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燕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特点,依据相关教学目标实施智力训练,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记忆力训练,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语文学习中引发学生展开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智力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2-00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2.036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加强基本功训练,通过不断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
一、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观察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激发求知欲、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均有直接的作用。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我认为这应该结合课文教育,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观察、热爱观察。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给学生一种新感觉、新体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对植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观察后,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他们的观察所得,同时对周围的事物能有所感悟。
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多种多样,不求一致,但观察时要善于比较、分析,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抓重点地进行观察。在指导学生观察《放风筝》这幅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全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接着,我引导学生看图的局部具体画了些什么,把学生引导到画面中的主要人和物——以兄弟俩放“大蜻蜓”为主要对象,仔细观察放风筝的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时的动作和神态,使学生对画面有深刻的印象,感受到放风筝时的愉快心情。最后,我让学生总结观察的方法和顺序,以便加深印象。
二、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记忆力训练
记忆力的培养离不开训练。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力有差异,但是经过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人的记忆力是能够提高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经常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能够检验记忆效果的记忆任务。例如,记住生字、新词,背诵某一段或某一篇课文,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话,复述课文中的某一段等。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课文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掌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就会用较少的练习时间记住课文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识记教材,以发展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在练习中要经常变换练习方式,使学生的各种感观都参与进来。例如,通过朗读、默读、听写、复述、背诵等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眼、口、手、耳等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以增强记忆的效果。此外,还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记忆方法,并根据遗忘规律,经常组织复习,提高记忆效果。
三、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是教师运用生动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去,使学生有效地对课文所表达的意境或人物进行再造想象,以发展想象力。例如,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利用让学生边诵读诗句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出“昼景”“夜景”“童照”三张照片,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高。二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表象。无论是再造直接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要以丰富的知识和表象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得丰富的表象,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三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没有直接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心理活动,而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反衬邱少云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要善于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依据,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心理活动,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并且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在语文学习中引发学生展开思考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无论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还是智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参与。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听别人讲话、讲故事,如果能把其中所描述的情形通过想象在自己头脑中转换成具体生动的形象,就能加深对其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吟诵,用形象思维去构思,显现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材料。教學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共说了几句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使学生把作者说的这段话读懂。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作者分析得有没有道理,使学生从课文前后联系中发现作者的每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从作者的善于观察和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次,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一般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教学中,我们应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为课文想象合理的结局。教学《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分组讨论:青蛙怎样跳出井口?跳出井口后他会和小鸟说些什么呢?学生激烈地讨论着,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虽零乱,但富于创造性,结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