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新军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内容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基于这种发展形式下,社会上各行各业都需要计算机应用人才,这就需要当代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熟练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社会岗位,而高等院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各式各样的人才,其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定,因此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如何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技能,是当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三方面进行思考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 思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a)-0158-02
国家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得到跨越性的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环境中,在这种形式下计算机的应用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问题,而是用于处理生产生活中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这种发展形式促使高校毕业生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计算机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此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把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计算机的相关技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切实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在于,首先要了解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然后根据调查情况进行课程设置。
1 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会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这两门公共课程,前者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并熟悉相关程序的使用;后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得了解计算机的一些需要,能简单的编写相关的语句,在现阶段一些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换成办公软件操作课程,这种更有益于学校和社会对接。除了公共课程外相关专业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安排一些计算机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1 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方向不明确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计算机的培养方向比较模糊,例如材料等相关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建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同学们具体学习的还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其它计算机课程设置数量不是很多,这就不能保证学生可以扎实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这种培养方式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出现这种问题可以间接的反应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概念不是很明确。
1.2 基础教育和能力提升脱节
现阶段虽然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问题,并且高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上,这种培养方式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对于一些涉及计算机较多的专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并没有一个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这种基础教育和能力提升脱节的方式不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太多的帮助。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分类
计算机操作是指通过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计算机的使用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一种是对计算机软件的直接应用。前者的具体操作流程为确定实际问题将具体转化为抽象模型,然后根据模型构造算法,接着编写程序语句,完成以上流程后需要对新系统进行调试,成功后即可进行运行。而计算机软件应用相对就简单很多,用户只需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相关功能的软件,然后输入对应的参数即可获得结果。
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关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一种是关于计算机的数值处理。在前面提到计算机的使用可分为系统应用和软件应用。综合起来我们可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为数值处理计算机系统应用、数值处理计算机软件应用、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应用、数据处理计算机软件应用四大类。作为高等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计算机的应用类型,然后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在原有的公共课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课程,加强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突出。
3 计算机课程建设
(1)对于以系统应用、数值计算为主的学生,由于系统开发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同学们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会根据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构造模型、根据建立的函数关系写出算法、接着对开发系统进行调试,最后投入正常使用。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应用,需要同学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这类学生除了学了公共基础课程之外,在课程建设上还应该设置“算法构造”、“计算方法”等课程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培养,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熟练的操作能力。
(2)对于以权利应用、数值计算为主的学生,与前者相比后者不需要算法构筑等复杂过程,只需根据实际需求,将这种需求转化成计算机语言输入到软件中即可输出结果。这比前者要简单的很多,这类学生在计算机培养过程中应该侧重数学软件的应用。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在原有的公共课基础上还需要开设“数学建模”等相关课程,让同学们了解计算机的基础上,会应用计算机语言构造一些简单的算法,能设计出一些简单程序。
(3)对于以软件应用数据处理为主的学生,相比较前者而言后者只需要初步了解算法,能构造出一些比较简单的算法,但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数据结构组成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地了解数据库的结构,因此高校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除了安排公共课外还需要设置“数据库结构”课程,该课程要加大课时的长度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程度,确保学生能深入了解数据库结构化频繁为简单。在课程顺序上应该在了解计算机基础之后再进行数学组织和结构的培训。
(4)以软件应用数据处理为主的学生是这四类计算机应用分類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学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算法语句等步骤,重点是学会软件的使用。并且以软件的应用、数据处理为主的软件应用,是所有专业的同学都应该掌握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建设课程。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数值分析等软件的使用,因此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重点是数据的分析操作。而对于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制图。所以课程建设要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
4 课程内容梳理
目前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仍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上,这种课程内容只能确保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很多专业都与计算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导致高校学生在专业领域计算机操作这一环节薄弱,所以高校应该重新梳理计算机教学内容,从实际问题出发找出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强专业和计算机的结合,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后期的实践课程,切实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在就业竞争激烈以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无疑可以增加竞争优势。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计算机应用进行分类,随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希望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纳.基于计算机文化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191.
[2] 王金洪.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微信平台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2017,43(13):48-50.
[3] 李凤巧.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培训,2017(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