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微变化研究法的概况,包括什么是微变化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的特点和基本要素,微变化研究法的动态系统理论背景。相对于横向研究法和纵深研究法,微变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的优势,同时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作为横断法和纵深法的有益补充,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 微变化研究法 横向研究法 纵深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06-02
微变化研究法 (microgenetic method) 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新兴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究认知发展轨迹与机制,侧重研究群体或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直接观察发生的变化和考察变化的不同方面,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等优势。文秋芳[1]就曾指出,该方法在二语习得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1 微变化研究法的定义
应用语言学领域中,很多问题与变化这一概念相关。特别在二语习得领域,任何与学习、进步、发展等概念相关的假设都必须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描绘出语言学习变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对于二语习得领域的许多问题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微变化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周期内,高频度观察、记录受试者学习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某项微技能的过程,抓住发展变化中最集中快速的时间段,对数据加以精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来准确描述发生着的变化,并揭示群体内部与个体本身表现出的变异性[1]P312-313。
Siegler和Crowley[2]用飓风袭击某个城市的例子来说明微变化研究法的特点。设想我们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在飓风来之前,一张在飓风来之后。通过比较两张照片,我们能估计这个城市在飓风中遭受的损失,但无法推断其过程。想了解全过程,最理想的是拍电影。如没有条件,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连续拍摄一系列静态照片。只要照片密度恰当,就可以从中推测出全过程。微变化研究法的原理和拍摄系列静态照片的原理相似[1]。
2 微变化研究法的基本要素
微变化研究法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恰当的观察周期;(2)高频率的观察密度;(3)精细的数据分析。恰当的观察周期始于变化即将产生,结束于变化已停止并进入稳定期,覆盖变化的全过程,可以几小时、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等等。高频率的观察密度是指,在观察周期里,每周、每天或每小时都去观察、记录,这样就有可能抓住变化的关键时刻和细节,对研究问题有更深入了解。精细的数据分析,即要求对研究对象在量和质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精细分析。整体而言,微变化研究法的研究周期较短,观察密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数据。
3 微变化研究法的理论背景
动态系统理论[3][4]指出语言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语言发展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变异性等特点。首先,语言系统是复杂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子系统,彼此互相作用影响。语言习得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如年龄、动机、学习策略等。其次,语言系统的发展是非线性的,学习过程中会有顶峰、低谷、前进和倒退。学习者也不是简单地学完一样再去学另一样。再次,语言发展具有变异性。不仅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情况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种变异不由外在力量解释,是系统本身具有的内在特点。
微变化研究法强调语言能力变化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只有通过高频率观察和密集的数据采集,才能捕捉到语言能力正发生着的变化。这一研究变化的方法和动态系统理论阐述的变化特质相一致,为在该理论框架下进行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4 微变化研究法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从研究时间的角度来划分,关于语言发展变化的研究可分为横向比较法和纵向跟踪法。下面重点讨论这两种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微变化研究法的相对优势。
4.1 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
横向研究法,也称为横断法,是对不同的受试者在一个时间点内进行研究,以衡量语言的某个主题或方面。而纵向跟踪法,即纵深研究法,通常对个体或群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语言的某个主题或方面如何随着年龄或学习的深入而变化发展
的[5]P116,[6]P21。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横断法和纵深法的区别。假设你想研究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否随着大学教育的增加和年级的增长而有所变化,你可以设计一份问卷,让学生填写[7]P140。一种方法,你可以选择在校的一到四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研究样本,比较四个年级之间的差别。另一种方法,你也可以使用同一批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一年级一直跟踪到四年级,每年让同样的学生填写你设计的问卷,最后比较学生每次填写的问卷之间有无差别。上述例子中的第一种方法就是横断法,而第二種就是纵深法。
横断法和纵深法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横断法比较经济省时,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让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横断法的使用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被比较的样本之间除了被研究方面外没有任何其他本质差别。这显然是一个理想化假设。样本之间原本就存在的个体差别可能会被忽视,导致研究结果受到影响。
纵深法使用同一组样本,克服了上述局限性,要求研究者在较长时间内跟踪研究对象变化的轨迹,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本来应该是纵深法最值得称颂的优点,但也正因为时间,纵深法的运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就其实质而言,纵深法是在变化发生的较长过程中,选取几个合理的观察点,来推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通常选择自然的年份、学期或者学年作为考察学习效果的观察点。但是,自然的年份和语言的发展不一定同步;学校学年的安排和学习者语言发展的时间不一定吻合。因此,纵深法观察到的也只是变化的结果,而对于变化的过程却无能为力。完善纵深法的使用,一定要辅之以对转折点和关键事件的仔细观察。如果我们能够加大观察的频率,多选择一些观察点,就有可能观察到变化中的转折点。
4.2 微变化研究法的优势
相比较以上两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通过高密度观察,更仔细描绘出发生的变化和变化的关键时刻,更有可能推断出变化的深层原因。
根据Miller和Coyle[8]的总结,微变化研究法有四大优势:
第一,能直接观察到发生的变化。横断法或纵深法的研究者往往通过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差异来推断变化的过程,所获得的数据只是变化过程中几个静态点上的片段,无法连成连续、完整、有意义的变化过程。相比较,微变化研究法要求高频率观察和细致的数据分析,能捕捉到细微的变化。
第二,可以考察变化的不同方面。Siegler[9]指出,微变化研究可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变化:路径、速度、广度、变异性、根源。路径指研究对象的行为或对研究问题的理解的变化顺序和过程。速度指变化发生的快慢。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可能有快有慢。广度是指研究涉及的某种概念或技能的应用范围,也就是研究结论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变异性指以上三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根源指变化的原因。微变化研究法能够帮助识别最可能发生变化的条件、方法和原因,从而解释变化的复杂性。
第三,能发现行为中的变异性。横向研究设计和群体数据分析掩盖了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的行为本身的不稳定性。
第四,该方法非常灵活。它能用于研究不同概念、知识点和技能,能用于观察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二语能力的变化,也可用来研究语言整体能力的提高,或者单个语法知识的掌握。
4.3 微变化研究法的局限性
相对于传统的横断法和纵深法,微变化研究法具有直接、全面、灵活等优势和特点,但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微变化研究法也具有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首先,尽管微变化研究法能够揭示出行为是如何变化的,但它并不能非常清楚地说明这些变化是否在自然的环境中也同样发生。通常,一些微变化研究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状态下进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该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并非是自然的状态,而是研究者人为创造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经历并不都像在微变化研究中那样被压缩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也不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多次反复重复同一任务。当然,也有部分运用微变化研究法的研究很好地模拟了真实的学习环境,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的学习过程。
其次,微变化研究法所观察到的短期变化过程不一定适用于长期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微变化研究法一般都是把研究过程压缩、集中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这样可以省时省力。但是在这种状态下所观察到的变化是短期的,虽然短期变化是长期变化的起点和基础,但这些通过研究短期变化过程得到的关于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是否同样适用于长期的变化过程,这一问题微变化研究法无法回答。
最后,微变化研究设计具有一些方法上的局限性。一般来说,该方法要求对受试进行逐个观察、逐点记录,因此对时间和资源的要求较高,参加的受试数量比较有限。微变化研究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试能否认真参加多次实验,因此一般只适用于动机强的研究对象。另外,虽然微变化研究法所要求的高密度观察和重复尝试能够提供丰富的关于变化的数据,但是每次尝试或经历都可能影响下一次行为。而且,微变化研究法通常会采用访谈来获取更详细的资料,这可能会让受试对以前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后面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影响研究结果。
5 结语
作为探究语言发展的一种全新研究方法,微变化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在相对短的研究周期里,通过高密度的观察,精细分析定量和定性数据,来揭示群体内部与个体本身表现的变异性,从而更好揭示出变化过程。该研究方法体现了新兴理论视角下的新型方法论模式,克服了传统横向比较法和纵向跟踪法的某些缺陷,对它们做了有益的补充,能更加准确、仔细描绘出发生着的变化。但微变化研究法也有自身局限性。我们在使用中应扬长避短,发挥其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3, 26(3):311-317.
[2] Siegler, R. S., & K. Crowley. The microgenetic method: A direct means for study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1,46:606-620.
[3] De Bot, K. Introduct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 166-178.
[4] 周丹丹,王文宇. 動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江淮论坛,2013,(4):163-169.
[5] Richards, J. C., J. Platt, & H. Platt (Eds.).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Chinese ed.)[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周丹丹.应用语言学中的微变化研究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 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 Miller,P. H., & T. R. Coyle. Developmental change: Lessons from microgenesis[A]. In E. K. Scholnick, K. Nelson, S. A. Gelman & P. H. Miller (Ed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Piagets Legacy[M].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9.
[9] Siegler,R. S. Emerging Mind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hildrens Think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作者简介:胡敏燕(1981-),女,汉族,浙江兰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