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制度实行改革和结构调整,招生数量激增,新的分校建立,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同时高等院校建设的窘迫性也日渐显现。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建设,书院文化被提出,并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基于此,本文对书院文化与中国高校校园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书院文化 高校建设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64-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而是转变成为人才的吸纳和竞争。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不遗余力,高等院校的扩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校日渐窘迫的境况也日渐展现。在此背景下,书院文化被提出,并在部分高等院校实行和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极为显著。也正是因为此,探索书院文化与高校校园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书院文化的浓郁气息发展高校校园建设质量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1 书院文化教育建筑分析
书院文化教育模式要追溯到我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均已经出现均、库序、学校、警宗、辟雍、伴宫、胶塾等机构,在教育制度推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古代的书院虽然呈现出一定的封建王朝色彩,但是其所蕴含的内涵和朴素韵味也不容忽视。书院一般都选在气候宜人、风景俊美、清幽肃静之地,并且在进行建筑建设时候讲究与自然的契合,宜人的尺度与多层次的空间组合,都让书院的“天人合一”理念得以充分彰显。书院教育讲究自学为主,注重思想的沟通和交流,居学为重的特点让其在当代的教育制度构建过程中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书院建设讲究灵活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比如北方多选用分栋式四合院布局,南方则选用毗连式庭院田径组合,结合地理气候等特点,不同地域的建筑群体特点更加突出,民间建筑地域性和书院文教性特质相互结合,让书院建筑以更为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2 书院文化与中国高校校园建设
2.1 教育模式的传承
高校校园在进行建设过程中,可以仿照书院模式进行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发展。首先,高校可以建立书院和学院两种体系教育,书院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纳入其中,进行通识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学院则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指导学生科学研究。其次,学院的通识教育和非形式教育要具有自身特色,做好周会、文化交流的有效开展,并给予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舞台,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第三,学院教育要注重学科的“混搭”,让不同学术理念、文化背景的学生一同生活,倡导文化、思想、情感的融合沟通,拓展学生视野范围。第四,书院功能要齐全,做好配套设施的构建,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第五,书院的领导、管理人员也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人文素养,做好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做好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
2.2 交往空间的塑造
做好校园交往空间的建设,能够带给学生身心的愉悦感,能够让学生对于院校产生亲切感,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首先,院校的选址要适宜,营造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以求心境清静,才能够让学生专心治学,良好的地址选取也为学生交往空间的营造创造条件。其次,创建步行的校园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交往空间予以拓展,实现人车分流环境构建则为学生打造更为静谧的学习环境。同时,校园道路的设计也需要将休憩需要纳入考量,休息座椅等设置能够让学生看书、交流,交往空间自然形成。第三,结合不同地域特点进行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比如多样化的围合形式,则能够让空间具有灵动性,也能够实现交往空间的丰富性。第四,建筑内外空间要注重相互渗透,诸如连廊、露台、活动平台等,都可以成为应用的重要形式,既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也为学生创造更多交往机会。
2.3 文化文脉的延续
高校校园应当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心无旁鹜,追求真理,实现文化文脉的传承和延續。首先,校园建筑在材料应用上要沉稳大气,注重低调包容环境的营造。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现代建筑将主色调设置为灰色,并搭配黑白予以点缀,浓郁的中国水墨画之风扑面而来,将学院特点展现无疑。其次,园内植物要注重层次感和多样化的设计,比如,高大的树冠能够带给人们遮蔽的空间,草地可以成为空间限定的底面,成排的树木可以围合成密闭空间等等,这些植物的错落有致排列往往带给学生更加细腻深远的引导作用,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第三,智者乐水,水环境的营造也起到了净化心灵,自然水的引入,流动水带的生气,都能够让校园的文化品位提升,能够让学生传统文化之底蕴。第四,融合传统文化进行建筑细节雕刻,诸如图腾、专业符号的融合,都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悠久历史,能够让学生让学生感受我国浓郁的宗教、哲学、民族、风俗习惯、气候特点,进而让学生的求学意识更为强烈。
3 结语
高校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圣地,更加需要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结合书院文化的内涵进行校园建设,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而且能够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能够让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中国体系文化的更好构建。
参考文献:
[1] 李祖红.论书院的文化韧性——以皖江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77-79.
[2] 高娜,岳中方.书院文化塑造对书院归属感的影响研究——基于书院归属感的问卷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2):48-53.
[3] 熊震,李昱.白鹿洞书院复兴与书院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1(01):59-63.
作者简介:刘鹏(1981-),男,汉族,籍贯:江苏沭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