下声带闭合、展长的情况,综合判断出这个人真声怎么样(也被称为“重机能”——声带应当闭合完全)、假声怎么样(也被称为“轻机能”——声带随发高音可以展长、变薄的能力)。真声(重机能)和假声(轻机能)如同人有双手、双脚在我们劳动、行走中起到了平衡、协调、联动的作用,它们(甲杓肌与环甲肌相互拮抗)也是歌唱发声运动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1953年著名的荷兰言语科学家范登伯格(Van den Berg)与著名的美國声乐教育家文纳德(Vennard)共同拍摄了一部名为《振动的喉咙》的科教片,影片中记录了受过专业训练、未受专业训练以及尸体喉在低声区和高声区发声时声带振动的情况。他们对低声区的描述是:1.声带较厚,每个振动周期声门关得较严;2.振幅较大(离开中线的距离):3.声带开闭起始于声带的下缘;4.音量较大,泛音丰富。对高声区的描述是:1.环甲肌、环杓后肌共同收缩使声带拉长变薄,在发最高音时,只有声韧带在振动(假声);2.由于声带张力较大,声门关闭时间短暂而且出现关闭不全;3.泛音少,音量不如发低音时那么大。
声带在低声区和高声区的变化恰恰是重机能和轻机能产生的本质或原因。也就是说发低音时声带整体参与运动,音调偏低,音量偏大,声音位置偏低(笔者认为,基音较多,因此泛音丰富),文纳德称其为以重机能为主的发声状态(参与振动的面积大);发高音时声带被动拉长,边缘变薄,振动部分变小、变窄,音调偏高,音量偏小,(笔者认为,基音偏少,因此泛音不够),文纳德称其为以轻机能为主的发声状态(参与振动的面积小)。
由于美声唱法特别强调声区统一、音色平衡、混声歌唱,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轻机能或真假混声的比例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发低音发高音,两种机能状态都要存在,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发低音时更接近自然说话的状态,但需要带着一定的位置和共鸣发声:而发高音时是在深吸气、口咽喉腔充分放松、喉头位置下降的基础上高位置说话。这其中既有声带拉长变薄的轻机能状态同时又有声门闭合挡气说话的真声状态,那种要么全用真声或重机能从低音唱到高音,以致出现喊叫式歌唱或者无论低音、高音都用轻机能来说话、歌唱导致声音发虚、音量偏小、穿透力不好等问题,都不是美声所要求的混声歌唱状态。
记得当年跟李维渤教授学习《欧洲声乐发展史》,他特别强调混声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出现像拔河那样“一边倒”的现象。在阅读王福增教授所写《声乐教学笔记》时,对男女声真假声混声比例不同印象深刻。后来接触到一些歌唱家,听了他们的演唱,再看到他们的声带表现,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歌唱家很会用轻机能歌唱,高音显得很轻松、很高贵,但低音、真声会虚,字头不清楚,说明重机能不够:检查声带时就会发现,发低音时声门出现闭合不良的问题,说明有什么样的机能或状态就会产生相应的声音或效果,两者是一致的,是互为因果关系的。至于哪些音区应当使用重机能,哪些音区应当使用重轻混合,哪些音区使用轻机能,咽音与混声的关系等问题,可以参考王福增教授的《声乐教学笔记》。
正如《欧洲声乐发展史》一书的作者尚家骧教授所言:声区统一问题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成败的试金石。衷心希望你能够获得美好歌唱的混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