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认知研究

2018-10-26 10:08王佳琪
科技资讯 2018年16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

王佳琪

摘 要: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和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等理论一起在认知语言学兴起的三十多年内颠覆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对于客观世界的看法。本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类型,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隐喻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多层次性。进而考察汉语中的一些经典、常用的隐喻,以此揭示人类思维,主要是汉语语境下的人类思维模式。

关键词:隐喻 莱考夫 认知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a)-0249-02

1 传统的隐喻研究

西方自古有研究隐喻的传统,分别是从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这三个层面进行。

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根据一种类比和相似的原则,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后来和亚里士多德持同一观点的学者丰富了对隐喻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替换论”。他们都以相似为重点,认为隐喻是对词语的修饰。比如老年之于生命,相当于黄昏之于白日,因此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将黄昏称为老年或将老年称为黄昏。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隐喻,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对隐喻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哲学探讨的是真理问题,而隐喻是花言巧语,与哲学大相径庭。

最早由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是隐喻研究向语言学方向转变的一个开端,提出话语成分在具体的陈述中互相激活和渗透,即“要旨”和“载体”互相影响对方,形成一种张力,继而形成隐喻现象。“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1]。”此后的本旺尼斯特、乌尔曼等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中,并且意识到了两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存在于人的认知中。

2 隐喻的认知观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以一种认知的方式重新研究。人们意识到,当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造就了人类的隐喻语言。其中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研究隐喻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

第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传统的隐喻观忽略这一点正是因为隐喻已经深入到人类的认知里,人类对此习以为常,是无意识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比如传统隐喻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谚语,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金钱的隐喻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认知中。金钱是我们熟悉的,容易认知的,我们用它来概念化时间。

(1)你在浪费我的时间。(wasting)

(2)值得在那上面花时间吗?(worth)

(3)我们的时间快用光了。(running out)

英语动词更加一目了然,汉语和英语情况差不多。我们通过隐喻把时间概念化成和金钱一样,是可以节省、可以浪费、可以花可以计划的东西。

第二,隐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多孤立的隐喻都能找到联系,形成隐喻群。比如著名的“导管隐喻”,它指出言语交际就好像運送包裹,我们的观念就是被送出去的物品,它被放在语句这个容器中,送到接受者那里,接受者再把物品从容器中取出,这样的隐喻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第一个隐喻,观念是食物。比如“未加工的事实”,“难以消化的事实”,“贪婪地汲取知识”等。第二个隐喻,观念是植物。比如“刚萌芽的想法”。第三个隐喻,观念是资源,比如“挥霍我的信任”,“这种看法很普遍”等。这样的关于“观念”的隐喻有很多,他们并存并不矛盾,可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关于观念的隐喻群。

第三,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质的,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一直以来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的。这是隐喻最重要的特点。隐喻不仅根据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去构造其他事物的认识模式,而是整体性地将认知模式的内部结构关系转移,是两个范畴系统之间一致性的对比[2]。

也就是说,莱考夫等人的隐喻观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隐喻观,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不是修辞上说的比喻,不是“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语言;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大量无意识存在于语言中的,是“请不要浪费我的时间”类型的语言,本文讨论的也是这样的隐喻。

3 莱考夫:隐喻的三种类型

莱考夫总结了三种隐喻类型,分别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结构保持不变,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莱考夫在结构隐喻中分析的最为细致的例子是“论争”(argument)。它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论争是旅行、论争是战争、论争是容器”和“论争是建筑物”。这四部分分别说明论争的不同特点,这四部分就是四个结构。近年来有语言学家归纳总结了一些人们常用的结构隐喻,比如死亡——离开,理解——看见,世界——舞台,生气——危险动物等。

方位隐喻不是用一个概念构造另一个,而是在同一概念系统内部,通过空间方位名词组织起来的。人类对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是很容易获得的,因此人类借助这个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最常见的隐喻是,上——高兴、有意识、健康、好、多,下——难过、无意识、疾病、坏、少。比如:I am in high spirits/I am feeling down/wake up/he fell ill/turn the heat down等。我们人类睡觉时是躺着的,站立时是清醒的,悲伤压抑时往往呈现低垂的姿势,情感状态饱满时呈直立姿势,而情绪高涨健康等对人类来说是好,反之是坏,由于上述这些因素,存在这样的隐喻就不难理解了。人类对空间的理解非常充分,因此这类隐喻非常常见,而且大部分隐喻和相关概念联系非常紧密,以至于难以拆开分析。

本体隐喻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将一些抽象概念,如观念感觉等视为有形的离散的实体,方便我们去把握和理解。比如:对考试的恐惧让他不敢来上学/这世上有太多的仇恨/理解它要从两方面入手,上述三个例子分别通过加指称、量化、分层次三个办法使抽象事物实体化[3]。本体隐喻中最重要的是容器隐喻,由于我们对容器的经验太丰富了,因此这类隐喻非常普遍。只要我们能界定它们的时空边界,它们都可以被隐喻为容器。比如视野、比赛、活动、状态等。

(1)那艘船进入了我们的视野;(2)他退出了比赛;(3)我从劳动之中获得了满足;(4)她从昏迷中醒来。

我们发现这样的隐喻已经和我们的日常语言紧密结合,难以看出这是隐喻了。这说明人类已经习惯于用具体的事物思考抽象的事物,隐喻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即隐喻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知道人类不可能无止境地创造新词,遇到新事物时,我们选择在熟悉事物基础上,寻找新事物和原有事物的联系,以此来认识新事物,因此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既然来源于两个概念的相似,但一定不是只基于物理特征的相似,我们在感知事物时,是通过各种感官共同作用,而不仅仅是视觉。比如“山脚”这样的语言不是我们讨论的隐喻。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生理现象和物质经验,人们在认知领域对两个概念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197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语言学夏令营上,产生了四个举世瞩目的报告,其中之一就是Paul Key关于色彩词的报告,它证明了人类认识和理解事物都需要人类认知系统的参与,或者说,人类自身构造了世界。人类的认知模式有创造性和共性,这也说明了很多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一致性。另外一个原因就要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经验了。

4 汉语文化中的隐喻

事实上对隐喻在认知方面提出见解并不始于莱考夫,例如人类学家 Bebjamin Lee Whorf在1939年提出:“我们如果不通过与身体有关的隐喻就几乎无法指称哪怕是最简单的非空间情景,我们的隐喻系统,利用空间经验来命名非空间经验……”语言学家Weinrich在1958年提出:“事实上,每一个词都可能拥有隐喻意义,每一个事物都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4]。”众多对隐喻的看法互相交织,有助于人类更好的理解隐喻,我国自古以来也有其特殊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笔者从古诗词和成语入手,总结了根植于我国文化内部的一些隐喻现象,我國自古以来就是通过空间和实体来认知抽象的事物。

第一,梦的隐喻。梦是容器,梦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本体隐喻,它有明显的时空边界。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傍人不知梦中事,唯见玉钗时坠枕。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第二,关于智慧的隐喻。首先,智慧是金钱。足智多谋/学富五车/他是一个喜欢卖弄才华的人/恃才傲物/不要浪费你的才华。另外,智慧是水。才华横溢/这几句话滋润了他的心。

第三,关于爱情的隐喻。爱情是自然景物。碧海青天/海誓山盟/落花流水/比起激情澎湃,我更喜欢细水长流。

第四,关于事业的隐喻。事业是植物。公司发展欣欣向荣/他的事业开始焕发蓬勃生机/硕果累累。

关于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隐喻,大多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母题。但文学隐喻也是隐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尤其需要对生活的感悟力和洞察力,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中的隐喻要和修辞学中的隐喻区分开。

对隐喻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充分,但是人们认识到了隐喻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它既然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其他领域,帮助人们认识新事物,命名新事物,因此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隐喻都正在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3] 高远.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97-98.

[5]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2):9-16.

[6] 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