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海
诗人秦安江
我们不断背负着生活的重负,步履艰辛,踟蹰向前。遥望远方,生活的桅杆时隐时现,而诗歌,像海风一样将我们的希望又吹向了遥远的远方,我们再次升起梦想的风帆,劈荆斩浪,继续向前。秦安江就是一个背负重任,一路前行的诗人。由于成长中的梦想,父辈的希望,在秦安江的人生旅程中,让他肩负了许多东西,甚至在他诗歌创作的历程里,他也在不断地求新求变,一路向前。
其实,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不能放下的东西。背负,会让一个人步履蹒跚,诗人秦安江突然顿悟了这一切。于是他开始轻装上路,把在诗歌中装载的一个个“部件”,又一个个地卸下,从而让他的人生和诗歌都轻灵起来。从诗人秦安江的诗歌之旅中,我们可以看到:“放下,诗歌才能远行”。
安江的诗歌,在主题和题材上,基本没有大的起伏。从日常生活,到朋友交往,但在写作风格上一直在改变自己。安江是一个温和传统的诗人,但在诗歌上,他却有着突破自己和改变自己的强烈愿望。那就先让我们看看他在诗歌中“放下”后的情景:
石头一样硬的水
突然发出玻璃碎裂般的清脆声
直想打开门,让心灵露面
让你看见所有的收藏
一缕轻柔的光线缓缓走来
停在那里
又悄悄前移
——《接触》
在诗人眼里,“石头一样硬的水”,像玻璃一样地碎裂了,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隐藏的呢?打开心扉,打开门窗,那就让阳光走进我们的心灵和房间。所有的隐匿,都会让我们沉重和忧伤。我们何不放下呢?放下面具、放下傲慢、放下我们的自卑和自傲,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就是在放下一切后,才显得轻松和愉快。在《短》中,诗人也有类似绝妙的好诗句:
马背磨短路途
像我的鞍辔
擦亮身体
我用短丈量距离
我要借洪水一样的风
摧枯拉朽
安江要用自己的“短”,来丈量与他人的距离,要用洪水一样的风,摧枯拉朽。这是安江在谈诗还是在谈他的人生呢?马背磨短了路途,鞍辔擦亮了身子,那么就用自己的“短”,去看别人的“长”。诗人不仅在生活上“放下”了许多,还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他要打入自己的灵魂深处,看看心在何处,神往哪走?《将灵魂卸下》就是诗人坦诚的表露:
打开家门
把灵魂卸下
我的大脑一直在漫游
心在东门
身在西街
灵魂却到处游走
诗人像做完灵魂的扫描一样,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景象。然而诊断后的治疗,是诗人对自己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诗人找到了诊所,“生活的空间”是治疗我们“肩负重任”从而“快乐生活”的健身俱乐部。我们要找到生活的空间,要给自己一个“空间”。空间,使我们有了生活的缓冲带,它让我们生活失重的时候有了着陆点。诗人秦安江的《生活在空隙中》这样说:
生活在空隙之间我是宁静的
在打击来临之前,我要像
抓住稻草一样抓住每一点点空隙
空隙是产生金子的山峦。是我身体发光的时辰
我寻找每一次空隙,我把每一次空隙
高高举在我的头颅之上,我要让空隙经常
光顾我生命的大厅,我要让宁静
随时牵着我生活的小手
如果说前面几首诗是诗人在用诗歌表达人生的哲学,用生活的体验,提炼诗歌的精华,然后让我们从诗歌中体会人生的“放下”,那么后面这几首诗,就是诗人在用诗歌谈论诗歌的“放下”:
从诗歌里卸东西
一件一件
卸到田野
很沉的词语经过许多双手
卸下来
它们能长出什么
——《从诗歌里卸东西》
诗歌的单纯和简洁,可以让诗歌身轻如燕。我想,诗人秦安江这时已经清醒得很了:诗歌不需要词的附加和堆垒,也不需要词的装饰。最好的诗歌,就是卸下一切不需要的词,无情地删去多余的句子。所以诗人说要从诗歌里卸下东西,一件一件地卸。最后让诗歌没有赘肉而言简意赅。
秦安江部分作品
《鸣响》一诗,可能是安江对于时光和生命的一种感叹。诗歌精粹、形象,富含哲人的智慧:
光阴
这条长长的绿色列车
穿过我们的生活
我们从未见过车头
也见不到尾,它只是
长长地在我们生活中轰鸣
从这首诗的这节诗里,我们就看到了那种高阔的视野。时光,是我们看不到首尾的列车,我们只听到列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人生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生活的永恒,让我们不能不对生命和生活,充满敬畏。
我前面说过,安江在生活意义的探索中,不断前行;在诗歌的路途中,也不断突破和突围。在安江的诗集《洪水》出版以后,有人写过大容量的文章,解说着安江在诗歌上的“超现实主义”实验。那么诗歌上的“超现实主义”到底是个什么呢?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而来的东西。达达主义是1916年查拉在瑞士创立的,它主张推翻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打破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企图以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积达到惊人的目的。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从达达主义那里创立了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认为,文学艺术要在人的复杂性后面发现它的统一;显示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现实本身;超于现实之上存在着“某种组合形式”,它能够达到事物的本质。超现实主义极端地强调人的内在意识的重要性,反映了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一种厌倦情绪。那么安江的这几首诗歌,是否就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呢?
《洪水》一诗,似乎被看做安江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样本。我们就《洪水》的一节诗歌,来谈谈超现实主义的诗歌意境:
黑色的黑色的山一样的黑水。扑向
张开在天上的海的大嘴。海的嘴
在天边张开,一张一合地张开
一群猛兽从山上扑下,扑向大海的肚腹
一个大恐惧,像灯
高高悬在我头上
六行诗歌,堆垒的句子,重叠的词汇,超现实的意象,让现实“洪水”的意象,隐藏在了超现实的迷雾之中,我们不知扑向我们的是高悬的灯光,还是猛兽一样的洪水,我们只是在诗歌的一张一合中紧张地躲闪。再看他的《闪电》对于超现实的解读:
破旧的墙壁围住我的下半生
我被肢解。一半回到前生,一半在今世
悬空的木梯将我扔向远方,我抓紧前面的绳子
蓝色褂子迎面走来,像海洋在我眼前汹涌
我闭上眼睛,等待往日的翅膀落下将我紧紧罩住
忽然身后炸雷响起,一道闪电划破天空
“破旧的墙壁围住了”我的下半生,那么“蓝色的褂子”将罩住的是他的前半生?肢解的人生,一半在前,一半在后。那么身后炸响的闪电会是什么?是灿烂的朝霞,还是绽放的夕阳?安江的诗歌,在他“放下”以后轻松了许多,也艰深了许多。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春天》:
正午的田野
悬浮在低空的一条淡绿色烟带
一排排被食去鲜肉的鱼的骨刺
这不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这好像是意象主义诗歌的翻版,而且是艾兹拉·庞德《地铁车站》的中国版本。意象主义主张绝对不用无助于表现的空洞词语。我们看看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超现实主义和意象主义是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流派,也有不同的主张和风格。无论是安江对于我们“雾霾沉沉”的现实生活(即被食去鲜肉的骨刺是多么的令人担忧),还是庞德从地铁车站走出的像“黑枝条上朵朵花瓣”的那些湿漉漉的人群,都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在表达上的真诚和希望。
所有的攀援,都是步履维艰的,也是艰难卓绝的,何况一个诗人的努力和攀登。安江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所做的许多有意义的探索,以及许多很生活化的诗歌,都让我们深感谢意.但在诗歌题材和主题上,我感到安江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在一首诗上用力,在一个主题上有所突破,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景象。
总之,诗人秦安江的诗歌跋涉,是一个长期践行的过程,他因为诗歌而改变了人生命运的走向;也因为诗歌而结交了许多的诗友;还因为诗歌而苦恼和攀援。自从他在生活、工作和诗歌上放下了许多后,他的一切都似乎变得轻松愉快和朝气蓬勃了。特别是在诗歌上的“放下”,让他的诗歌,走向了远方。
(本文图片由李东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