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生成现象与高校自媒体建构中相应的疏导策略

2017-03-28 20:28么强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

么强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群体身份发生了变化。网络谣言作为负面舆情的一种,以威胁社会信任体系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文章着重分析了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并认为有效疏导网络谣言,建立安全的自媒体平台,完成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才是首要思考的问题。文末相应给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自媒体平台;网络谣言;受众研究;高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2-0013-02

自媒体概念诞生于21世纪,渐渐发展成为网络中强有力的舆论引导者。2003年美国新闻学媒体中心出版物首次提到“自媒体”概念。概念中提到“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①。事实上就是指公民自己操控的分享真实事件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论坛等。对于国人,QQ空间就是自媒体平台的雏形。如今,完全进入自媒体时代,新一代的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也终究导致人人皆是信息的生产者,亦是信息的受众。

1 自媒体环境下群体身份的变化

自媒体环境下,参与群体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这之前,我们清晰的可以明辨,群众作为受众,身份也仅限于受众,跟随舆论的方式是通过报纸、公开演讲等进行倾听,通过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权利参与舆情,引导舆论的方式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模式。

而自媒体时代,受众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受众不仅限于接收,还会通过公众平台,成为舆情的参与者、引导者。根据追随者分布情况,甚至可以成为某一事件“意见领袖”从而引导舆情。此时,受众既参与舆情的接受,也关注并引导舆情的变化,成为切实的舆情参与者。

2 网络信息传播特征与网络谣言的形成

网络谣言作为舆论的一种现象,也拥有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些特征:第一,网络信息传播开放性;第二,平台上的虚拟身份与信息的个性化。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又向民众公开,网络使人人都变成了信息源,这样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信息和利用资源的内容和范围,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平台用户很少被要求实名制,虚拟的身份导致用户发出的大量信息并不需要承担后果,用户发出的信息也就极具个性。在这样的信息流动背景下,网络谣言也完全可以如细菌一般滋生在各个角落。

网络谣言的形成亦是有原因的。

首先,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导致信息流动平台门槛极低。现如今自媒体平台几乎渗入到每一位用户,每一位用户基本都拥有至少一个平台。这些平台申请的门槛低,又广泛公开,互惠的分享空间极其利于信息流动。自媒体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多样融合。互联网开放且多元,互动并丰富。正因为它如此多变,互联网导致的传播行为也难以控制。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者不再是某些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的特性导致了信息的双向流动。这也利于网络谣言的形成。

主要依据如下两种方式:一是意见领袖受到来自于自己粉丝的反馈信息,再通过自媒体传递出去,左右其粉丝的见解;二是受众自由选择意见领袖,消费观点,赞成与否直接影响到意见领袖的观点,实现了自我传播的价值,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舆论场,促进网络谣言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信息移花接木,失真度不断扩大。断章取义的信息被有意无意的重构,再进行传播,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失真现象。受众通过碎片化信息编制出不同的内容并通过自媒体进行再次传播,其自媒体下受众则再一次被接受。失真的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播,与原消息早已谬以千里。

最后,“意见领袖”的言论很少被质疑。网络意见领袖本身具有身份的特殊性。网络意见领袖绝不能是单纯的吃瓜群众,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空间里,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他们有的是社会名人,有的是网络红人,有的则是身处信息端口中。“网络意见领袖通常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与专家,在各自擅长领域有深刻认识与独到见解,具有关键话语权。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自身观点、意见或情绪等,通过自媒体平台将信息传递,凭借自身影响力获得多数网民的肯定与响应,进而左右他们的观点,改变网络舆情”。

基于此,不明真相的受众往往极易受到意见领袖的信息左右。更多认证的主流自媒体平台参与到某一信息的传播中,受众基于其平日良好的形象,也疏于证实,也因此制造不可更改的网络谣言。利用明人效应骗取关注之后,这些大“V”用户对于接受的信息不曾过滤筛选,从而导致网络不实信息的发出,受众也普遍信以为真。

3 高校自媒体平台对于网络谣言的疏导策略

如今,正如韦路所说的那样,“传播学界有三种公认的主流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批判研究范式和诠释研究范式。新媒体研究作为传播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点,同样在这三种研究范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展开,其中包括:以社会科学范式在媒介层面,探讨新媒体的接入、采纳和使用与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批判研究范式在社会层面,考察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考察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以诠释研究范式在实践层面,就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如新媒体事件)展开诠释性分析。”很显然,自媒体时代下,如何有针对性的高效疏导网络谣言,并建立安全的自媒体平台,完成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才是首要思考的问题。

社会层面中的网络谣言需要依靠政府公信力、媒体平台的控制以及社会人员精神层面的自律等方法加强疏导与遏制,而高校中学生面临的网络谣言才是变本加厉的多样化,甚至威胁性更大。自媒体的覆盖率极广,学生也极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甚至有时容易被混淆视听。也因此高校环境下急需有效疏导谣言。本文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对应疏导策略。

首先,重视校园平台建设与相应内容的开发。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枯燥,却也是必须的,尽量控制那些失真的信息流入学生群体,并以校园自媒体建设进行辟谣、引导等行为,以此控制失真信息对学生的混淆。校园自媒体平台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增强信息发布的主动性与及时性,及早遏制谣言的生长,并及时给出辟谣、引导、解答等工作。

其次,善于应用朋友圈了解学生想法,为谣言疏导做准备。朋友圈是每个受众群体表达自我的自媒体平台,学生的表现也尤为多,通过此平台了解学生所知信息、所思所想,都是较为稳妥的方案。当失真信息出现并影响了学生受众群体的正常行为,那么可以极早从该平台获悉。

最后,在已经具有明显导向性的自媒体平台上制造“名师效应”与“明星课程”,引导舆论跟随“名师”,从而在出现谣言之时,利用名师效应引导学生跟随正确舆论导向。

受众在获悉失真信息之时,容易受到负面輿情诱惑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受众群体尤是。网络谣言危害性极大,不仅危害学生自身,也对于学校、社会信任体系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尽早遏制谣言,善于运用舆情正面疏导,才是新媒体时代应用与建构自媒体平台的正确模式。

注释

①转引自罗斌的《网络自媒体研究》中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概念。

参考文献

[1]李金铨,祝建华,杜骏飞,等.数码传播与传播研究的范式转移及全球化[M]//陈韬文,黄煜,马杰伟,等.与国际传播学大师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维杰,刘晖,吴世忠.互联网舆情理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2013(7):93-103.

[4]许璟梓.网络意见领袖在自媒体时代对互联网舆情的影响[J].2015(10):21-23.

[5]钟瑛.网络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6]王婉妮.网络新媒体特点及其现状分析[J].今传媒,2014(12):123-124.

[7]蓝海江.高职高专《普通物理学》考试质量评价[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10-113.

[8]陈纪德,汤型正,朱建德.《普通物理学》与《工程力学》课中力学部分内容重复的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1998(2):31-32.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
多层面相上网络谣言的悖论特性及长效治理
网络谣言之刑法研究与完善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网络谣言治理亟需“四位一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