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菁
[摘 要] 小学美术创作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开展艺术创造活动,强化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为了让学生保持美术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融入美术创作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小学;美术;创作;健康心理;引导方法
小学美术创作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和能力训练的教学任务,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美术素质的重要载体。而美术创作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生身体发育还没有到达成熟阶段,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有待提升。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知识和技法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指导落实美术教育目标。
一、在美术创作理论教学中引导健康心理
美术创作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要想顺利地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而很多的美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学习难度,这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让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出现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美术创作理论教学当中就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第一,解放学生天性,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发展创作开放性的时空条件。引导健康心理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的天性和潜能得到解放和充分的发挥,让他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了让学生在创作当中解放天性,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闭目思考,聆听海浪的声音,充分感受以及想象海底世界有哪些景色,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有关于色彩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让自己感受到的海底世界景色用多样化的色彩表现出来。第二,通过美术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理论,同时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平臺,增强学生的心理平衡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将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快乐的舞蹈”时先为学生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鼓励学生用差异化的线条描述自己的聆听感受,既对学生进行线条理论知识的渗透,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美术创作实践教学中塑造健康心理
在完成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创作实践当中丰富学生的美术技法,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当中展示自身的创新精神、创造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质。而美术技法学习必须要通过反复实践的方法来获得,因而需要对学生勇于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塑造。而教师要注意在不同的实践学习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将技法教学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度进行进一步的提升。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让学生将正确习惯的培养和美术技法的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技巧,增长学生的美术创作自信心。第二,通过规范学生美术创作行为、技术应用方法等使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意志,让学生创作出完整合理的美术作品。第三,在技法教学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美术创作的特征以及个人的认知特点,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在美术创作评价环节中培养健康心理
教师要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在评价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丰富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增强创作自信心,提高创新能力。在美术创作的评价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以及要求,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选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发现他们作品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塑造强大的自信心。
总之,健康心理在小学生的美术创作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夯实学生的创作基础和创作技能,应该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着手,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美术审美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在美术创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天强.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4):68-69.
[2]赵枫.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初探[J].亚太教育,2016(2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