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娟
摘 要: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这四种能力之一“读”。“读”在这四种能力中虽然排在第三位,但并不代表它的重要性比“听”和“说”弱。我觉得这四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并列关系,不分伯仲。
关键词:教学 课堂 引读
说到“读”,我们自然会想到朗读。我喜欢朗读,也喜欢听学生朗读。相信老师们也早就已经认识到“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无论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写景的也好、写人的也好、记事的也好,只要我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成型的经验,也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但我愿意把自己曾经看到过和经历的几个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案例一:
一、关键处引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大家都很熟悉,虽然已经被证实这个故事纯属虚构而且故事情节有些牵强,但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常常被老师们拿出来推敲。“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時……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文字重复的使用表示时间段的词语,貌似比较啰嗦,实际上作者是为了说明这是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父亲。我在网上曾经看到过比较成功的一个课例: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漫长,体会父亲焦灼的心情和寻找的艰辛,进行了这样的引读训练:
老师说:是啊,36个小时,2160分钟,129600秒,多么漫长的煎熬啊!儿子还在废墟里等着父亲来救他。多一分钟的等待就多一份死亡的威胁,早一秒钟的发现,就意味着多一份生还的希望,于是学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
老师又说:在这36小时里,绝望的人们陆续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坚信儿子一定在地下等候着他。学生又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
老师最后说:此时此刻儿子在废墟下生死未卜,父亲更是焦急万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父亲的疯狂举动让人们都把他当做了疯子,但他还是……,学生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
我觉得这个老师这就是抓住了关键点,通过反复的引读,既达到了体会情感之效,又在诵读中积累了语言,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精妙,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案例二:
二、提示式引读
这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引读方法。说白了就是根据提示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比如我在讲“甘罗”这课的时候就大量的运用了这种引读方法,比如,甘罗最后和秦王据理力争,用事实证明公鸡不能下蛋的时候,我先问学生,甘罗会怎么样的和秦王说这段话,学生很快就说出会:严肃认真的说、会一本正经的说,会理直气壮的说,然后我就顺势引读:甘罗严肃认真地说……,甘罗一本正经地说……甘罗理直气壮地说……学生顺着我的提示语很自然的就把甘罗说的话读得生动、形象。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就比硬生生的教给孩子干巴巴的朗读技巧效果要好。
案例三:
三、“变化式引读”
我今天讲授的《西门豹》这课,所运用的是“变化式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老师根据语境在原文中巧妙地略加点染,在适当的地方添上一些词语,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家也看到了,我在引导学体会完西门豹办法巧妙之后,是这样说的:
西门豹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到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因为河伯娶媳妇闹的,他决定将计就计,揭穿骗局,让老百姓明白真相,于是他说──
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他假装客气,不动声色地说──
惩治了巫 婆之后,他继续假戏真做,假装着急地对官绅头子说──
处罚了两个罪魁祸首之后,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让官绅们胆战心惊,也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清骗局。他继续客气地对官绅们说──
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在老百姓了解了真相之后,西门豹不露声色地说──
通过这样的语言渲染之后,不仅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的精妙,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案例四:
四、重复性引读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那么一两句特别经典、精彩、精妙的语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是体现作者用词准确的、可以是强烈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也可以是点明课文中心的。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句子进行反复的引读,达到强调、强化、感染、熏陶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爱美的梅花鹿”时,梅花鹿开始特别讨厌自己的两条腿,说它“有点太干巴了,那雪花一样的斑点也少得可怜。”可是当它遇到危险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双令它讨厌的腿让它有了脱离危险的可能,但是令它满意的那对“角”却让它丧了命。所以它最后战战兢兢地说、哭泣着说、懊恼地说:“唉,我真糊涂!我原来讨厌的四条腿,跑起来那样有力,可以救我的性命,而我赞美的角却如此不争气,今天是丧命在它手上了。”就是这样一句话,既写出了梅花鹿的追悔莫及,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所以我紧紧抓住这句话,反复的引导学生去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集体读,引导学生战战兢兢地说、哭泣着说、懊恼地说、沮丧地说等等。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思维就得到了启发,情感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再去体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吧,根据我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揣摩,使我感受到:反复引读,可以让课文的细节更加膨胀,让学生的心灵更加震撼,让文本的情感更加饱满,让创设的情境逐渐弥漫,让书越读越厚,让情越读越浓。
刚才谈到的那几点,都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型的做法和不成熟的观点,不敢奢望能够给老师们起到丝毫引领的作用,但我诚心的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点。
参考文献
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