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新茂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为学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主动进行探索,敢于质疑,主动创造,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宗旨。文章分析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现状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2.043
综合实践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亮点。该课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形式、内容、结构和基础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但在十余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因为实施的时间短,现有的经验、参照的标准少,实践课程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的障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为学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途径,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而新鲜的课程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摸索期,才能逐渐走向成熟并让人们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不例外。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尤为重要,它是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力保障。在以往的课程中,如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只要依据教材、教参,备好课,写好教案,将知识点逐一传授给学生,学生懂得了文章的内涵,知道了操作的原理就可以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比较简单,能够写对字词,答好问题,正确计算出答案即可。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要突破文化科的局限,它与文化科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可以因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而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不相同的教材,学生的考核方式也与文化科考试不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综合活动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程度,在活动中受到了哪些教育,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而当前学生评价标准仍然是以单一的笔试形式为主,要在实践活动中考查学生的成绩,因工作量大,人为因素多,很多时候会流于形式。考核教师业绩的统一化,要让不同教师使用不同教材,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因为成绩优劣、质量高低无法横向比较,导致教师自主开发、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设想无法实现。
(二)教师缺乏实施能力
实践课程考察与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而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就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要想获得一滴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现在的教学理念提出的是自主学习,课程标准改变了,教育理念更新了,但教师的思想没有转变,能力没有跟上。新的课程与老套的教育教学方法、形式格格不入,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综合实践课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任务一般都由相关的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很多教师就是照本宣科,在课堂内将书本上的文字读一读,讲一讲,师生互动交流更是“纸上谈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真真切切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开展活动,因为它没有可供参照的实践环节,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优化,非常考验教师的个人素养与综合教育能力。但是,目前的小学教师群体中能够具备如此全面、系统的能力的人很少,再加上大多数人是兼教这门课程,更无暇顾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教研问题,因此,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队伍根本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需求。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主动进行探索,敢于质疑,主动创造,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一) 确定课程价值属性,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教育教学不能光凭高喊口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明确其重要意义,认知其价值所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少,很大程度上暂时看不出对小学生的成绩有多大的影响,造成了教师的惰性,活动开展没有落实到实处,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落实。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定位,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学校决定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应该布置教师提前做好课程的专业培训。然而,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想从数学、语文、英语这些固有学科中摆脱出来,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从考试类学科课程的教育管理思维定式中跳出来,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这门课程,对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以及和其他所有课程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梳理。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进行定位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它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的不同之处,它是站位于课程之上的,是一门开放的、重视探究与体验的课程,学生要通过亲身经历去生成一些思考与能力,这是它高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内容。因此,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一定要做好课前的系统培训工作,让所有和课程有关的人认识到课程的属性,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还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相应的物质、人员等方面的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固课程实施力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是动态的,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具有连续性,活动的引导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强有力的耐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也在活动当中,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认真观察力。这些都在综合素质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是,当下的教师大多是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实践多年,即使是新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的过程中,也较少接触综合课程的教育,这就使得课程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先进行“能量补充”。首先,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职业理念长期处在更新状态中,充分吸收新理念的营养,善于和敢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其次,一些省市区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们要踊跃报名,在实践中练兵,也能和其他兄弟单位的同行进行交流,促进自我生长。再有,学校要利用假期组织系统的课程培训,让教师有一个集中充电的时间,使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反观自身、自我加码。
另外,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要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融入到课程中体验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学生的知识经验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善于汲取营养,真正让课程流动起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良性互动的桥梁,把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有途径都当作吸收和学习的途径,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好綜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与时俱进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进课堂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然不能放过这一优势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正好与互联网的属性一致。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鼠标一点,就能连通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所有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既帮助学生实现了交互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也让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空间成倍增加,甚至远在天边的人都可以因为一个共同的兴趣点变成沟通探索的伙伴。这恰恰是当下教育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三、结语
人浮于事,不去认真思考、研究,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意义,在学习中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用教育的慧眼带领学生走进新课程,走入生活,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