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芸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在美国费尔蒙特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收获了许多课堂管理技巧,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下课前三分钟的“exit ticket(课堂反馈条)”。
第一个下午,培训内容是布鲁姆的高阶思维技巧,四个小时的系统学习之后,终于到了放学时间。然而,我们的老师——伍德博士冲着我们笑呵呵地拿来了一沓小纸条,要求我们完成。
我拿到纸条,发现这原来是一个迷你版的课堂反馈。标题是“321 exit ticket template(321课堂反馈条示范)”。纸条上画着一个小表格,里面就三句话:“3 things I learned today(三件今天我学到的事情)”“2 things I found interesting(两件我觉得有趣的事情)”“1 question I still have(一个我仍然存疑的问题)”。
原来伍德博士一方面在教给我们“课堂反馈条”这个评价技巧,同时也是在要我们对第一个下午的培训反馈。我一边感叹这个技巧很有实用性,一边乖乖填好交给老师。
第二天一上课,伍德博士又笑呵呵地给我们分发了昨天收上去的小纸条,我拿到一看,每个人的小纸条都有老师用红笔给出的反馈。
下课后,我拿着小纸条特意去请教伍德博士,他告诉我,“课堂反馈条”几乎可以用在所有课上。语言与人文类可以用“321纸条”,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数学与科学课程的“课堂反馈条”可以直接用练习题的方式呈现。
伍德博士还给我看了许多有创意的“课堂反馈条”,比如加入了表情文字的“课堂反馈条”,用形象化的语言,简单轻松地让学生去挑选一个形容上完一节课或是在学校过完一天的心情。我不禁感慨,一张小纸条竟然有如此多的花样。
看到我略有思考,伍德博士又跟我说,在美国,为了更好地完成形成性评价,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加入了这个环节。如果学生并不愿意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自己没有学会或者勇敢地表达自己对课堂的感受,“课堂反馈条”就可以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给学生安全感。
这番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回国之后,我搜寻了更多关于“课堂反馈条”的信息,果然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有的教师将“课堂反馈条”与学生的社交APP结合起来:学完一个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发一条微博,或是贴在脸书上,或是发一条instagram……紧密联系生活,很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