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华
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的传染性疾病,常在学龄前儿童中出现,其能引发患者的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并引发患者出现发热、疼痛和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致使患儿出现心肌炎、呼吸道感染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的一些不正确护理行为,患儿高烧及疱疹破裂等都会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预防这些因素对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118例口儿研究对象,探讨预防干预措施在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以该院接收治疗的11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展开研究,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儿59例,对照组女性患儿29例,男性患儿30例,患者年龄集中在11个月~6岁之间。实验组女性患儿28例,男性患儿31例,患者年龄集中在10个月~6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均口服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防干预护理,预防干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健康的宣传指导,及时消毒隔离:对疑是或已确诊患儿为手足口病的,要及时进行消毒隔离,隔离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同时隔离室内要随时存放速干消毒液,以便护理人员和患儿可以随时清洗双手。患儿经常碰触的玩具、物品等要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讲解手足口病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同时嘱咐患儿家属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处理好患儿的分泌物及排泄物等。让患儿家属教育患儿养成良好、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对患儿的饮食及生活起居行为进行监督指导。
(2)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态度温和诚恳、和蔼可亲,尽力缓解患儿惊慌、恐惧、烦躁、情绪不稳定等的不良情况。对于心理负面性严重的患儿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其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其治疗效果更佳。
(3)皮肤护理:在患儿的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开始出现丘疹时,将病床上能够造成患儿皮肤划伤的一些物品如床上的一些碎屑进行清理,并保持病床的干净和整洁。告知患儿家属为患儿定期修剪指甲,并提供一些舒服和柔软的衣物。如果患儿疱疹发生破裂,应在破裂处涂抹0.5%碘伏,并进行降温,防治感染。另外,选择一些无刺激的洗漱用品给患儿使用。
(4)饮食干预: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选择营养均衡、容易消化的清淡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针对拒食或厌食导致酸中毒、脱水患儿者,需要尽快纠正酸碱失衡和补液。
(5)发热护理:每隔1 h对患儿体温进行一次检查,并告知患儿家属密切注意患儿的一些发热表现,如畏寒、或突然精神状态差等,应立即进行体温检测,防治发热的出现。如果患儿体温不超过38.5℃,可采取物理方法对患儿进行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身体或冰敷等,对出现皮疹的患儿严禁食用有颜色消毒剂和酒精进行降温。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依据医嘱的要求为患儿喂食适量的退烧药物。护理期间保证患儿充足的饮水。
(6)重症脑炎护理:若护理期间发现患儿出现哭闹不止、高热、点状出血等症状时,必须对无菌性脑炎做好预防措施,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蛋白含量、血常规等进行严密监测。
该研究采用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和4个评价标准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1)治疗有效率:依据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不同的等级。其中显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手部、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皮疹完全消失,其他临床症状恢复正常,体温也恢复正常;有效是患儿经过治疗后,手部、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皮疹数量显著降低,其他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体温显著降低;无效是指患儿经过治疗后,手部、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皮疹数量没有变化甚至增多,其他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体温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升高。其中治疗效果显效和有效患儿人数占小组总人数的比值为治疗有效率[1]。
(2)治疗时间指标:对治疗中的疱疹、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等时间指标进行统计,并对两组的各时间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
(3)并发症发生率:对发生并发症的类型和患儿人数进行统计,其中发生并发症患儿人数在总研究人数中占比即为并发症发生率[3]。
(4)护理满意度:笔者设置有关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让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或其家属对问卷问题进行打分,其中问卷总分值为100分,患儿问卷评分在59分以下表明患儿对护理不满意,患儿问卷评分在60~80分之间表明患儿对护理结果满意,患儿问卷评分在80~100分之间表明患儿对护理结果非常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患者人数在小组总人数中占比即为护理满意度[4]。
研究数据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结果[n(%)]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84.7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时间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各项治疗时间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时间指标统计结果[(±s),d]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时间指标统计结果[(±s),d]
组别 治疗时间指标疱疹、皮疹消退时间 住院时间 退热时间对照组(n=59)实验组(n=59)P值4.77±1.29 2.41±0.32<0.05 7.41±1.75 5.14±1.61<0.05 3.71±1.09 1.64±0.62<0.05
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如表3所示。
组别表3 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人数/(人) 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对照组实验组P值59 59 8.47 1.69<0.05 81.36 94.92<0.05
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9%,显著低于对照组(8.47%),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4.92%,显著高于对照组(81.36%),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对疑似或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针对疾病的发展情况和可能影响患儿疾病预后的因素提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恶化,提高预后效果,并有效降低疾病的传播,防治疾病范围的扩大。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护理措施包括健康知识宣教、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和重症脑炎护理等。
研究结果显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护理期间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6.61%,显著高于常规护理(84.75%),患儿的疱疹、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等项治疗时间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说明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预后效果。另外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9%,显著低于常规护理(8.47%),护理满意度为94.92%,显著高于常规护理(81.36%)。因此预防干预措施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因此非常难值得在该院和其他医院进行临床推广。