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华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而言,需要长期静脉高营养或长期用药,然而若对患儿进行反复的穿刺,不仅将增加患儿的疼痛感,同时还将增加患儿感染发生率,不利于患儿的康复,除此之外,还将使得患儿家长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为避免此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以往临床中多采用PICC上肢静脉穿刺,但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较高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因而将会导致患儿承受额外病痛。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医生主要采用PICC下肢静脉穿刺,能够获得显著的置管效果,使患儿及早摆脱病痛。该文将以2016年6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74例重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下肢静脉在重症新生儿PICC中的应用优势,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74例重症患儿,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 16 例,年龄为 1~7 d,平均年龄为(4.1±4.9)d;试验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5±4.8)岁。 纳入标准:(1)均符合 PICC 插管指征;(2)未患有心、肾等合并症。 排除标准:(1)无法找到适合的静脉;(2)患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该实验。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患儿之间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选用1.9Fr PICC,并选择两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PICC。
对照组予以PICC上肢静脉穿刺,选择患儿的贵要静脉,穿刺点选择为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确保上臂外展角度与躯干垂直,对置管的长度进行测量:测量范围为预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位置,对穿刺侧上肢、腋窝与穿刺侧胸壁的范围进行彻底消毒。使患儿采取仰卧体位,导管插入深度为5~6 cm。建立无菌区,并对穿刺点进行消毒,之后对导管进行预冲并进行修剪,使用止血带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待见回血后将穿刺角度降低并将其推送至静脉,之后将针芯退出并松开止血带,使用左手的食指对导引套管进行固定,以免发生移位现象。
试验组予以PICC下肢静脉穿刺,将患儿置于开放式抢救台,选择下肢大隐静脉进行穿刺,对置管的长度进行测量:确保患儿的下肢与上肢呈一条直线,测量范围为穿刺点测量至脐与剑突的中点,再加1 cm则为长度,使患儿采取仰卧体位,确保下肢平放。对患儿的穿刺侧下肢、臀部、脐部与剑突下腹等部位进行反复消毒,测量长度后经2人确认对导管进行裁剪,将导管以15°~30°的角度进行穿刺,并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待见回血后将穿刺角度降低并将其推送至静脉,之后将针芯退出并松开止血带;由其中的一名人员将生理盐水注射进导管,若出现间断回抽见血现象则说明送管良好。当导管送至深度达标后,将导入鞘推出并撕裂,使用无菌纱布按住穿刺点,时间约为1~3 min,将导管与带有延长管的无针接头进行良好的连接,使用1 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后将注射器取下,待穿刺点无出血现象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擦拭,并将导管摆放为“C”形,并进行标记。
进行穿刺后,使用X线观察置管情况。
(1)两组患儿的置管一次成功率。(2)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导管尖端异位、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与敷贴过敏等。
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软件工具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且用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置管一次成功率比较[n(%)]
试验组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与敷贴过敏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比较[n(%)]
对于重症患儿而言,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肠外营养的补充并需要进行24 h的输液,常用方式即为静脉穿刺注射进行治疗。然而由于患儿无法进行有效的配合,加之无法准确找到患儿的静脉血管,因而将出现多次穿刺局面,使患儿承受严重的额外病痛,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穿刺。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PICC下肢静脉穿刺,其主要选择大隐静脉血管,此血管十分粗直,其解剖位置表浅,并且具有恒定性,能够起到有效的送管顺畅的目的,并且将不会导致较大的导管尖端异位的不良情况发生。PICC下肢静脉穿刺具有操作简便、插管过程痛苦小、较易固定与并发症低的优势特点,相比于外周静脉穿刺,此种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因反复穿刺而对患儿造成不良刺激,因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患儿痛苦,提升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与穿刺的成功率,从而能够确保每日拥有足够的输液量,促进患儿体重的增加,减低对患儿的不良干扰;除此之外,采取此种穿刺方式,将不会对患儿的正常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且将不会增加静脉损伤发生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家庭负担,从而能够为患儿进行更佳的治疗。依据该项研究结果可知,通过对患儿予以PICC下肢静脉穿刺,患儿的置管一次成功率高达91.89%,并且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降至10.81%,主要原因在于大隐静脉血管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操作,同时此血管粗直,当静脉导管置入后能够有效地避免发生移位现象,因此使得置管成功率较高与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较低;但两组患儿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重症患儿而言,需要长时间留置穿刺管,而经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若置管时间超过33 d,则并发症发生率将会增加33%左右,在该研究中所有新生儿的置管时间均接近上述数值,因而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表现出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该文认为下肢静脉在重症新生儿PICC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升置管一次成功率,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对重症患儿进行穿刺置管的首选方式。除此之外,临床医护人员仍然需要加强对PICC下肢静脉穿刺方式的研究,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降低并发症,使患儿能够及时有效地摆脱病痛困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