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华, 于亚梅, 李茂巍, 姜梦妮, 鲍礼智, 郑 兴
老年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越来越多。术前重要的是如何对高危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及识别、制定个体化干预治疗措施。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不少冠状动脉介入风险评分体系[1-6],但并不针对高龄患者,《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中推荐的常用风险评分模型也不针对高龄患者[1]。为进一步研究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风险评估,本中心回顾收集整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既往病例资料,初步建立一简单易行的风险评估模型,用于评价预测>75岁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院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情况,但该模型评分是对既往资料回顾性研究,仍需进一步验证及完善[7]。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院内MACCE发生率,探寻适应中国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疗风险评估体系。
连续入选长海医院2015年1至9月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治疗的高龄患者344例。入选标准:①入院时年龄≥75岁;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管径狭窄程度>50%(目测判断),确诊为冠心病;③院内PCI治疗,至少植入1枚支架。排除标准:①患者及家属拒绝随访;②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感染、严重肝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疾病。
完整统计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冠心病监护治疗病房(CCU)天数;既往病史,如吸烟史、高血压史、PCI治疗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史、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周围血管疾病史、肾功能不全史;入院临床特征,如PCI指征、急症PCI治疗、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二次住院情况;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如术前、术后24 h血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同功酶、脑钠肽(BNP),入院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手术情况,如PCI路径、对比剂类型、对比剂总量、手术持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术中植入支架数、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后MACCE发生情况,如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须急症PCI治疗、须急症CABG治疗、脑血管意外事件。
对比剂肾病:对比剂应用后48~72 h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血清肌酐水平升高44.2 mol/L或比基础值升高25%,同时排除其它肾损伤因素[7]。肾功能不全:既往诊断为慢性肾病2~5期或入院血清肌酐水平>133 mmol/L[8-9]。 周围血管疾病:颈动脉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既往有狭窄史;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及由下肢动脉疾病引起的下肢溃疡、跛行、截肢及接受过相关干预治疗(下肢动脉血管成形术、旁路移植术/其它血管介入治疗等)[8]。完全血运重建:PCI术后所有主要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无>70%残余狭窄。不完全血运重建:PCI术后遗留任何1支以上及分支残余狭窄≥70%。
该风险评估体系各危险因素评分自1分至3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3分,总分为0~11分,其中急症PCI治疗为3分、肾功能不全2分、左主干病变2分、糖尿病史1分、心肌梗死史1分、C型病变1分,植入支架≥3枚1分。总分≤2分为低危组,3~5分为中危组,≥6分为高危组。
基于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PCI和外科手术协同研究(SYNTAX)的评分系统,采用冠状动脉树16分段法,综合考虑冠状动脉优势分型、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病变特征,对直径≥1.5 mm血管进行评分。该评分系统评价每一病变的总分值,即为SYNTAX评分。SYNTAX评分0~22分为低分组,23~32分为中分组,≥33 分为高分组[10]。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为验证已建风险评估模型在新进人群中的预测和判别效能,入选患者危险因素信息带入预测模型,对所获预期结局与真实结局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计算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指标,评判其预测和拟合效能,并与该模型既往研究组相应指标作对比评价。
344 例高龄患者平均年龄(79.69±3.92)岁,其中<80岁 182例(52.9%),80~84岁 117例(34.0%),≥85岁 45例(13.1%);男 195例(56.7%),平均年龄(79.58±3.94)岁,女 149 例(43.3%),平均年龄(79.83±3.91)岁。既往伴各种疾病和/或相关手术情况,见表1。
患者PCI手术前后各实验室检验指标统计结果,见表2。
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析显示,3支病变患者比例最高,为151例(43.9%);左主干病变患者为38例(11.05%);C型病变患者比例>50%,为176例(51.16%),见表3。患者植入支架情况分析显示,平均植入支架(1.74±0.89)枚,植入支架总长度(44.76±27.31) mm,植入支架总直径(5.26±2.78) mm;植入1枚支架比例最高,为162例(47.09%);国产支架植入比例明显高于进口支架,见表3。
表2 入选患者实验室检验资料 x±s
表3 入选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植入支架情况
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27例(7.84%),主要为冠状动脉夹层(10 例,2.91%)、迷走反射(3 例,0.87%)、对比剂过敏(2例,0.58%)、急性心力衰竭(3例,0.87%)、低血压(3 例,0.87%)、缓慢型心律失常(5例,1.35%)、冠状动脉穿孔(3 例,0.87%)、室性颤动(1例,0.29%),其中需植入临时起搏器3例(0.78%);经积极抢救治疗,无一例术中死亡。
患者发生院内MACCE共15例(4.36%),其中死亡 9例(2.61%),再发心肌梗死 2例(0.58%),脑血管意外事件4例(1.16%)。
根据高龄冠心病患者PCI风险评估评分,前瞻性纳入344例入选患者,将收集的危险因素信息带入PCI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风险评分计算其预测术后院内MACCE发生率,并与真实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表4,图1)。随着PCI风险评分增加,预测与实际观察到的MACCE发生率均呈升高趋势并基本拟合。该模型ROC下面积为0.747(图2),95%CI=0.629~0.865,P=0.001,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 χ2=2.731,P=0.909。
表4 PCI风险评分预测MACCE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率分布
图1 PCI风险评分预测MACCE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率分布
图2 PCI风险评分预测术后院内MACCE的ROC下面积
PCI风险评分分层分析显示,253例(73.55)为低危组,75例(21.80%)为中危组,16 例(4.65%)为高危组;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吸烟史、高血压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组应用分次PCI策略患者比例最高(5例,31.25%),与中危组、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住院时间[(8.75±7.48) d]最长,左主干+多支病变比例(6 例,37.50%)、SYNTAX 评分(22.72±16.33)最高,与中危组、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和高危组糖尿病史比例、术中对比剂用量、SYNTAX评分、左主干+多支病变比例、二次住院比例均明显高于低危组(表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冠心病患者PCI风险评分评价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术后 MACCE 发生率分别为 2.77%(7/253)、6.67%(5/75)、18.75%(3/1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708,P=0.003)(图 3)。
Cox模型预测术后MACCE危险因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冠心病患者PCI风险评分、植入支架枚数、糖尿病史和急性心肌梗死史是院内MACCE预测因子(表6)。
Cox模型预测术后MACCE危险因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冠心病患者PCI风险评分和植入支架枚数是院内MACCE独立预测因子(表7)。
我国至2009年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入口数12.5%,达1.67亿人[1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冠心病患病率有增高趋势,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1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逐年增加。许多研究评估PCI时常将高龄患者排除在外[13],而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较中青年患者多,伴发其它疾病比例大。本研究344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中74.4%伴发高血压病,31.7%伴糖尿病,15.1%伴高脂血症,PCI术后出现不良预后概率更高,因此需要得到更多关注[14]。有研究显示,接受 PCI治疗患者中≥75岁高龄患者超过20%[15]。老年人PCI术在早期预防、不同人群治疗策略、术中罪犯血管识别和处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16-18]。国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中特别强调,对老年患者选择治疗策略,应建立在对各种合理的急性期处理和长期治疗收益/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19]。更重要的是,PCI围手术期如何对高危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及识别。国外已建立不少PCI风险评分体系,但并不针对高龄患者,且在大部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75岁患者排除在外[20]。《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推荐的常用风险评分模型也不针对高龄冠心病患者[21]。这些评分体系是否适用于高龄冠心病患者不得而知,国内也无类似研究[22]。为进一步研究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风险评估,本中心通过对既往病例资料回顾整理,采用统计学分析初步建立了一种简单易行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价预测>75岁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以便据此识别高危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7]。
表5 术后MACCE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n(%),x±s
图3 低危、中危、高危组术后MACCE发生率
表6 院内MACCE预测因子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7 院内MACCE预测因子多因素分析结果
根据该风险评分,本研究入选患者中253例为低危组,75例为中危组,16例为高危组,表明高危组患者(最高分9分)较少,低危组患者比例最高,表明本中心对高龄患者选择PCI治疗较慎重,予充分评估风险,也提示该模型危险因素纳入是否偏少。在7个因素中,除急症PCI治疗、肾功能不全史、左主干病变外,其余均为1分,而入院急症 PCI治疗仅26例(7.5%),肾功能不全史25例,入院肾功能不全21例,左主干病变38例(11.05%),比例均较低,可能是造成高危组比例低的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史仅为1分,有可能造成部分肾功能正常、非左主干病变、未行急症PCI患者评分为低危、中危组,造成风险评估不足。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吸烟史、高血压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组院内MACCE发生率均最高,应用分次PCI策略比例最高,住院时间最长,左主干+多支病变比例最高,SYNTAX评分最高;中危、高危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术中对比剂用量、SYNTAX评分、左主干+多支病变比例、二次住院比例、院内MACCE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危组;这些均说明中、高危组患者病情重,病变复杂,住院时间也长,发生院内MACCE概率大,术者决定应用分次PCI策略比例较高。
高龄冠心病患者PCI风险评分纳入因素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包括临床诊断(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PCI治疗策略(急症 PCI)、冠状动脉解剖(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术中支架植入(≥3枚)等方面。但该评分缺乏心功能评价相关指标因素及其它中心资料验证,仍有一定局限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