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018-10-25 11:35黄群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目标教学

黄群峰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所有人都已经开始意识到语文已经成为学科之首,重中之重。但纵观近年的中考、高考形式,语文试题难度之大,范围之广,令广大教师和考生一头雾水。语文学习貌似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那么教师该如何教,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掌握语文技能呢?

关键词:目标 教学 语文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准课堂方向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很多时候,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成了两张皮,目标是目标,过程是过程,教学过程全然与目标不搭边。以至于每节课师生都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很好把握教学目标的确立,并有效落实。

我在执教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制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两点: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二是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授课过程中,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目标的突破上,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话题概括课文内容。首先针对不同学情,对症下药。因为概括主要内容这一能力,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不一样,三四年级可以逐渐渗透、引导,可以用填空、引读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概括能力,就要侧重于指导学生体验概括方法。其次,不同的文体,概括的方法又不一样。记叙文,要说清谁在什么时候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其实也就是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侧重于事物的不同方面或特点、作用等。一般说理性文章要从不同角度说清楚作者的观点。最后,语言组织。要求概括主要内容,力求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一节课下来,学生不光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还在概括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提高。

在落实第二个目标时,基于本课主要以人物对话呈现,一问一答,朗读形式上主要选择分角色朗读,师生互读,生生互读。很多时候,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课堂实施基本都流于形式。因为一节课上,读与不读,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且还浪费时间。素不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因为学生只有在读中才能理解、才能悟情、才能提高。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读的方法有很多种,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根据不同文体选择多样的读书方法,认真落实“读”的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一节课一旦确定了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就要想办法来落实,落实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如果每节课都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我们不愁学生的能力不成长。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目标,切不可脱离实际和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清晰学习目标,利于学生掌握

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着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着力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应该向数学老师学习,数学老师一节课只教一个原理、定理、定律或者公式,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教例题,余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做练习题,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语文课却没有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几乎每节课都在重复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教师感觉讲的挺细挺透,但是学生一遇到题,还是心塞。究其原因,还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限,一旦稍有变化,就无法适从。

语文课就是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仅凭几篇课文就想学好语文,那是远远不够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是学阅读、学作文的例子。因此,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不光是课文,而是通过课堂学习,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在识字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从字音上,要学会借助拼音、请教他人和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字形上,学会通过图解、猜谜、编儿歌、换部件等识字法,记住字形;从字义上,要学会与词语的理解相结合,能够借助字典、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弄清字词的意思;从书写上,要学会笔顺笔画规则,能够正确、规范和美观的写好汉字;在阅读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能够运用多种读书方法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受到熏陶、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其实,语文的这些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掌握,就可以在日常学习中自主阅读、独立学习。因此,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要关注和利用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置身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文教学还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课堂教学,一手抓課外阅读。课堂学习有限,而课外阅读无限。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和方法,让语文学习无限延伸,语文课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与日

俱增。

三、教学相长,一课一得

目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教那篇课文,都要从前到尾捋一遍,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法修辞…..面面俱到。即使学生一读就懂的自然段,教师也要反复讲解、研读。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一节课。课堂四十分钟,老师永远觉得时间紧张,不够用,学生永远觉得老生常谈,乏味无聊。课堂目标和学习目标指向不明确,每节课似乎都没有多少新意和变化。过程与方法目标里永远都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是,课内又都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这样的目标制定,就没有多大意义。课堂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学习目标,力求学生从每一节课中都有所获,知识点要有所取舍,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方向。学生一看就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真正难识记、难理解的知识点上,一课一教,一课一得。点滴训练,稳扎稳打,不怕学生学不扎实,学不好。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以学定教”,充分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及相互转化,才能做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教师教有了目标,学生学有了目的,教与学的方向都明确了,就不愁趟不出一条成长的阳关大道。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目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