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汇婷
让学生诵读优秀诗词,是培育他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孩子们仁义敦厚的人格形成,开启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应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优秀诗词的教学,在逐步探讨诗词教学的良好思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也不可否认,目前一些学校的诗词教学现状仍不理想,甚至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跟风,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一律强制学生每学期背诵指定数量的古诗词,为了完成背诵任务,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学习积极性不高,古诗词的积累变为了纯粹意义上的应付考试。
2.有些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僵化,不灵活,纯粹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一味地让学生苦背,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熏陶情感、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
凡此种种,必将影响到学生人文底蕴的打造,导致学生深层次人文知识的匮乏、人文素质的低下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把核心素养培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为此,近几年来,我结合教学实情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的微尝试。
一、诗词进校园的资源开发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直至现代诗歌,无不具有吟唱诵读、可书可画的价值,这无疑是开展诗词教育的极其丰富的资源。我们的做法是:
1.精心选编校本诗词。我们把优秀的诗词进行分类:借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赠友离别诗、母爱亲情诗、思念家乡诗、宫怨闺怨诗等。有从《唐诗宋词》中引进的,有从外地教材中筛选的,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口诵中引进的……不一而足。
2.建构循序渐进的传统诗词学习序列。我们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创建诵读目标,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学习和背诵的是比较浅显易懂的20首唐诗,大多为朗朗上口的五言律诗。三、四年级学生每学期学习和背诵的是唐诗20首,大多为托物言志的七言律诗。五、六年级学生每学期学习和背诵20首唐诗或宋词,大多是关于爱国的或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
二、诗词进校园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1.营造诗词进校园的氛围。我们主要通过早读诵读10分钟和课前2分钟选择性地背诵古诗词(提倡班级课前背诵诗词,每周达到熟背一首)。每周一升旗时间各年级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展示背诵成果。语文教师把诗词教学纳入常规的校本教研之中;学校每天利用广播、校刊等形式广泛宣传,激发学生学习、背诵诗词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学校环境,研究和布置诗化的校园,让诗歌上墙,让墙壁说话。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学生的文化根基,还切入了德育,对传承祖国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校园内移步易景,廊道文化、诗词版画等,處处洋溢着浓厚的诗词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得知识,受到教益,不知不觉中得到文明、优雅的诗化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改进诗词教学方法。实践“知诗人,解诗意,明诗情,诵诗文”的教学模式,夯实教师的诗词教学。教师利用一切资源挖掘诗化教育的内涵,创设诗词教学的情景,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诗的意境,诗的活力,真正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喜欢读诗词、诵诗词,做小诗人的良好氛围。
3.用实践活动助推道德体验与践行。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古诗文素养竞赛、优秀诗词教学的达人挑战赛、诗配画展示、我心写我诗等,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在悄无声息的熏染、锤炼中逐步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审美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诗意盎然的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道德体验、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形成了道德感悟和体验,逐步积淀成为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德育也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走向自律,道德情操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三、诗词进校园的评价
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探究和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导向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的能力及学生背诵诗词的数量和质量的考查,进行教师的量化赋分。这样做,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转变,对中华诗词教学的研究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师的身体力行,让校园优秀诗词诵读的热情不断高涨,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塑造出了儒雅的教师形象。
2.主体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的评价,辅以诗词考级评价。考级手段采用古诗文素养竞赛为主,背诵的量为辅的形式进行评价。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3.受众普评。诗词诵读,重在氛围。我们在社区内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还发放了学校汇编的诗词手册,以吸引家长参与。越来越多的家长以及左邻右舍的市民陪着孩子参与进来,家长们也补上了缺失已久的诗词课,学校在所波及的范围内唤醒了公民学习古诗词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