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
摘 要: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体验历程。在与学生的交流及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及时捕捉教学中生成的亮点,合理巧妙利用,以体现“动态生成—合理转化—有效利用”的策略,绽放教学精彩,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
一、借助错误性资源,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学生随时会有许多认知方面的错误发生。对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错误,教师若能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重新定位,且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在纠错、析错和改错中感悟道理、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例如,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时,有这样一道例题:一个钟面是7时55分,一个钟面是8时零5分。本题是本单元中的一个难点,旨在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时针的指向,把第一个钟面读成了8时55分。针对这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我并没有马上评价,而是让学生自主分析。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进而追问学生:“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很快找到了判断错误的方法。8时55分接近9时,时针马上指向数字9,而钟面上的时针指向的是8,所以应该是接近8时,不到8时,就是7时55分。在此基础上,接着引导观察第二个钟面,两个钟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读法,突破了难点。
可见,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它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只有在“出错”和“纠错”的探究与反思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借助错误性资源,引领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数学知识,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二、抓住问题性资源,引导学生在认知困惑中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点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疑点,并尊重學生的疑问。当学生产生疑问后,要循循善诱,并且机敏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使学生的疑点变成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的有效资源。
例如,“初步认识有余数除法”里“乘船坐车需要几条船几辆车”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典型内容。教学中我直接出示练习“二一班40人去划船,每只船上坐7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探究答案的欲望,体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学生中很快出现两种认知:“我知道,至少需要7条船。”“不对,至少需要8条船。”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哪个方案正确。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到答案。”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明白了利用除法计算后还要加1的算理,同时还加强了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某些非预设性的问题,都是“问题性”资源。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思考,引导相关探究活动,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注重生活性资源,引导学生在知识联系中拓展视野
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很多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当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前准备了几样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一袋10千克的大米,一袋1千克的糖、一袋500克的盐……通过掂一掂让学生形成一些具体大小的重量感。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说道:“去超市买菜,那里都说青菜多少钱一斤,而不是说多少钱一千克,一千克和一斤一样吗?”对于学生的疑问,我首先作了解释:“千克和克是世界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斤和两是我国以前使用的质量单位,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经常使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原则,既然日常生活中还在大量使用“斤”这个单位,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对“斤”作适当的介绍,这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于是我进一步问道:“你们知道千克和斤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议论开了。我拿出准备好的天平,放了500克的砝码,然后放了一包500克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1斤的重量。那么1千克是多少呢?再具体演示,学生一下子就对一千克的重量有了具体的感受。
数学课堂上合理利用好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智慧,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会始终把如何合理利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探究目标,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