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英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有一个鲜明的特质,即总是着眼于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从战略上科学地规划和安排社会发展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战略安排,这就是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必要学懂弄通这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科学内涵;顶层设计;“三步走”战略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10-000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战略安排,这就是“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必要学懂弄通这个战略安排,澄清相关曲解误识,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是一个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革命型政党”,也是一个肩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使命型政党”。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党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着眼于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科学地规划和安排我国社会发展的近期、中期或远期的发展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我们党这一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
党的十九大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恰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关节点——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因此,党的十九大既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具体部署,又要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出战略安排,制定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提出科学的“时间表”“方法论”。
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这种新部署和新安排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具体部署。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实施“七大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行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十九大报告还对我们党在这两个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内涵,进行了具体界定。关于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经济层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政治层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化层面,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民生层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治理层面,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文明层面,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关于第二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擘画了宏伟的“强国蓝图”: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这个两个阶段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2]由此可见,这个战略安排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个战略安排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十九大报告中被列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明确”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据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可简称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或“两步走战略安排”[4]。这个称谓由于源自十九大报告,因而具有最高的组织权威和政治权威。
二、不宜把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笼统地纳入所谓的新“三步走”战略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不少学者在学习和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时,往往将其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连在一起,称为新“三步走”战略,其具体概括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很显然,作出这个所谓的新“三步走”战略判断是有一个历史参照系的,即是相对过去我们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而言的。那么,这个“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和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后至党的十九大之前7次党代会报告关于发展战略的情况。
众所周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提出的奋斗目标。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党在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经验可循,只能在实践中进行艰辛探索,其间遭受过挫折,也犯过错误,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找到改革开放这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此后,我们党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进行具体部署和战略规划。概括地说,改革开放以后至十九大召开之前的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我国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个主要称谓。
第一个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十二大提出,为了实现20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5]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十四大对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进行了细化,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7]这个战略部署中还首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目标,并初步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十五大提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8]相对于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十五大报告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由此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目标,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新“三步走”战略。
第三个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对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了具体部署,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并将其内涵拓展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
综上可见,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中,不但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而且还将其发展为新“三步走”战略,但是无论“三步走”战略还是新“三步走”战略,其核心要义和最终目标都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上述的历史考察和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当前有学者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笼统地纳入所谓的新“三步走”战略,是不准确和不妥当的。因为这种概括不但容易混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关于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
三、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是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是我们党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新的“顶层设计”。理解和把握这个战略安排的精神实质,关键在于深刻把握这个新的“顶层设计”新在何处。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和党的十九大的精神实质来分析,这个“新”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这个战略安排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新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国发展质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的统一。按照这个战略安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发生新的重要变化,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从美好的目标变为灿烂的现实;在此情况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成为一个新的“全面”,历史地进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然,这种战略布局上的新的规划和部署,不但不会从整體上改变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布局、大方向,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新境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中,强调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10]
其二,这个战略安排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进行了“新调整”。按照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被提前了15年。我们党之所以作出这种安排,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在国家治理、政党治理和全球治理方面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使得我国社会发展成就大大超出预期;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特殊优势,从中也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从我国发展实践来看,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及其奋斗目标,前两步都提前完成,其中第一步比原定时间提前3年,第二步提前5年。有关部门测算情况表明,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计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按照年均增长5%、价格指数2%、假定汇率不变来测算,到2035年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230万亿元,约合6万亿美元,到那时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三,这个战略安排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进行了“新提升”。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步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显然,从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综合国力和国際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吻合一致,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有机统一。这一战略安排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不仅有数量指标,而且更注重质的提升,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四,这个战略安排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步目标中,突出强调到2035年要使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第二步目标中强调,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努力建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统揽“四个伟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所有这些,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对新时代我们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顺应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而且,这个战略安排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从而为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路线图和时间表。
参考文献
[1][2][3][9][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3.15.16.22.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29.
[5][6]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236.254.
[7]光辉历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324-325.
[8]新时代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73.
作者系北京日报理论部主编,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