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构思,写出波澜

2018-10-26 11:01张勤
关键词:波澜技巧文章

张勤

【摘 要】

作文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但通过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质量进行调查、评估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质量并不高,最突出的问题是文章不生动、无波澜,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构思。为此,本文就以初中作文教学为例,对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构思技巧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构思技巧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又有“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1]。换言之,写作文章要想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作文就需要富有变化,只有具有变化的作文才能够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从而给读者更多的联想与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而在写作时,要想写作的文章具有波澜,首先需要对文章进行精巧的构思。所以,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构思的问题,就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构思的技巧,从而学生才能在写作时进行精巧构思,写出波澜,提升写作的质量。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对初中作文教学构思技巧进行分析与总结。

1.抑扬法

所谓的“抑扬法”,实际上指的是节奏具有高低起伏的一种写作手法,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抑扬”的写作方式,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常提到的抑扬手法。这种手法在艺术创作中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手法,其通过对同一种描述对象根据前后的不同时间段,对这一对象进行褒义或渲染,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2]。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该中写作手法,能够让学生在作文构思上更跌宕、曲折,使得文章达到一种波澜起伏的效果。

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抑扬法”,可以借助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技巧进行感受、体验,从而渐渐形成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对学生展开作文教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抑扬交错的写作技巧对文中“长妈妈”进行了描写。首先是写她的缺点,这属于“抑”的部分,但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又在描写中极尽针砭,“抑”中带“扬”。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先抑是为了后扬,通过前面的“缺点”与后面的“伟大”形成强烈反差,以此突出“长妈妈”的伟大,表达出作者对她的深深“敬意”。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思考与探讨,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段落,细细品读文本的写作方法,最后教师再对文章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并让学生参照课文,进行模仿写作。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 “抑扬法”的写作技巧。

2.巧合法

“无巧不成书”是艺术界的一句行话,巧合法是通过利用一些偶然事件的巧合或误会,以达到一种戏剧效果[3]。在生活中常由于信息隔绝引起矛盾、冲突、造成误解或错觉的情况,同时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巧合,很多优秀的作家之所以能够利用巧合情节写出优秀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偶然事件来挖掘必然的生活哲理,使得偶然与必然达到辩证统一[4]。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学会运用巧合法写作,则能够使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使文章达到一种对比、映衬或是讽刺的效果。

在巧合法技巧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借助一篇课外优秀的小短文《一把螺丝刀》作为教学的例子。在这篇短文中,讲述的是一个“小偷”刚要撬门,却被“孩子”撞了个正着,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巧合”;而后小偷以“喝水”作为借口,孩子却请他进门;当他问到孩子的“爸爸”在哪时,孩子却说爸爸是“贼”被抓走了;最后,在他将要出门的时候,孩子提醒他“螺丝刀”忘记拿了。在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中,多次运用了巧合的手法,将小偷与孩子通过“巧合”设置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相遇,刻画了孩子“纯真”的本质;同时又通过小偷与孩子爸爸身份上的巧合,将其编入到一个悲剧故事中,给读者内心带来沉重的一击。文章通过由于巧合、误会而展开的对话,将孩子单纯、善良与天真等特点鲜明的描绘出来,不仅撼动了小偷的心,更是触动了读者的心。教师通过这一课文阅读文的引入,再配合人物关系的解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巧合法”所带来的戏剧性表达效果,并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尝试写作,从而培养学生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应用能力。

3.情节转折法

所谓的“情节转折法”是指写作时在对情节、场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按常理出牌”,也就是不按照人正常的思维习惯设计文章的情节,而是通过情节的突然变换,以达到“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5]。这一种文章构思的方法实际上与前文提到的“巧合法”同样具有戏剧性效果,使情节大起大落,文章一波三折,从而紧扣读者心弦;而在情节的变化中,能够将文章主旨、人物性格充分体现出来。

例如,在王安石的《伤仲永》中,作者就运用了情节转折的手法充分突显了文章的主旨,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故事的转折,给读者一种戏剧化的感受。文中通过围绕着“方仲永”为全文线索,讲述了“方仲永”从一个“神通”,但由于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并将他当作造钱的工具,而最后逐渐变成“普通人”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故事的第一个转折;而后以“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为第二个情景转折点;最后通過“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也是一个转折。文章通过“神通”到“普通人”的转折,让读者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中间以“不使学”作为这一转折的衔接点,又给人一种情理之中的感觉。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转折,以此来突出文章主旨,用以告诫人们不能单纯地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强调了后天教育与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情景转折法”时,通过以这篇文章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情景转折的构思技巧。

4.联想法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本创作,其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同时还是对主观情感的表达[6]。所以进行写作构思的过程中,思维的发散即联想法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技巧。纵观古今中外文学,联想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現的频率很高,其在作文教学中,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写作手法[7]。在初中作为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适当进行联想,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另一方面,还能刺激学生思维的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以,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以提升学生在写作中联想法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中“归园田居(其三)”这一篇古诗词作为例子,向学生传授“联想法”的构思技巧。在这篇诗词中,作者表面上看似在描写乡村自然的风光与环境;但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对人们自耕自食的生活景象,以此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场景,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联想到了追逐名利、荣华富贵而被扭曲的人性。作者通过借助日常农业劳动中的景象,而联想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逐渐上升到思想层面,从而在联想中悟出人生哲理。所以,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类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表达自我的观念,以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交流、讨论中发散思维,形成联想,让学生在文本鉴赏中能够学会从浅显的文字中,利用联想,挖掘文章的真谛。最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法进行立意、构思,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的思维,写出更多具有波澜的文章。

【结 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初中学生作文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写作构思技巧的培养,明确精巧构思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授抑扬法、巧合法、情节转折法以及联想法等写作构思技巧,从而使文章能够达到跌宕起伏、层层波澜的效果,给人一种引人入胜、意想不到的感受,从而实现“以情动人”,激发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只有经过精巧构思,富有波澜的文章,才能称得上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白东霞.修辞知识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写作(下旬刊),2016(11)

【2】冯桂章.精巧构思,写出波澜——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构思技巧【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

【3】张传军.精巧构思,写出波澜——初中作文教学构思技巧【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1)

【4】陈晓燕.以生活为基础开展有效作文教学【J】.语文天地,2016(8)

【5】刘庆鹏.让初中作文教学燃起熊熊的创新之火【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2)

【6】惠忠,守斌,淳茗.善设误会震撼人心——误会法写作技法揭秘【J】.初中生,2016(27)

【7】彭成.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有故事”之构建【J】.快乐阅读,2016(6)

猜你喜欢
波澜技巧文章
波澜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