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衍生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一方面映射现实社会,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现实社会。90后苦于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又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反映表达,一种自嘲意味极强的“丧文化”猛然兴起。在本文中,笔者将选取一些丧文化格言,借助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丧文化;隐喻
【作者简介】杨斯淼,辽宁大学文学院。
一、丧文化
近年兴起的“丧文化”是当代网民主体——90后生活的反映。简单地说,“丧”指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般的活下去。虽然以“丧”命名,感觉满满的负面情绪,但这种“丧文化”要表达的更多的是90后的年轻人的自嘲或调侃。
二、丧文化格言与隐喻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说“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和行动上,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中国古代文论中对隐喻的常见性也多有论述,如陈葵《文则》卷上丙云:“《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笔者认为,无论是西方大家笔下的日常会话还是中国先贤的《诗》《易》之辞都离不开隐喻,正是因为隐喻的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仍不乏味。
1.隐喻赋予形式以意义。语言具有线条性,即语言符号在使用中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只能在时间上进行延长。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时间又依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书面文字是由字、单词构成的空间物体。因此从空间角度加以观察,我们可以把看空间隐喻直接应用到句子形式上,为形式和内容提供直接联系。
在丧文化格言中,这种形式也极为常见。例如:
(1)人生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1a)人生总有雨雨雨雨雨雨过天晴的时候。
(2)暂时不太顺利,就算苦中作乐吧。
(2a)暂时不太顺利,就算苦苦苦苦苦苦中作乐吧。
(3)人生都是这样悲喜交加。
(3a)人生都是这样悲悲悲悲悲悲悲悲喜交加。
(4)要相信,假期迟早会来的。
(4a)要相信,假期迟迟迟迟迟迟迟早会来的。
(5)请你耐心等下去吧。
(5a)请你耐心等等等等下去吧。
(6)体重一定会慢慢减下去的。
(6a)体重一定慢慢慢慢慢慢减下去的。
(7)事情总会一件一件处理完的。
(7a)事情总会一件一件一件一件处理完的。
例句中将 “雨”“苦”“悲”“迟”“等”“慢”“一件”进行重复,突出事件持续时间长或是加强感情。这就是在隐喻理论中提出的“形式越多,内容越多”。名词重复表示那一类物体的数量之多;形容词、副词的重复表示程度之强;动词的重复表示该活动持续时间之长;量词的重复表示事物数量之多。
在丧文化格言中,借助隐喻,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进一步加强,更加凸显语句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内心情感。
2.隐喻借助文化存在。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该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是一致的,文化对于隐喻的理解有很大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待同一个隐喻的理解是不同的。隐喻的理解也离不开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撑,丧文化格言也是一样。例如:
(8)万事开头难,中间难,然后结尾更难。
(9)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是能纳很多妾。
(10)很多人在纠结到底是要嫁给爱情还是要嫁给金钱。到了结婚的年纪一看,发现这个问题,和小时候思考要考北大还是考清华是一样的。
(11)长得丑就是病,不然整形医院怎么叫医院呢?
中国有一句熟语叫“万事开头难”,意思是事情都是开始时难办,开了头就好办了,隐含着“开头之后的事情会比较简单”的含义。在这样的语义背景下,例(8)中,“中间难,然后结尾更难”则体现出做事的难度之大,不仅是开头难,中间、结尾都很难。例(9)则是建立在两个文化知识背景之上的,一是木心先生的一首小诗《从前慢》,常被引用表达忠贞不渝的真挚爱情。二是中国古代男性尤其是有钱或有地位的男性常常三妻四妾。前半部分心如磐石与最后一部分三心二意形成对比,凸显差异,达到讽刺的效果。例(10)的理解基于我国的高考制度。作为大部分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考虑考清华还是北大是多虑的,这里将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与考北大还是考清华划等号,意在表明考虑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是无用的,因为和考不上清华或者北大一样,是嫁不出去的。例(11)则更侧重于社会常识。大多数人是有病才去医院,在这种思维下,整形医院自然也是一样,进而说明需要做整形手术的人是病人,即前半句所讲的“长得丑就是病”。
三、结语
隐喻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句意上都对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用语中的隐喻带有的修辭作用更加突出,也使网络用语更加丰富而又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2015.
[2]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